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经典力学法为基础,研究了汽车正面碰撞事故模型,主要分析了一维正面碰撞机理、推算步骤及参数选取。对车与车碰撞前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讨论了塑性变形量与有效碰撞速度间的关系,根据国外经验,总结出正面碰撞事故有效碰撞速度计算公式,并整理出一套计算一维正面碰撞瞬时速度的流程图。依照流程图,对汽车正面碰撞事故做了具体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以汽车一维正面碰撞事故模型为基础,应用流程图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求解出事故车碰撞接触瞬时速度。  相似文献   

2.
按照我国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中对侧面碰撞的要求,进行某B级车2018C-NCAP侧碰性能水平分析。基于侧面碰撞过程和力的传递路径,采用多材料分段式侧围设计理念,对该车型侧围B柱进行分段式结构设计。结合CAE给出的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中B柱侵入量、侵入速度的分析结果,进行基于侧面结构及材料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乘员舱侵入量、侵入速度均符合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3.
移动变形壁障(MDB)是实车侧面碰撞试验时用来撞击车辆的标准试验工具.移动变形壁障前部的吸能块可采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其性能对试验结果起主要影响.文中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了轿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的CAD模型,利用Hypermesh软件对所建立的移动变形壁障模型进行了前处理.最后使用Ls-dyna对模型进行求解,将仿真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模型满足标准的要求,验证了模型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交通肇事逃逸事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一般包括人-车碰撞事故和车-车碰撞事故。对于此类事故,通常需要借助对车体痕迹检验、人体衣物痕迹检验、微量物证检验、法医人体损伤检验、现场散落物整体分离痕迹检验等法庭科学技术以及运动学、动力学等物理学相关知识认定肇事车辆,判定车与车、车与人是否接触,推断接触部位及接触方式。通过对损伤痕迹的涵义和特点、对损伤痕迹的检验分析方法、损伤痕迹检验如何在逃逸事件侦破中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车辆与护栏碰撞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受到车型、护栏类型、碰撞速度等因素影响。建立科学的碰撞数学模型是公路护栏设计、安装和改进的重要依据,对提高公路护栏在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车辆与护栏之间弹力与形变线性关系、及弹力与时间正弦关系、结合碰撞后车辆的平面运动特性,将车辆与护栏碰撞分为回弹型碰撞和无回弹型两类碰撞,在此基础建立了无回弹型汽车与公路护栏碰撞力的数学模型,用该模型预测汽车碰撞护栏碰撞力的数值,与现有国内外实车碰撞试验值对比,精度可以达到±5%。  相似文献   

6.
碰撞传感器安装位置的共振特性对安全气囊系统的碰撞标定存在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对某车型的正面碰撞传感器固定支架进行结构优化,应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通过Nastran求解器进行了动刚度分析,最终在实车上通过了测试验证,顺利解决了该车型因正碰传感器安装位置存在共振而导致安全气囊系统无法进行正常标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是根据肇事车辆的制动痕迹来推算事故车辆肇事时的行驶速度,但由于交通事故的特殊性,专业技术人员赶到事发现场前,原始现场已全部或部分地发生了变动,给事故责任的认定造成了困难。通过测试被鉴定车辆制动性能参数的方法来计算事故发生前的车速,可以避免原始事故现场被破坏而造成的计算误差较大或无法计算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车流量的不断增大,城市变得愈加拥挤,需要进行车辆密度估计,进而构建有效的车辆防碰撞系统。提出一种基于随机寻址RFID阵元分布的车辆密度参量估计算法,进行ZigBee和参量估计的车辆防碰撞预警系统设计。首先实现了基于ZigBee的车辆间的通信组网系统模型构建,得到了ZigBee组网与车辆碰撞预警方法,利用随机寻址RFID方法进行ZigBee的车辆间的通信组网系统模型构建,采用贝叶斯近似方法建立均匀矩形阵列,车辆作为阵元分布在均匀矩形网格中,以此描述车流动态变化过程,根据角度变化得到车流的方位和速度信息,实现车辆密度参量估计和防碰撞预警系统设计。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和系统进行车辆密度参量估计,估计精度较高,信息全面准确。通过准确的车辆密度参量估计,提高了车辆防碰撞预警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汽车安全事故比例也逐年上升,根据相关的事故调查数据表明,汽车侧面碰撞是汽车事故中较为常见的现象。除了完善现有的交通法律法规外,加强侧面碰撞试验以及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研究,成为了有效保护汽车侧面碰撞事故中人员安全的重要方法。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汽车侧面碰撞的试验差异,结合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几种汽车侧面碰撞试验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将车辆的轴温数据和车号进行关联,以此对车辆的轴温进行定位以及跟踪检测,通过车号的相关信息了解热轴的温度以及甩车的位置,进而避免车辆因为热轴切而出现事故。围绕铁路车辆轴温的自动跟踪技术,分析了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车轮滑动的力学动因为基础,建立车轮滑动状态的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分析了列车的车轮擦伤深度与制动限速、车辆制动率的关系,讨论了在现车状态下适当调整车辆制动率,提高列车运行限制速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共享单车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便捷方便的交通工具,其在使用中与汽车发生碰撞的事故时有发生。本文立足双车模型,采用MADYMO软件建立人车约束模型,并分析了碰撞过程。  相似文献   

13.
前排座椅侧面安全气囊对侧面碰撞过程中车内相应乘坐位置的乘员胸部和腹部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某车型的前车门防撞杆结构、车门内护板扶手造型和安全带动作策略进行了优化,然后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最终在实车上对优化方案进行碰撞验证,有效地解决了该车型侧面碰撞过程中前排假人肋骨受伤的情况,从而全面提升了该车型的侧面碰撞安全性能,为后续新车型的设计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汽车之间的迎面碰撞事故,往往是因为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路权受到侵犯造成的,例如,其中一方因超车驶入逆向车道,或者高速通过弯道造成车辆侧滑失控驶入对向车道,甚至两车在互相躲避的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因此,交管部门除了需要对双方车速进行鉴定之外,往往需要对事故发生时两车的路面行驶位置进行鉴定。实践证明,利用交通事故地面痕迹和车体痕迹,可以确定事故发生时车辆的路面行驶位置。  相似文献   

15.
车自动防撞系统,该系统是防止汽车碰撞的一种高科技智能装置,它能够通过雷达发现前方车辆、行人等其他障碍物,一旦通过微型处理器分析对汽车安全构成威胁就会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同时采取相应的制动措施有效规避碰撞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保障人和车的安全,是高档汽车防撞技术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研究常见车辆碰撞痕迹的类型、形态及特点,总结车辆碰撞痕迹检验的具体步骤及方法,以利对车辆碰撞痕迹的分析,再现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为事故真实性认定及防止骗保提供确凿、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问题历来被人们所重视。针对农村公路超速现象严重、事故频发现象,以北方某地市农村公路现状为研究载体,分析交通流与限速标准的关系,采用现场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公路限速方法;提出限速区最小长度和横向干扰量等指标,研究得出车辆运行速度与横向干扰的关系模型,推荐出合理的限速标准。经过近两年的实际应用,有效遏制了农村公路车辆超速现象,极大地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8.
射频识别技术具有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的通信特点,在物流、交通及人员管理等领域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其进行城市道路中的车辆识别,可实现虚假车牌查找,车流量测量控制,超速违章行为查处等多种目的。但其难点在于城市道路中车辆识别涉及多目标识别和车辆移动速度快速等特点。现有射频技术已能实现移动速度高达25~40KM/h的标签识别。本文主要研究一种涉及以一定速度连续通过阅读器阅读范围内的多标签,发生碰撞时的防碰撞算法研究。以城市道路车辆识别为例,进行阐述。利用待识别物体与识别单元距离不同这一物理条件对待识别物体进行分组,依据空间位置的不同分为几组,加以相应的时延,降低发生碰撞概率,提高车辆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技术站繁忙时段防护员行走路线,压缩人员编制,提升作业效率,在详细分析相关规章及防溜作业流程的基础上,提出防护员作业过程中行走路线为特殊条件的哈密尔顿网络.首先依据防护员一次作业过程中的特点,创建分阶段多目标0-1整数规划模型,其次对模型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模型特点等价转换为带有时间窗的车辆路径模型,最后选择遗传与局部优化混合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乌鲁木齐铁路局集团公司管内某技术站实际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带有时间窗的车辆路径模型能够较好的表达现场实际情况,遗传与局部优化混合算法迭代计算收敛速度较快,能够在列车连续到开的动态网络中得出最短路径及最少防护员岗位个数,对现场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低速碰撞时安全带的使用情况对乘员的损伤影响,文章基于实车碰撞试验结果,建立并验证了某车型的整车有限元模型、驾驶员和前排乘员的约束系统模型。根据该车型安全气囊ECU标定试验,分析了四种低速碰撞工况下的乘员损伤。结果表明,低速碰撞时乘员不系安全带会发生二次碰撞,造成头部、颈部和腿部的严重创伤,且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加,碰撞损伤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