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记载着鄂温克民族百年来遭受苦难和文化变迁的宏大史诗,让读者感受到萨满宗教的"大爱"胸怀与鄂温克族对自然的崇拜的同时,又深刻地感觉到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犹如一部民族史诗,带领我们走进鄂温克这个弱小而又强大的民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它使我们在阅读中了解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哲学、精神守望和文化变迁,让我们看到了鄂温克族在百年沧桑与历史沉浮中所彰显出的独特的民族魅力。  相似文献   

3.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借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之口,讲述了鄂温克民族百年的盛衰史。小说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观照下,通过对鄂温克民族离开森林,最终开始了在山下的定居生活的描述,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消亡唱出了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茅盾的故里浙汀乌镇举行.从公布获奖结果到颁奖的这一周时间里,茅盾文学奖早已被众人评说.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的<暗算>、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一下子成为近期被人们提及最多的图书.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博得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认可,2008年又凭借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述生活在大兴安岭丛林中的马背民族--鄂温克族百年沧桑嬗变的长篇小说.作品中迟子建用略带伤感的笔触追忆风光不再的原始丛林和即将随之消逝的古老生存方式,为生态自然和自然的人文存在弹奏了一曲动情的挽歌.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溃败——“额尔古纳河”的哭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怀着敬畏的心情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叙述了鄂温克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信仰,并对他们不得不退出山林表示了惋惜。作者以对此山林民族的讲述为现代都市人寻找到了“在家”的感觉,使他们在想象中抵达“诗意的栖居地”。但是,现代化不可逆转,作家对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评判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对区域文化的历史性叙事,再现了使鹿部鄂温克族百年时空镜像下文化事项、生活场域、精神信仰以及民族心理一脉传承与顺从适应的变化.小说文本中的冰雪、驯鹿、森林、河流等"符号",给读者一种鄂温克族生活在近乎童话般场景中的想象,而"仙人柱""乌力楞""萨满"等文化符号承载着鄂温克人的历史与族群记忆,折射出在...  相似文献   

8.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她以一贯的对自然的关怀的生态视角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挽歌。小说以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基调,以一群鄂温克人的兴衰作为故事线索,即“以温柔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特别是通过自然这一纽带反映出了人类生存的现状和现代文明的缺失。而迟子建作为一个具有较深自然情结的作家,用她细腻的文笔和灵敏的女性心灵感受着自然生态对心灵的呼唤。本文试以女性主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其《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记录我国东北鄂温克族百年沧桑的"史诗",但贯穿始终的是人与自然的亲人式的关系和家庭式的温馨.迟子建没有刻意地摇旗呐喊,而是在不自觉中彰显出了强大的生态智慧.迟子建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中的动植物的关系和鄂温克族的萨满崇拜等方面的细致描绘,表现了一个不自觉的生态作家的生态写作,寄托了她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受到挑战,人文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新教育思想的热点.<音乐课程标准>已明确地把"音乐与相关文化"设定为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让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强调音乐与人、社会、民族、大自然的内在联系,以及音乐给人带来的真谛.因此,我们必须把音乐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关于鄂温克民族生活的近现代史诗,作家以动人的笔触揭示了鄂温克民族在大的时空背景下不断衰微的历史过程,悲剧的美学精神贯穿整部小说,主要表现为凄凉的个人命运、困顿的民族处境、沉重的叙事节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天籁、地籁、人籁"是庄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音乐美学观.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庄子>原文分析"籁乐"与"适性之乐"运级递进的关系,透过庄子之"道"来观古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我想,如处理得当,或可为解读庄周独特思维方式找寻另一个门道.  相似文献   

13.
"四部"之名,起于晋初,荀西、张华等,编列晋室所藏书籍,分为四部.降及李唐,玄宗于两京各聚书四库,以甲乙丙丁为次,列为经史子集四库,四部之名遂沿用至今.此乃从文献内容分类,<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皆据此分类而纂集.<四库全书>实际上是在乾隆的亲自指挥下,由以纪晓岚为首的那些"帮忙"或"帮闲"的文人,秉承清王朝的意旨,对中国古籍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清剿".今天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就是要拨乱反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四部文明"与以往所称"四部"不同,它将中国历史前半期之文明成就以时代划分,归并为<商周文明>、<秦汉文明>、<魏晋南北朝文明>、<隋唐文明>四部丛书,是谓"四部文明"."四部文明"总计二百卷,在编纂整理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收录的范围上.尽可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明的整体面貌,最大程度地保存一代文献.对所有文献又据其内容进行分门别类.二、古籍整理以"据善本"为要务,以"罕见"与"实用"为选择的条件,确定底本的使用.对流传稀少的珍善本,和对历来经过学者认真整理日臻完善的整理本,都给以足够的重视.三、在内容的编纂上,既考虑到所收文献的完整性,又照顾到学术体系的延续性.四、所收古籍因其具体内容和学术研究的惯例与需求,或补缺、或辑佚、或作校勘、或作汇证、或考核文献渊源、或辑录参考资料,分不同情况作了适当的整理工作,但绝不更动原书.既保存古籍的原貌,又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在政治共同体中一个人应该"像以往一样地自由".但卢梭自己在<社会契约论>中却并没有对这个概念做出解释.因此,有学者就从霍布斯-洛克式自由的角度理解卢梭的这个概念.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第一,卢梭在他早期的<政治经济学>中实际上已经反驳了这种理解;第二,卢梭的自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不能有意志上的相互奴役,这根本不同于霍布斯-洛克式的自由.但应该如何在政治共同体中实现这种自由呢?卢梭认为必须到"自然自由"中去寻找,因为"自然自由"的两个特征可以保障在政治共同体中一个人的意志不会受到另一个人的意志奴役.因此,卢梭的"像以往一样地自由"指的是"自然自由".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对鄂温克民族是社会学、人类学,生命美学意义上的诠释。可见,任何艺术不过是生命意识的审美形式,生命理念才是艺术审美的永恒主体。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成名作爵士交响乐<蓝色狂想曲>开创了现代音乐与古典曲武的完美结合,堪称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也对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启发作用.再当今全球音乐界所提倡的民族音乐"世界化"的浪潮下,本文试图从对乔治.格什温的成名作爵士交响乐<蓝色狂想曲>的初步分析中去找寻一些民族与古典相结合的平衡点,希望能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础理念提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内容、形式、结构上第一次作了最大程度的补充,由原来的<音乐欣赏>单一型教材扩充为由音乐欣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创作等六个模块构成的立体综合型教材.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师生的互动,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一部民族史诗,讲述着鄂温克民族百年历史。笔者将从历史叙述的角度出发,从历史叙述的内容与方式两方面探索这部小说中的历史叙述特征,探讨其怎样叙述历史。  相似文献   

1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英译本接受良好。这不仅归功于作者的精美文笔,还与英译者徐穆实的努力密不可分。本文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通过对比分析原文和译作中的鄂温克民族文化,揭示译者的能动性、为我性和受动性在译文中的体现,说明译者主体性对鄂温克民族文化英译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元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级女声>、<梦想中国>、<莱卡我型我SHOW(秀)>、<快乐男声>等是"音乐选秀"节目的代表.这些综合性的电视歌唱娱乐节目迅速成为近几年来最为火爆的电视节目.这类节目的元素包括:全民娱乐的主题、想唱就唱、逐级淘汰的规则、自娱与娱人的选手、去权威化的评委、奖励设置、去生硬化的主持人.解构、剖析这种节目,可以更好地研究这类节目,促进其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