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平菇菌丝体的最佳转化条件。方法:以平菇ACCC52857为受体,利用潮霉素B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平菇菌丝遗传转化体系;探讨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根癌农杆菌的浓度,共培养的时间和共培养的温度这四个条件对转化的影响。结果:根癌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600=0.6~0.7,诱导培养基中添加200μmol/L AS,25℃共培养3~5d,其转化效率最高。结论:对根癌农杆菌介导平菇菌丝转化体系条件的优化,为提高遗传转化效率,以及菌株选育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杆菌介导的白菜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菜遗传转化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介导法。由于白菜的再生能力较低,因此农杆菌介导白菜遗传转化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回顾,并对影响其转化及再生频率的关键性因子,如植物基因型、外植体及生理状态、农杆菌菌株、感染方法和培养基附加成分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植物转基因方法,通过植物表达载体上DNA的加工和转移将外源DNA转运到植物细胞内.主要介绍了根癌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在农作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这些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苜蓿等主要农作物遗传转化现状.着重论述了作物转基因技术在抗病虫、抗逆、品质改良、雄性不育等方面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在农作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这些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苜蓿等主要农作物遗传转化现状.着重论述了作物转基因技术在抗病虫、抗逆、品质改良、雄性不育等方面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以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转冷激蛋白(CSPs)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下胚轴经预培养2d后,用浓度为OD600=0.4的农杆菌菌液侵染90s,再经共培养和愈伤诱导培养,外源基因转化到油菜下胚轴外植体的转化效率高。然后通过PCR检测转化后在筛选培养基上诱导成苗的油菜,初步确定CSPs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再生植株中。这为以后其他基因转化到甘蓝型油菜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聚乙二醇法、电激法、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方法在水稻遗传改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转基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特征与频率。创新点:通过单核苷酸分辨率揭示了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植株全基因组水平遗传变异的类型和频率以及外源DNA的整合模式。方法:应用Illumina Hiseq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5个T0代转基因水稻株系的基因组序列。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以及Sanger测序,我们检测和验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Indel变化类型和数量,转移DNA(T-DNA)及其载体骨架序列和转座子整合位点及特征,大片段的结构变异等遗传变异。结论: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除T-DNA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外,还存在载体骨架整合现象;每个转基因水稻基因组的变异(SNP和小片段的缺失插入)数目为338–1774,与报道的组培过程中产生的变异类似;转基因水稻基因组仅存在Tos17转座子数量的变化,未检测到其他转座子数目和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就RNAi技术在玉米抗病性、品质改良、转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重点评述RNAi阻断病毒基因表达,提高玉米抗病性;沉默代谢途径中的某些特定基因,提高直链淀粉或氨基酸的含量,改良玉米品质,农杆菌和基因枪介导玉米遗传转化等研究.RNAi技术开辟了玉米遗传改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实验采用农杆菌LBA1100介导转化马铃薯品系的春薯3号,优化了马铃薯转化的几个影响因素:①外植体采用叶片诱导比节间诱导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②农杆菌侵染时间为8-10分钟时转化率最高;③菌液浓度OD600约为0.2-0.4之间时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静态箱法在甲烷排放及稻田甲烷减排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天然湿地与稻田甲烷排放特征的差异,采用静态箱法对闽江河口天然湿地和稻田甲烷排放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水旱轮作的甲烷减排模式。结果表明:早稻田平均甲烷排放量为17.03 mg/m2.h,高于相应季节的天然芦苇沼泽甲烷排放量(7.47 mg/m2.h);天然湿地和稻田土壤理化特征差异是导致甲烷排放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早稻田甲烷排放量日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而潮汐是影响天然芦苇沼泽的关键因素;水旱轮作可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皖南圩田的发展及地方官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圩田是清代皖南平原土地开发的主要模式。随着江南地区人口的增加和对粮食需求的扩大,清代皖南地区圩田开发有明显发展,突出表现为新圩的扩展,旧圩的修缮和圩田治理技术的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官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稻田土”、“腐殖质+稻田土”、“稻田土+细河沙”3种基质进行石松的分株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分株繁殖是石松可行的繁殖方式,而“稻田土”、“腐殖质+稻田土”为石松分株繁殖的适宜基质.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结合解析几何与代数理论的知识,利用配方法、合同变换法、正交变换法给出了二次曲面方程化简的几种途径,配方法解决了利用坐标系的平移、旋转、不变量对二次曲面分类、化简时运算复杂或无法确定图形具体位置的问题;合同变换法是在不着重研究曲面几何性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标准型不唯一;正交变换法正好相反.本文着重讨论它们在实际例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稻作文化,留下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生产结构;由稻作农耕而形成的文物古迹;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的民风民俗;相应的民族语言和文学艺术等.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对稻作文化和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上饶县为例,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土地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和农地利用变化强度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研究了江西省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影响,上饶县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区内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集中性程度高低不同。(2)上饶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由于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差距明显增大,导致农业内部耕地、园地、林地和水域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衣用地,使得衣用地尤其是耕地(水田)面积不断减少,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3)上饶县衣地利用变化的波动性。衣地利用变化总的来说是迅速的,但在不同的阶段其变化强度也是不同的,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这主要是受到区内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据此,作者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基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区域组合,得到中国旱灾中心与农业承灾体的分布规律;选择雨养农业(兴和)、灌溉农业(邢台)和水田农业(鼎城)为主要承灾体类型(典型区),构建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指标体系;提出脆弱性评价的区域模型,即:雨养农业的易损-适应模型、灌溉农业的生产-生活压力模型和水田农业的需水-灌水模型,并以兴和为例,进行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依据构建的3个典型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形成机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出制定适应降水变化的波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区域政策、建立农业生态-生产范式、建立“水银行”管理机制、建立用水效益和开源节流的评估体系以及加强“截水—抽水—控水”为一体的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应急能力等对策,以期为农业旱灾的防御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正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转型、从创造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型、从学科向跨学科转型、从知性到德性转型。大学转型主要是通过不断变革其理念与制度以实现转型合法化,大学章程是大学理念与制度的载体,建设大学章程以凝铸电子文化时代理念、强调"应用性"价值、重构跨学科逻辑制度框架、融德性于制度设计,从而有助于大学实现科学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