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08年,摄影界有很多热点事件,如华南虎事件、藏羚羊假照片、广场鸽照片真假辨别等等。假照片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对社会的诚信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有人认为,打假必须依靠制度,建议国家新闻出版署应尽快制定有关新闻摄影行业规范。同时,建立新闻摄影防假识假研究体系。工作中摄影记者必须提交原始数码图片,从源头上杜绝假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2.
新闻理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新闻真实。为雷锋补拍的数百张照片,挑战了人们的生活常识,挑战了新闻职业道德。如果这种违背新闻职业规范的做法被认可,我们的传媒上很快就会出现大量同类的假新闻照片。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和职业规范:记者无权改变新闻事件,更不能策划、导演。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就是无权改变新闻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3.
为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强化媒体的公信力,避免假新闻照片发生,我们浙江省新闻摄影记者联合承诺并鉴定自律公约如下: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18日至6月15日,我陪同法国西格马图片通讯社摄影记者阿兰·柯雷对我国青年进行了专题采访。阿兰·柯雷在这家世界性图片通讯社任专职摄影记者已有12年,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报道过中东战争、伊朗革命、萨尔瓦多内战,阿富汗难民、海地革命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他1985年拍摄的一组反映埃塞俄比亚灾民的照片《雨中的埃塞俄比亚》获第29届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自然界新闻系列照片一等奖。在高频率的工作节奏下,四个星期很快过去了。阿兰·柯雷带着他拍摄的150多卷胶片飞回了巴黎,而他在采访中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废寝忘食的奋斗精神和娴熟的拍摄技巧,却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5.
第3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何赛”WPP)今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评选结果是: 加拿大摄影记者拉里·托厄尔1993年5月在加沙地带拍摄的黑白照片《加沙地带的儿童》被评为1993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画面表现的是加沙几个儿童高举手枪对空射击的举动。这幅照片是获一般新闻系列照片奖的《加沙和东耶路撒冷》中的一张。此外拉里·托厄尔还获得了日常生活系列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摄影全面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些新闻摄影记者滥用、乱用PS技术,导致了一些假新闻照片的出现,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正确使用PS技术,把握好PS技术使用的"度",发挥好PS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作用,守住新闻真实的底线,是新闻摄影记者在图片报道中不可忽视的原  相似文献   

7.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洛杉矶时报》派往伊拉克战场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尔斯基,因为一张为了使构图更美丽使用数码技术合成的新闻照片被解职,不仅使自己名誉扫地,也使报社的名声受损。这件事,值得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记者们,对数字化新闻摄影技术带来的变化作一些思考。 1、数码摄影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了什么。 的确,数码摄影给新闻摄影技术带来众多的变化,特别是数码摄影图像的存储、处理、传输的方便和快捷,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和表现力,从而提高了新闻摄影这种新闻报道形式与电视新闻、网络视频的竞争力。因此,数码摄影技术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话反过来说即是,不真实的新闻都是无生命的新闻。然而在新闻界,很多“新闻”常跟这个常识开着玩笑:它们虽然是假新闻,却也“活”得有滋有味。这一类型的假新闻一般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负面现象,现举几例如下: 现象一:某市市民不讲卫生,手中瓜皮果壳随处扔。很摩登的小姐、  相似文献   

9.
假新闻照片一直是传媒界和新闻纪实摄影圈的毒瘤,从去年由《挟尸要价》的获奖所引发的一场风波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现实:近些年来频频曝出的假新闻照片事件,已使受众对新  相似文献   

10.
去年以来,发生在新闻界的假图片事件不断,先是陕西的“华南虎”事件,随后是在中央电视台获奖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曝造假,之后是大量的涉假图片被质疑、曝光。假新闻让媒体很是狼狈。实际上,假照片一直是传媒界和新闻纪实摄影圈挥之不去的话题,以前我们讨论最多的是摆拍,现在较为担心的则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防范虚假新闻重在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谷平 《新闻记者》2005,(12):11-13
不久前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建设诚信社会中,建设诚信的媒体、建设诚信的新闻界是题中应有之义。建设诚信的媒体、建设诚信的新闻界.就要防范杜绝虚假新闻,这内靠自律,加强媒体的责任意识:外靠机制,建立防范假新闻的规章制度,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李俊 《新闻窗》2007,(6):37-38
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成了虚假新闻的代名词,也为新闻界树立了一个警示牌,一些媒体称他是新闻界的一大耻辱,影响深远。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纸馅包子”事件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可取。笔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有10年,对如何杜绝假新闻,在采访中有—些教训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在不断地寻找结构新闻摄影画面的各种构成新闻的叙事点时,一定会渗透摄影记者自身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的含义有三层:①摄影记者所提供的新闻形象被读者所认知及渴求程度;②新闻事件本身与读者的接近程度;③新闻事件本身是否宜于形象表现。新闻图片的表现形式是摄影记者提供给读者的唯一的感性现实,在融人摄影记者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因素的同时,传递给读者一定量的信息。在拍摄现场,摄影记者首先面临的是形象选择。在照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摄影记者再次进行选择的同时,加进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一张新闻照片从拍摄到见报,是一个由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建设诚信社会中,建设诚信的媒体、建设诚信的新闻界是题中应有之义。建设诚信的媒体、建设诚信的新闻界,就要防范杜绝虚假新闻,这内靠自律,加强媒体的责任意识;外靠机制,建立防范假新闻的规章制度,两者缺一不可。真实,是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世界所有国家制定的新闻职业道德,都把确保新闻真实性作为第一准则。这是新闻存在的本质规定,也是在长期媒体竞争中,新闻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按照李普曼的…  相似文献   

15.
徐斌 《新闻实践》2007,(6):F0003-F0003
在不久前揭晓的2007年普利策奖中,《萨克拉门托比报》摄影记者勒内·拜尔(Renée C.Byer)拍摄的系列作品《一个母亲的旅程》获得了专题新闻摄影奖。这组照片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位单亲母亲陪着他身患绝症的小儿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在新华社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月7日,世界新闻摄影的历史又被改写了——英国伦敦一天发生多起地铁和公共汽车大爆炸,令人猝不及防,事件让世人震惊。当那些以捕捉新闻为己任的摄影记者还没来得及赶到现场时,一些携带摄影手机的摄影爱好者已经将这一事件的现场记录了下来,上网传出,在第一时间就被采用了。美国纽约《时代》和《华盛顿邮报》在大爆炸后均刊发了由普通市民在现场拍摄的照片。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快得惊人,此瞬间发生的突发新闻,只要被捕捉到,一会儿的功夫,全世界即可知道,世界由此变小了。摄影记者在捕捉到新闻图片后,快速上传照片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如果数家媒体共同关注一个新闻事件,抢新闻就更重要了,其关键在于抢发稿时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彼得·詹宁斯与美国电视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新 《国际新闻界》2005,(5):31-35,58
美国广播公司王牌新闻主播彼得·詹宁斯(Peter Jenn ings)2005年8月7日走完了67岁的人生旅程。在连日的纪念性报道中,上至总统下到普通百姓纷纷表达了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新闻事业的新闻人的深切怀念和高度赞扬。布什总统说:“彼得·詹宁斯拥有漫长而成绩卓著的新闻生涯。他报道了很多重要事件,这些事件有助于解释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世界。很多美国人依赖彼得·詹宁斯提供的新闻。他成为很多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会被怀念。”①一名叫伊娃·巴雷特的网友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为一位主播伤心痛哭,但这正表明彼得是多么的特别。他赢得了…  相似文献   

19.
点评人寄语:嘉兴不大,也很温和,就像这温情细腻的江南。这里没有了撕心裂肺,有的只是默默无语……什么是生活?看了这些照片,我似乎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又是摄影?摄影就是记录,记录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和百姓,通过他们,讲述变革时代中人的故事,这才是新闻摄影的根本所在,也是摄影记者的责任。我觉得,新闻摄影就是要关注人,关注老百姓,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摄影作品就是要讲述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只有在情感上真正和老百姓融为一体,通过镜头讲述的故事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摄影记者只有在拍摄时有足够的情感投入,才能把照片的  相似文献   

20.
军事记者2002年第4期“9·11”事件极大地震撼了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其巨大的震撼和影响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形成的。“9·11”事件的相关消息迅即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在许多问题上的态度,这一过程充分反映出当代社会突发事件新闻传播的特点。在国际国内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的情况下,认真剖析“9·11”事件的新闻传播,对于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突发事件新闻传播的特点规律是有益的。一、突发事件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强,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9·11”事件事发突然,谁都难以料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