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2.
明代曲论家朱权曾在《太和正音谱》中评《西厢记》云:“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甫。”这是赞赏其语言风格之美。如果我们用“花间”比喻《西厢记》所描写的景物之美,以“美人”形容《西厢记》刻画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和红娘的心灵之美,是更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3.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王实甫作品的语言极为后人所推崇。《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折更是情境交融,“情由景生,境由情现”,因而有人称之为“诗剧”。在这一折中,作者的典故运用也很有特色,有的借前人诗句抒发感情,有的用神话故事显情达意,或直引,或化用,使语言灵活多变,含蓄深沉。  相似文献   

4.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5.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相似文献   

6.
谈谈《长亭送别》的写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一是本色派,要求语言体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一是文采派,主张词藻富丽,王实甫便是文采派的代表。明初著名戏曲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王实甫的语言是很有特色、极具功力的,这在《长亭送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长亭送  相似文献   

7.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长亭送别》的意象美,美则如斯:1.经典性。当代社会推崇时尚,酷爱流行,但流行时尚的东西易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传统经典的事物才能耐人寻味,永开不败。美丽多情的崔莺莺不得不屈从于顽固的老母亲,于郊外长亭送别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  相似文献   

9.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千古美人崔莺莺只不过是想象世界里的一个虚幻的美人神话,是艺术家充分理想化的产物。红颜薄命、“自古美人遭狼吻”这才是美人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笔者站在女性主义文化思维的视点上,试图用别样的眼光——即撇开《西厢记》的文学史或美学方面的研究,而仅仅借《西厢记》中的美人(崔莺莺)的故事为由头,来思考一些关于“美人”的文化话题。  相似文献   

10.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其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的和谐统一,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了很好的基础。现以第三折《长亭送别》为例,试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语言艺术来说 ,审美鉴赏首先是“披文以入情” ,激发联想和想象 ,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 ,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西厢记·长亭送别》那优美典雅、生动活泼、抒情意味浓郁、个性化突出的语言 ,体会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而后从品味唱词和诵读唱词入手 ,让学生领会戏曲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13.
薛艳 《语文天地》2010,(10):22-24
近日翻检《李清照集校注》,品味精妙字句,获益良多。念及《武陵春》一词,其中有千古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觉其似有所本,然又不甚明了。复忆起与宋初郑文宝诗《柳枝词》末句相似,于是笔者又翻找《宋诗选注》,幸得其然。钱锺书先生还于注释中提供出几处“载愁”之例,只周邦彦《尉迟杯》、石孝友《玉楼春》、王实甫《西厢记》、陆娟《送人还颓安》四处,仅列例句,叙述简略。为了弄清“载愁”的来龙去脉,笔者又查找了一些其他诗词,并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4.
自古至今,对题名为司马相如的《美人赋》,聚讼不已。本文试图由小及大,借助对赋中之“金鉔”以及与之相关人物丁缓的探索,进而考察《美人赋》的流传,从而,考定司马相如《美人赋》的真伪,考定其《美人赋》产生的大致时代。  相似文献   

15.
王实甫《西厢记》中有一段广为传诵的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般认为“碧云天,黄花地”是由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王实甫为什么要把“黄叶地”改为“黄花地”呢?仅仅是为了避免抄袭之嫌吗?笔认为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西厢记》里《惊艳》一章中有两句唱词:厨房正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 这里说的是张生在普救寺游览的情景。其中“游洞房”之句颇令人不解。众所周知.“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现代汉语词典》),寺庙里怎么会有“洞房”呢?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相似文献   

19.
王海军 《考试周刊》2010,(41):61-62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近50首古诗。从入选的古诗看,多是脍炙人口之作,如《望庐山瀑布》、《绝句》、《忆江南》等,作者又都是历朝的著名诗人、词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些古诗的语言浅显易懂,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美”,即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  相似文献   

20.
张九龄在《感遇》中写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学生即使犹如草木也是有其独立之人格、个体之情感、自由之思想,教师是很难改变的,何况我们还说不上是“美人”,可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