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2.
马球,古代称为“波罗球”,传说起源于波斯,唐代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兴盛起来。《金史·礼志》对马球的规则描述如下:“已而击球。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击一球。先于球场南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或曰两端对立二门,互相排击,各以出门为胜。球状小如拳,以轻韧木枵其中而朱之。”由此可见,当时的马球比赛方式有两种。后一种(两端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俗性质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不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永恒伴生物 ,而且是一种由社会的主体——人民大众创造和享用的基础性文化。从层次上看 ,民俗与官方的、上层的所谓“精英文化”相对而言 ,是处于社会中下层广大平民百姓的文化 ;从其形成来看 ,它是集体性的、群体性的人的意趣展现和生活习惯 ;民俗还具有联系传统与现实的性质 ,它从古代、近代沿习而来 ,又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4.
“礼”作为中国伦理文化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一定意义上,仍具有永恒的、普世的、广泛的意义和价值.礼作为一种规范,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古代传统文化资源—“礼”并使其呈现出新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虽然学术界对孔子思想体系及其影响的研究颇多,但是却极少有人从民俗学的角度来透视孔子,对孔子的认识似存在视界上的死角。我们重视研究孔子的“礼”思想。也不能漠视孔子的“俗”思想以及它对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的浸润。不同的评论主体对民俗的内容和形式的评判及定性会有不同的结论,本文研究孔子仁礼思想体系下的民俗观。通过分析他的社会民俗观、文艺民俗观以及天命神话观等,解读孔子民俗观的人文原则与历史方法的运用。认识其对我国封建时代民俗观系统的形成所具有的奠基意义以及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信仰方式等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会控制思想是荀子理论的重要内容,社会规范又是社会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在荀子的社会规范思想中,“礼”、“法”是两个基本的范畴,而荀子关于“礼”、“法”的理论与现代社会控制理论中软规范与硬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民俗: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一种动态性的社会生活文化事象,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它兼具生活属性和文化属性,是二者的复合体,这种特性对于社会秩序有着控制和规范功能,对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和道德情操也有重要作用。所以,这样的一种教育资源是对学校教育有力的补充,让学生在民俗教育中开阔了历史与文化的视野,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培育创新精神及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的民俗多种多样。燕飨民俗是周代社会状况的一个特殊反映。作为一种较为重要的民俗,燕飨民俗很好地体现了周礼及周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周代社会从西周“礼”的初立到春秋时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在《诗经》的宴饮诗特别是宴饮活动中声、乐、舞等的选择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人们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长期沿袭下来的礼节、风尚、习俗、节庆、传统等文化。人们对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崇拜与寄托,本文从红色的民俗起源入手,探讨了红色民俗意义的在不同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中的差异和在现代生活的应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1.
荀子礼论     
苟子认为,礼为“人道之极”,是做人的头等大事。礼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习俗,标志着文明与进步;礼是构成社会等级的标准,用以区分人群的高低贵贱;礼具有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义,要求人们“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要求统治者“隆礼贵义”,因此礼从形成概念之日起,就成为人们正身与治世的原则。荀子对礼的本质、起源、内容与作用作了异于前人的阐释,使礼的意义超出了其前孔子的仁本。  相似文献   

12.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太史公在体例、本纪、世家、列传的首篇中强调“让”的思想,但他所赞美的是“让”的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德,对于具体的“让”的行为,他是一分为二地看地。同时太史公推崇、提倡“让”的美德是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的,其深意在于强调“礼”的重要性和规范作用,在于加强人们对于“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的社会包容理念要求避免身份排斥、人格排斥、设施排斥和制度排斥。中国儒家学说中的“仁”、礼”、“德”、“爱人”等伦理规范与图书馆社会包容理念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其具体表现有:儒家的“仁政”思想中蕴涵有避免身份排斥的意义,“礼”思想中蕴涵有避免人格排斥的意义,“爱人”思想中蕴涵有避免设施排斥的意义,“德政”思想中蕴涵有避免制度排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7.
秦地民俗是秦地文化的标识,《史记》中呈现的秦地民俗道德德目主要有孝悌、诚、信、礼、义、忠、廉等,它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这些德目弥散在秦地人的生活中,对秦地人的性格、民风、人际关系等有双重影响。梳清其理,有益今人。  相似文献   

18.
民俗有什么功能,是当代民俗学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由于中西方民俗学者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民俗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对“民俗的功能”的认识也各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五种功能是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当然,民俗的功能不是长期不变的,民俗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为其服务,因此会随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其功能的消亡而消亡.  相似文献   

19.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20.
“口彩”(吉祥话)是极富民俗特色的语言形式,是民俗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构成方式看,主要是谐音“口彩”;就其使用来说,可用于各种民俗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