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国际政治伦理追求国际政治的向善之道,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中所蕴涵的“和”性伦理.责任伦理、正义伦理是国际政治关系不断走向和谐的重要理论基础,应该认真梳理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当然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还应该对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进行延伸思考,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世界的真正构建。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智慧的结晶,是人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的结果.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全新的道德要求,应该成为节约型社会的新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4.
城市景观中,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设计和生态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它们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82):30-31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习惯,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格外引人瞩目。新的历史时期,在创新教育的历史阶段,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而建立这种新的关系需要着重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入手。  相似文献   

6.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单元中最重要的近自然空间,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协调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与经济、文化功能之间关系,是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城市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国内外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实践上的差异,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应该遵循的4个原则,即生态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乡土性和美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王俊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1):29-34
大姚彝族的生态伦理观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彝族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对大姚县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姚县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生态伦理观的描述和民族生态学的解读,作者探讨了大姚县彝族生态伦理观的成因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论述是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作出的富有远见、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他提出了"四个应该是"、"四个应该坚持",明确地阐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和特征,为我国高等学校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历史背景。在现代场景下,对法律科技伦理进行反思和抽象成为必要。这需要借助科技法律发展的伦理史观的考察,重新审视法律伦理观的历史变迁,并对其进行现代性思考,以凝练符合现代时代特征的科技法律伦理观念。机器的使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科技法律伦理可以分为先机器时代、工业革命阶段以及强人工智能时代三个阶段。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科技法律伦理所坚守的价值和社会现实发生了质性的改变,需要基于现代性认知重新构建科技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价值共识。因此,在守正的基础上,需要对现代科技法律伦理观的表征和属性进行新的思考,以实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物理与人的界限、公民、社会、法律的关系以及法律伦理制度体系的革新和再造。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智慧的结晶,是人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的结果。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全新的道德要求,应该成为节约型社会的新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伦理观很多前人概括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还有学者提出应该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我认为中华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日:“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国君的关系?就是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当,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生态伦理观作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为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提供了新的道德视角,但儒家的历史局限给人们如何运用其生态思想有效解决当前环境问题造成质疑,如何认识这种历史局限造成的困境是科学认识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其自我扬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提出等效积温的概念,从理论上分析了活动积温与等效积温的关系和海拔高度对气温等效性的影响.以等效积温取代活动积温更能反映气温与农业景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构,而价值观建构的目标是伦理观塑造,伦理观塑造的关键又在于文化伦理观的确立,所以,当前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是要营造能够合理地处理和调整人们的文化关系,推动当今文化建设,适应人的文化创造活动的文化伦理观。这种文化伦理观应包括文化自由、文化责任、文化公正、尊重人性、文化宽容、文化和谐、保护环境等元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福利观主要由马克思的社会福利物质观、公平观、伦理观等方面所构成."两种生产"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重建个人所有制"等理论都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的社会福利观.对待马克思的福利公平观,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才不致产生歧义.马克思社会福利的物质观、公平观与伦理观显示了逐层递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阿尔多·李奥帕德是美国环保运动的先驱,也是最早系统深入地研究整体主义理论观的哲学家,他留给世人最重要的遗产是土地伦理观,而这一理念在他的遗著《沙郡年记》中得到了最佳的诠释。针对以往环境文学研究只聚焦于《沙郡年记》最后部分的哲理性散文,以整书内容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探析其土地伦理观:通过景物素描挖掘自然的神秘美与和谐美,阐述自然环境是土地伦理观的基础;围绕作者描述的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进一步说明土地伦理观;从整本书所谈论的生态良知、生态教育、生态保护寻找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出路,说明提倡土地伦理观的必要性。基于此,得出结论:李奥帕德的土地伦理观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环保宣言。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是一部富于伦理内涵的剧作。剧中展示的多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奥兰多与罗瑟琳之间的爱人关系,揭示了非整体主义的伦理观的弊端,间接地、象征性地提示了整体主义的伦理观的优越性。整体主义的伦理观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的实体作为伦理考量或者说伦理价值判断的终极标准,能够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如此,人与人便能构成整体主义的存在者体系,处于更加和谐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都市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即都市景观化,都市景观化就是把都市功能和人的欲望人为地加以视觉化、展示化的过程.由于都市孕育了不同以往的观看方式,这对于都市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都市景观化的背景下,美术教育应采取新的措施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甘肃农业合作化运动通过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从而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互助组阶段对于恢复农业生产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之后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社的建立,没有很好地估计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人为地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所以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城乡关系,是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为实施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战略而演变的,是典型的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阶段.1978年以后,城乡关系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性的变革:第一次发生于1978-2002年间,国家改变了为提取农业剩余而过度干预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和限制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体制和政策,调整了城乡关系,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农民不仅通过为城市提供低价的农业产品、资源和劳动力支持了城市的发展,而且还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第二次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国家开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使得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