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邓小平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准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人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人道”指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他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揭露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非道”行为,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小国寡民”社会加以美化。他讴歌原始社会的敦朴道德,提出一个以吃饱饭为原则,以慈、俭、不争为主要规范的道德体系。他理想的人格是敦厚纯朴,谦让不争,公正无私的圣人。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倒退的,但对剥削压迫的揭露和批判又有人民性。他对纯朴道德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以人为本"人学思想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邓小平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准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人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奴隶们的反抗斗争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惨无人道的压迫和剥削,必然激起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反抗。由于阶级的局限,曹雪芹不可能正面描写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但我们透过,《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阶级斗争形势的。在《红楼梦》第一回里,就  相似文献   

5.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产生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列宁全集》第一卷第393——394页)我国古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一理想的文字表现,它是我国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但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中,由于受“欧州中心论”思想的束缚,对挖掘、整理我国古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我们正在把我国古代人民的理想逐渐变为现实的今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重温一下先驱者的思路,批判继承他们优秀的思想传统,树立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对我国古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为什么人谋利益”、“为什么人服务”等论述。“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提法出自斯大林。毛泽东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相似文献   

7.
陈彩霞 《集宁师专学报》2010,32(1):55-57,76
卢梭是人民主权的集大成者,他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不仅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从理论上做了准备,同时也使人民主权的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局限性,其理论理想色彩浓重,对于广大受剥削、受奴役的劳动人民来说只能是一种“柏拉图”式的虚幻民主。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的甘孜羌族在民国政府和当地土司、头人、“袍哥”、“舵把子”、“烟匪”的剥削压迫和欺凌下,过着十分贫穷与落后的生活,羌族人民不但在政治上受歧视和压迫,在经济上也受到残酷剥削。由于旧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极为落后,求学就医非常困难。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羌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翻了身,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孜羌族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正在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清贫寡欲”德育原则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足常乐”和“清贫节欲”是“清贫寡欲”的同义词。“清贫寡欲”是中国古代德育的一个主要原则。它对中华民族的许多道德和行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儒家、佛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清贫寡欲”德育原则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清贫寡欲”德育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缓和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积极作用 ,也有利于清官的产生和为政清廉吏治的形成 ;对于减少争斗和社会犯罪 ,加强民众的团结 ,稳定社会秩序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 ,“清贫寡欲”使人们在政治、经济上不求上进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中国农业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副作用 ;也不利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良好风尚的形成和民主法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贾冬玲  程金柏 《中学文科》2005,(1):46-49,91
识记: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理解: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尉家的过程。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先秦文献中常见的"册名委质"在理解上常有歧义,"册名委质"实际是对会盟、盟誓的概括性指称,其中的"委质"是盟誓的一个环节,是由礼俗变化来的政治礼仪,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尊卑明显的君臣关系是历史地形成的,并没有特别的仪式来确立这种关系,或"册名委质"是确立君臣关系的仪式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特定语词,而且我们用来只对应到英文的teaching,即教学就只是教的意思。2.指一特定语词或二字连用,此时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意思。今日我们经常在这两种语义间徘徊,这也造成人们下笔行文及思考时,出现明显的不精确现象。教学语义的古今转变,反映出它的语义和语用与历史事件的密切关联,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教育见解之变化。教育理论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大陆随着教学语义的转变,出现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若不能清楚界定教学与课程的语义与概念,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仍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3.
"技术职官":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师资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技术职官"是手工业时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师资.其中,畴官、农官、工官、商官等皆在相应领域发挥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职能.在"官师一体"总体特征之下,古代技术职官制度凸显出"资源优势"与"效率压抑"、"技术精神"与"产业异化"、"教育传承"与"教育异化"、"民本思想"与"官本属性"并存的多重效应.尽管时代发生巨变,但剖析古代技术职官制度对于职业教育本质理解以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象古已有之,引人深思的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与自古以来把"学而优则仕"异化为读书做官,以及现在社会流行的"官本位"有关,其实,"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所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正本清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值得我们今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不朽名著,它为后世字典词典的编纂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该书的一些释义方式和释义规律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挖掘与研究。从《说文解字》中选取双字释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双字释语与被释字的意义关系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及释义规律,对于我们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加深对训诂学、词汇学以及词典学的研究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士”之自觉到“人”之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化传统中,士自先秦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一种精神上、思想上乃至行为上的自觉与成熟,这导致了这一群对人世俗生活及个人情性的不甚关注,甚至是忽视。而至先春末,随着君权政治的日益加强,士之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复苏,开始把向来朝外(社会)的目光向内(个人)转,由此到汉代,特别是汉末发生了士阶层“人的觉醒”,士也因此真正地成熟和血肉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17.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中国古代也有防止贪腐的监察制度,可以想见的是,这种监察制度一般不会比现代的民主制度更有效,然而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中的贪腐现象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却绝没有到当代这种肆无忌惮的地步.这就需要考察中国文化中的哪部分发挥了“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的作用.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中国古来是诗歌大国.这种诗性文化的背景所形成的文化的“场效应”能使许多中国古代官员因良好的、高雅的君子文化教养即使有机会犯错,而一般都能克制自己免于陷入贪腐的泥潭.然而这个伟大的文化传统被现代中国人抛弃了.  相似文献   

18.
在“齐桓公伐楚”这一历史事件中,楚国大夫屈完从容应对齐桓公的一番话语为人们所乐道。但对其话语中的“楚国方城以为城”之“方城”,自古及今,众说纷坛。章在列举诸家之说并进一步论证后,提出应从肖华锟先生之说:方城,春秋时期楚国所筑长城,北起今河南南召县,经今叶县、方城县、泌阳县境内,南至今唐河南。  相似文献   

19.
对郑振锋二、三十年代的古代文学研究指导思想与方法上的不同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郑振锋两个不同阶段研究古代文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位学者治学道路,也有助于我们今天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改变与提高。  相似文献   

20.
《金石录》和《集古录》是现存的最早的两部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其所著录的大部分唐代石刻及拓本今已不传。故此两书所录存的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唐史研究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