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时期,地处黄河下游地带的河北地区,在黄河水灾的不断冲击之下,其水文环境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此期间,除了大量的湖泊被淤填或冲毁外,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也对河北境内的水道运输造成了严重损毁。这种局面的长期发展,导致河北境内的水文环境进一步恶化,并由此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河文明,都兴盛于大河下游的河畔平原,古黄河下游的河畔平原催生了尧文化的兴盛.农业的大发展需要完善的历法,历法源于对天象的不断观测,由此形成以太阳为参照的四至地名,其中心即文明的都城所在.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黄河的频繁泛溢、多次改道,客观上造就了黄河退滩地的显著增加,这也是该时期黄河水患严重加剧所导致的一种直接结果和反映.伴随着民众对黄河退滩地开垦力度的增强,宋廷也逐步加强了对黄河退滩地的租税征收和管控,并将其运用到种植芟草、充实边地军储、安抚灾民、招集流民复业等诸多领域.北宋时期黄河退滩地的发展,在经历了神宗朝的高涨后至哲宗朝已渐趋衰落,到徽宗朝则更是规模锐减,完全沦为统治集团盘剥民众的手段.黄河退滩地的这种演变与北宋王朝的由盛转衰基本同步,不失为管窥北宋社会变迁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4.
洛学是北宋黄河流域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地方学派.此后,以它为源头的宋明理学成为河洛文化与黄河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洛学在北方从黄河中游辐射到上下游,在南方发展为福建闽学、湖湘学派、江西学派、浙江永嘉学派和四川涪陵学派等地方学派,并演化为宋明理学,广播中华大地.洛学的演化轨迹为世人展现了一幅黄河精神文化在...  相似文献   

5.
从清末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和魏氏庄园的构造特点分析 ,魏氏庄园的兴建 ,是魏肇庆自卫身家、避水患和发展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创设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促进区域教师整体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重要途径.县域教师进修学校以促进域内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永吉县教师进修学校基于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厘清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定位,构建"三级导师带教"模式,创新县域教师发展共同体运行的工作机制,激活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初步构建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积累了丰富的培训资源,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培训经验.  相似文献   

7.
战国农家源流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战国农家发展的基本过程。农家产生于楚,是战国时期楚国农业迅速发展的产物;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早期道家学说的影响。流传到黄河中游地区后,农家逐渐融合于法家的农战思想,最终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但农家注重总结和推广农业技术经验的传统,则对以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黄河频繁决溢、日常防护不断,由此也导致物料的日常耗费、储备规模都颇为可观.为保障黄河防治的顺利开展,朝廷也逐渐在物料的准备、使用、保管等多重环节加强检计,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体制,从而对当时的黄河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时期黄河防治中物料检计制度的确立,对宋代乃至后世的黄河防治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史念海先生在黄河流域环境变迁方面的研究大大超过了前人:1.从着重研究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传统,转到研究黄河中游的环境变迁,将黄河研究引入更深的层次;2.将黄河中游的侵蚀与下游堆积联系起来研究,使黄河研究进入新阶段;3.在侵蚀和堆积方面计量的研究,将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的变迁具体化、数量化,为今天认识黄河流域环境形成提供了重要素材,也为治理和改造黄河流域环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保定存在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太阳崇拜遗迹。古黄河的定期泛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太阳崇拜的产生,使保定出现许多以天象命名的地名。以天象命名的古九州方位在保定及其周边区域,古冀州方位就在保定中部各县。这里是五帝的历史舞台,炎黄蚩尤三族的融合、古黄河的定期泛滥、尧舜的积极治理最终使一个空前发达的文明在这里产生。文明的广泛传播使这里成为中华各民族之源、文化之源、地名之源、古九州之源,保定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