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关联词语来组合语段中的句子,是逻辑语义衔接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也是语段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关联词语教学教授逻辑语义衔接有助于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发挥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在认知学习汉语语段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词)源于中国古汉语典籍,与古汉语语义密不可分。对这些汉字(词)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古汉语相应字词的关联,对准确理解日语汉字(词),避免误用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增强日语学习者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本文从辞书中选取现代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词),就这些字词在日常使用中对古汉语语义的保留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日语学习者学习日本汉字(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用的歧义现象不仅是语言结构层面的因素造成的,而且与语境以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模式密切相关.语境的特殊性和动态性决定了语言理解是与人们认识世界的心理逻辑过程相互关联的动态过程.文章从认知语境对于歧义现象的理解与消除的角度出发,运用例证分析和理论阐述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动态的语言环境对于准确把握语言含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汉日“大/小”的语义扩展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汉日“大/小”在原型义和扩展路径上存在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从空间域的原型义扩展到数量、状态、时间、心理4个抽象域。但汉语“大/小”的语义扩展范围更大,语义生成能力更强;汉日“大小”存在相似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认识的概念之一,且中日两国自古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语受汉语文化影响深远。中日两国语言环境、思维认知和文化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导致了汉日“大/小”在语义扩展上存在差异性。该文以期为汉日“大/小”教学提供新思路,为汉日语言学习者学习多义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初,共现词语组合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词串的频率是本族语者的四倍,但中国英语学习者注重词串的语义层面,本族语者多注重其语用层面。本文通过对词串的研究,论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串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意象在诗词的创作和赏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使我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人类思维过程,从而也为诗词语篇中意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工具。以概念整合理论中的三种概念整合网络模式为分析框架,解析毛泽东诗词语篇中意象的实时建构和推理机制,将其认知过程动态地展现出来,以期论证概念整合理论对诗词语篇认知解读所具备的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存在大量语义相近的同义词,对于同义词的辨析一直是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难点。传统的辨析大多依赖于字典等工具,大型机读语料库以其特有的优势为同义词辨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本文选取了两个近义词——intellectual和intelligent,以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为语料,总结本族语者使用这两个形容词所体现的词语搭配以及语义韵的异同,希望对词汇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是研究交际推理过程的一种语用理论,为语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了关联理论的相关概念,如认知环境与相互显化、明示-推理交际、语境与语境效应、认知原则与交际原则等,然后探讨关联理论在笑话理解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照应是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语言成分的关联点,也是语篇衔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英汉翻译中,语篇或语义照应关系是译者的考虑重点。在传统上,人称有3种形式: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代词是语篇层面上照应的重要表现形式。该文以韩礼德照应理论为基础,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讨论了第三人称代词在语篇中的照应功能,主要从前指和后指照应两方面对比分析了英汉语篇中第三人称照应的异同,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二者的区别与相同点,从而产出更优质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文化因素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灵魂。为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习得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就"汉语热"语境下的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中外文化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导入哪些文化因素,怎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以期使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克服中外语言语义和语用失误,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的词汇越多,词汇量越丰富,表达就越顺畅。因此,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论是汉语还是维吾尔语,将词汇进行分解、分类,都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思,而只有理解了词汇的意思,才能继续理解一句话,进而明白一篇文章的表达。该文基于语义场理论概念,按贾彦德先生在《语义学》中对语义场的7个分类,对维吾尔语词汇进行归纳分析,运用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从多元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语义场,以便语言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语义场存在的重要意义,进而达到理解记忆词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意象作为诗词的基本构成要素,不仅是诗词的本体与神采,也是语篇中一种重要的衔接手段,其可以有力保障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本文基于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从意象衔接的角度出发,从空间意象、隐喻意象和传说意象三方面论述了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中意象所发挥的衔接功能,以期为《菩萨蛮·黄鹤楼》的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语法教学上,自行他利授予补助动词「てやる」与「てあげる」在对人功能——尊敬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对称性。本文通过日语母语话者问卷调查得出,「てやる」与「てあげる」的对人关系存在交叉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同时,通过中国日语学习者问卷调查得出,中国日语学习者对交叉又相互区别的「てやる」与「てあげる」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本文通过分析语义扩展中的义素传承,明确「てやる」与「てあげる」尊敬程度差异产生的机制,对日语教学语法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从语义和语用层面解读"所谓X"结构的含义。从语义角度看,"所谓X"结构的第一层含义是用以提出需要解释的词语,可理解为"所说的";第二层含义是用以表示对中心词"X"的否定、讽刺和挖苦的含义。从语用角度看,说话者所言的中心词的词频和听话者的认知构建都是影响"所谓X"结构语义不同的因素。本文旨在对"所谓"结构能够实现不同释义的成因进行探究。经过考察,笔者发现,"所谓X"结构差异性解释与其所在的语境和语用原则有密切的关系。"所谓X"结构是否用在与中心词概念意义相关的语境(即是否违背"R-原则")、其中心词的词频高低、听话者的认知状态等都是导致语用隐含性实现的直接原因,这些原因是解释"所谓X"结构有不同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汉英位移事件相关的7个案例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研究发现,两种语言都可以进行语义整合并且语义整合的实现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句法、语义条件。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义整合的限制条件和表征模式不相同。英语中只要主副事件在同一时间轴中存在关联就可以整合为一个单词,汉语实现相同的句法格式要求主副事件必须全过程重合。英语使用单一动词表达的语义内容在汉语中往往需要更为复杂的句法格式,包括连谓结构。汉英两种语言之所以有上述差异与他们的语义综合程度以及认知框架直接相关。该文重点研究现代汉语副事件语义整合模式,主要关注主副事件关系对副事件词化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提出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之概念,并对衔接手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标志着衔接理论得以正式确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虽然从表面上看缺乏韩礼德和哈桑所提及的形式衔接手段,但诗人在诗词创作时通过使用视角转换、时空切换和情景再现等隐性的衔接方式,在语篇的组篇模式和叙事技巧上进行巧妙设置,能使读者阅读时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使诗词语篇的组篇结构紧密相扣,因而有效地促进了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时代,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席卷全球。预设作为自然语言信息处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预设进行逻辑学和语言学交叉研究有助于自然语言语法和语义的形式化,有助于计算机的自然语言理解,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价值。预设是自然语言分析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逻辑学家克里普克提出,副词是自然语言中能够触发预设的一种重要词类,副词触发预设的机制与代词回指的行为类似。该文以副词“也”为例,说明语言学中副词触发预设的语义特征,并通过现代逻辑的形式化分析手段,为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成语是文化表现的重要路径,因此对成语的正确释义,需要回溯其历史出处。当前,“失不再来”“时不再来”两种表达,包含了两种不同的解读思路。因此,该文拟从历时角度,对成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产生进行历史溯源,分析其内部结构。同时,对误用表达“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教学建议:高校教师不仅要对相关词语进行规范化教学,还应从结构、语义、信息安排等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辨能力,保证成语学习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合同文本中,subject to、pursuant to、in accordance with常用作同义/近义词表达当事人行事之依据,多被翻译成“根据”,但实际上三者的搭配和使用语境大有差异。该文在自建合同语料库的基础上,以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以三者为节点词,考察其搭配行为、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研究发现,三者虽为近义词,但实际使用中搭配、语义倾向和语义韵均存在明显差异:subject to多与权力授权、行为约束类语义范畴词语搭配,积极、中性和消极语义韵俱全,以中性居多,但与消极涵义搭配词共现的频数显著高于其他两词;pursuant to多与“具体条款+编号”搭配,in accordance with较多与法规、规则规范类词语搭配,二者都表现出极低的消极语义韵,前者带有一定的积极语义韵强度,后者中性语义韵占绝对地位。  相似文献   

20.
双关语是一种典型的修辞认知,往往具有表层与深层两重意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关语主要分为四类,即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语境双关和析字双关。以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转换模式来划分,中国古典诗词中双关语的翻译大致可分为两类:从修辞认知到概念认知和从修辞认知到修辞认知,前者最为普遍,包括只译出双关的一层意义,解释说明其中的双重意义等,后者包括以双关译双关,把双关转换为比喻、拟人等。由于双关语的抗译性较强,译者要善于调用自己的修辞认知,尽量降低翻译过程中的审美磨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