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常态的教育教学中,绝大部分老师往往只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即过多的关注差生向优生的转化工作,而忽略了如何教育"优等生"。"优等生",我们通常是指成绩突出,各方面都表现不错的学生。按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所谓的"优等生"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即学生知识储量丰富化、道德品质宽容化、能力要求特长化、学习自主化、心理健康等。笔者所指的"优等生"是指在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优等生”虽然多方面表现优秀,但同样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不容我们忽视。自高自傲、“成就焦虑”、心理相对脆弱等,是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应结合“优等生”心理特点,通过学生自我教育、他人帮助、实践锻炼、合力教育等手段,实施塑造型预防化教育模式,促进“优等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位优秀教师向我述说他的教学创新.在他的班级里.学生被化分为三个群体: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老师对待这三个群体学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优等生放、中等生导、后进生扶。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够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而优等生因为学有余力,老师则充分放手给他们,让他们去接触更高深的东西。对于布置的作业,老师也将其分为A、B、C三类,每类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等级相应选择完成。  相似文献   

4.
王政良 《班主任》2006,(1):16-16
每个学生都想成为优等生,可是现实中只有少数学生能成为优等生.为什么?我通过观察、研究优等生与中差生的差异,总结出以下10条.只要每个学生做到这10条,成为优等生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5.
所谓“优等生”是指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优等生是相对于差生而言。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一部分“优等生”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被他  相似文献   

6.
层次化教学是指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类,根据不能类别设计教学,使学生获得长足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 1.划分层次,让学生公平竞争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小组,即优等生为A组、中等生为B组、差等生为C组,这样,优等生与优等生相比,中等生与中等生相比,差等生与差等生相比,有助于学生“公平”竞争。原来  相似文献   

7.
支招一句话     
傅建林 《湖北教育》2009,(10):30-30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因先天素质、生活背景、个性爱好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智力结构与认知方面的差异。给后进生“开小灶”,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辅导差生”,是为了因材施教,有效地缩小他们和优等生间的差距,实现人人成功的教育理想,进而促进教育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对优等生“开小灶”,即我们常说的“辅导优等生、特长生”,近似“精英辅导”模式,也是在承认不同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对优等生、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教师将优等生视为“宠儿”,在老师眼里,优等生是乖学生,一俊遮百丑,怎么看都顺眼, 对于优等生是批评少赞扬多,要求少迁就多,发现的缺点少优点多,再加上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滋长了优等生不健康的心理和某些心理缺陷,从而坐失教育良机。笔者认为,努力塑造优等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当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应教育优等生远远不够,学生的思维易受禁锢。因此,教师需要革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创新,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解放学生思想。  相似文献   

10.
提到优等生,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个诱惑的字眼。新学年开始,继续做一个被学习“折磨”的“差生”;还是做一个快乐学习的优等生呢?相信大家不会选择前者。那么,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等生呢?优等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学生。在学习中,既然被称作“优”,那优等生的学习该优在何处呢?优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下应重视优等生的培养,更应注意全面培养支持,素质教育可以使优等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数学优等生,要精心选择内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优生畏难"现象,健全对优等生的激励机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2.
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班主任,除了通过班队会等集体教育学生外,还应细心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既包括优等生的培育和学困生的工作——"两头";也包括中等生的扶持工作——"中间"。一、做好优等生的培育工作优等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好、思想好,可以作为其他学生学习、仿效的榜样的学生。班主任既要对他们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又要指出他们不够的地方,并采取有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有的解答方法能被大多数学生理解、运用,有的则只能是极少数优等生才能领悟。那么,作为教师,怎样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化难为易的变通策略,让更多的学生克服难题、提升信心,满怀期待去探索数学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师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一)互动对象、机会呈现不公平性。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在与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表示喜欢跟优等生进行互动,他们认为课堂时间有限,与优等生进行互动很容易得到满意的答案,节省了时间,有时候也会跟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互动,提醒他认真听讲,但是还是以优等生为主。同时对于学生的面对面访谈中也发现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喜欢与学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间学生争先;也要帮助后进生过关。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多关注后进生、厚爱后进生。偏爱优等生,是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的,因为优等生各方面的表现,特别是学习成绩令人满意;而要厚爱后进生,却往往不...  相似文献   

16.
贾君 《吉林教育》2000,(1):58-58
优等生,通常是指学习上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优等生大多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好,往往使教师和家长产生光环效应,主观上认为他们其他方面也优秀,造成只重视优等生学业上的提高,忽视了其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长此以往,使优等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位置,得到过分的关注和爱护、赞扬和荣誉,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美清 《成才之路》2013,(26):22-22
在学校,大凡对各方面比较差的学生,无论从管理还是其他方面都比较关注,也比较严格。而对品学兼优学生更多的只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进步与否,致使这些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重视和纠正。据了解,目前在青少年中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加强对三好生、优秀生的心理辅导,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一、优等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首先是焦虑心理。大多数优等生成功欲望过高,总希望自己什么都应比别人强,这种心态一方面为优等生提供了不竭的进取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优等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给自己制定的  相似文献   

18.
贺艳 《中国教工》2010,(10):37-37
案例: 进入高三学期后,如何合理安排学生座位让班主任贺老师颇为头疼。为了不落下每一个学生,贺老师曾试过让优等生与后进生同坐、优等生包围后进生、学生“自由组合”等方式,但部分学生的听课质量依然不高,成绩进步不大。  相似文献   

19.
高校优等生是指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他们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和其他高校大学生相比大都聪明勤奋,成绩优异,因此身上肩负着的责任和压力也就越大。在调查问卷、座谈、个别交谈以及实际工作中发现,优等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焦虑、烦躁、孤独、脆弱、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因此,探讨高校优等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对大学优等生的全面成长,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永远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走进学生中间,和他们去交流,在同一个班级里,无论是优等生或后进生都是自己的学生,而后进生与优等生相比,后进生更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的扶持和关心,这样才能结出灿烂的硕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