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突分配合指持球队员突破对手后,遇到防守队员补防或协防时,及时将球传给进攻时机最佳的队友进行攻击的一种配合方法。突分配合按发动位置分为弧顶突分、翼侧突分和底角突分3类。突分配合对人盯人防守或区域联防均适用,"三人篮球"比赛中合理地利用突分配合可打乱对方整体防守部署,压缩防区,给队员创造最佳的外围投篮或篮下进攻机会。中小学"三人篮球"比赛中攻防节奏较快,应多采用人盯人防守,笔者将结合训练实践分步骤、层次,  相似文献   

2.
篮球规则是篮球运动规范化的保障,是影响篮球运动发展的关键,篮球规则的修改促进了篮球运动的发展和篮球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2014年国际篮球规则修改内容进行客观分析,旨在探讨规则修改内容对篮球技战术的影响得出:主要是增加了比赛的攻防回合,进攻节奏加快;促进了攻防技战术的调整,进攻战术多样化,防守反击多元化,攻守更加趋于平衡,让比赛对抗的更激烈,技战术水平更高、观赏性更强,减少了比赛中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篮球运动的特点是攻防对抗,比赛时进攻和防守两个对立面始终同时并存,并随时转化。队员之间的攻防对抗是促进技、战术发展与变化的主要因素。篮球在比赛时攻防对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球队员之间的攻防对抗;二是持球队员与防持球队员之间的攻防对抗;三是投篮未中攻防双方争取控制球权的对抗。“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的战术是篮球运动攻防对抗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与训练中教练员应重视加强“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的基本战术训练,使队员在接近实战的情况下巩固提高运用技术和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一、巧设2分线规则现象:在中小学"三人篮球"比赛中,通常以常规篮球比赛的3分线作为"三人篮球"比赛中的2分线,国际篮球协会在2010年将距篮筐中心的圆心点距离由原来的6.25m增加至6.75m,这对于中小学学生运动员尤其是小学生运动员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训练及比赛中,不仅出现  相似文献   

5.
整体性攻防战术的实质是队员在比赛攻防当中表现出来的严密的组织性和战术贯彻一致性,其中,攻防人力调配的科学性是其基础.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一人因十人而更显威力,十人因一人而更显强大",使整体效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6.
一、控制球无论教练员、运动员尤其是裁判员准确理解控制球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球在篮球运动员的比赛中是非常重要的,攻防转化最突出一点是争夺控制球权。控制球表现在对球的控制,球是双方争夺激烈的焦点。比赛定义规则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每队的目标是将球投入对方球篮得分,并阻止对方获得控制球和得分。”因为只有控制球才有投篮得分的机会。争夺控制球是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非控制球队员之间攻防对抗,即接球与阻止接球之间的对抗。2.控制球队员(持球队员)与防控制球队员之间的矛盾,如持球突破、投篮、运球和传球时攻…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8月,印尼雅加达,"三人篮球"首次成为亚运会比赛项目,中国女篮在决赛中战胜日本队夺得了亚运会历史上首枚"三人篮球"比赛金牌,中国男篮经过了加时赛的激烈拼杀战胜了韩国队,赢取了亚运会"三人篮球"比赛的首枚男子组金牌。男女篮双双获得冠军在国内引起了对"三人篮球"运动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国家"三人篮球"队员都是非专业球员,对于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的励志作用较大,加之近年"三人篮球"运动在国内不同层  相似文献   

8.
<正>"三人篮球"有3个特性:适应性强。规则简单,只需1块场地,1副篮球架,6名球员,马上就能吸引众多人的眼球,"三人篮球"比赛可涵盖1对1和2对2。娱乐性强。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黑人嘻哈文化,音乐动感十足,大幅度的变向和晃动,超越想象力的进球,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向专业化发展。无数具有专业水平的队员引领"三人篮球"不断发展,已经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  相似文献   

9.
《时尚球类》2005,(3):27-27
竞赛特点 对抗激烈 对抗激烈是手球竞赛最主要的特点。在激烈的篮球对抗赛中,比赛双方是不允许身体接触的,篮球规则中有身体阻挡犯规的规定,而在手球比赛中,规则规定防守队员用身体阻挡进攻队员的动作是合法的。而且在执行中,如果持球队员身体没有失去平衡,还能够继续进攻,裁判员就不会中断比赛。由此,手球比赛中身体接触异常频繁,对抗自然也就特别地激烈了。  相似文献   

10.
整体性攻防战术的实质是队员在比赛攻防当中表现出来的严密的组织性和战术贯彻一致性,其中,攻防人力调配的科学性是其基础。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一人因十人而更显威力,十人因一人而更显强大”,使整体效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1.
以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第二阶段20场比赛和中国队全部6场比赛后卫队员的技术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统计和分析对比方法,对前八强后卫和中国队后卫的攻防能力进行分析,总结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后卫队员在攻防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为今后有针对性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半场三人篮球赛“俗称三对三斗牛” ,国外也叫“三人街头篮球赛。”这种比赛形式 ,组织简便 ,不受场地和参赛年龄、性别的限制 ,深受广大篮球爱好者的欢迎 ,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篮球爱好者对三人篮球赛更是“情有独钟 ,倍爱有加”。然而 ,虽然半场三人篮球赛的场地比五人赛少了一半 ,队员也比五人赛少两名 ,比赛时间也只有正式比赛的1/4左右 ,但也正是由于场地缩小 ,比赛队员的减少和比赛时间缩短 ,从而对比赛队员的技术运用、配合方法和配合意识等都较之五人赛的要求更高 ,因此 ,要求场上队员每次都要根据自己和同伴的身高和技术特长及防…  相似文献   

13.
打跑球     
一、场地器材场地为长30~40m、宽度不限的平坦场地,场地设有两个垒位———本垒和折返垒,每个垒位长3m、宽1m,排球1个。二、比赛队员分进攻队和防守队,每队8~10人(根据场地大小确定)。三、比赛胜负比赛进行3~5局(根据时间确定),每队攻防各一次为一局,各局得分之和为该队最后得分,得分多者为胜。如在规定的局数内得分相等,进行加赛,直至决出胜负。四、比赛方法1)比赛前挑边确定攻防先后顺序,加赛时重新挑边。2)每局比赛前各队确定好进攻时队员出场的先后顺序,一旦确定不得更改。如违反判对方得1分。3)…  相似文献   

14.
攻守转换是篮球运动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体系的衔接阶段,它的本质是比赛双方控制球权得与失之间的转换。普通学校的业余篮球队没有专业队员的训练基础和战术素养,在篮球场上往往缺乏迅捷的攻防转换的意识。笔者通过长期带训校篮球队,摸索出一些提高队员攻防转换意识的训练方法,取得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水上运动十分活跃的日本关岛,除滑水、冲浪、游泳、潜水、风帆之外,人们又把篮球搬到了水上。水上篮球与陆地篮球相比,规则极为相似。比赛双方各出六人。队员可以是男女混合。运动员务乘一个充气橡皮圈在水中比赛。但是,水上篮球的篮板架则分设于水池两岸,篮圈距水面约两米。每场比赛为三局,每局十分钟,场间休息五分钟。男运动员投进一球得一分,而女运动员投进一球则得两分。  相似文献   

16.
以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全部6场比赛后卫队员和前8名球队后卫的技术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统计和分析对比方法,对中国队后卫和前八强后卫的攻防能力进行分析,总结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后卫队员在攻防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为今后有针对性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湖北体育科技》2019,(5):435-438
以2017、2018年FIBA规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FIBA规则修订的内容对于篮球技战术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带球走规则修订对行进间进攻创造了更多新的技术,同时将阵地战几率降低,变化为快攻或多打少的战术;进攻时间的修订使比赛攻防转换的节奏加快,更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也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管理比赛部分的修订使判罚更公平公正,也限制场上出现的暴力行为,净化赛场。旨在为教练员、运动员适应新规则提供借鉴,并为篮球运动的发展本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代竞技篮球策应配合是指进攻队员背对或侧对篮筐接球,以其为枢纽,与同伴形成的一种里应外合的配合方法。策应配合中"策"队员的各种传球方式与"应"队员空切、绕切等多种摆脱方式相结合,将内外线球员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进攻机会,形成整体进攻,达到里应外合、控制比赛节奏的目的。"三人篮球"攻守转换、内外线争夺使得比赛更加激烈,策应配合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其内容包含以下3种:外线队员的绕切形成的中远投进攻机会;高位策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学校每年都举办"三人篮球"比赛,但由于学生运动水平低,常出现比赛难以顺利完成的窘境,尤其是七年级的女生,刚刚进入初中,学生间的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较高,可以流畅地完成比赛,而大部分学生之前未接触过篮球,甚至连最基本的运球也很难完成。因此在校园组织的低水平"三人篮球"比赛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规则,以便让学生享受比赛带来的快乐。一、比赛规则的"变"针对篮球基础差的学生对"三人篮  相似文献   

20.
裁判员能否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带球撞人或阻挡犯规,对于保护进攻队员、鼓励积极防守,使比赛顺利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带球撞人和阻挡犯规是裁判员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一、明确攻防队员的技术要求首先要明确带球撞人和阻挡是由于攻防队员在比赛中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