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去年的"2·19"讲话,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今年1月5日中宣部组织召开的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第十二届中国传媒年会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这样一个时间点召开,无疑使本届年会具有了特殊意义.如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对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我提出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媒体融合从"相加"向"相融"的阶段深化发展,传统纸媒在中央厨房的流程改造,移动优先的传播变革中,如何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成为融媒体新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文章从传统纸媒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入手分析,寻求传统纸媒融合发展的路径。本文简单介绍了媒体融合的特点,引出报网融合、采编一体、多元传播的融媒体探索话题。从内容为王走心最重要、拓展渠道构建立体传播体系、转变思维模式构建融媒思维、勇于创新策划先行、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探索市场化改革,五个方面分析了媒体融合如何从"相加"向"相融"发展。坚定正确的立场,坚持职业操守,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以优质的内容与独具整合性的策划与科技融合,与传播、平台融合。  相似文献   

3.
2017年新年伊始,中央召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深刻阐述,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增强媒体的引导力、吸引力和传播力,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4.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安徽新媒体集团近年来力推媒体融合,在融合中把握导向,依托"八位一体"平台优势,做好融媒传播,构建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新格局。本文论述了面对复杂多样的舆论环境,安徽新媒体集团是如何做好融媒传播、创新升级、占领网络主流舆论场的。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众对疫情信息高度关注,主流媒体在扮演社会"瞭望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面临着创新话语方式和传播形态的挑战。如何生产出形态创新、内容专业、传播高效的融媒体产品,成为战"疫"报道的关键。如何推进新闻生产主力军进入移动传播主阵地,也成为媒体融合的实战演练。本文选择合肥市属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观察、研究疫情宣传舆论引导的全媒传播表现及效果。疫情期间融媒体传播呈现出的特征,为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提供了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在融媒体新闻报道当中移动直播成为主要方式。本文从融合媒体传播平台的发展入手,讨论传统演播室环境下如何构建融媒体传播技术平台,阐述融媒体直播与互动系统的结合,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大部分受众的认可,但是,现今很多人喜欢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却鲜有人研究将多种传播媒介相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称为"融媒体",继承传统媒体传播的"质",发扬快速高效的新型传播的"量",在给受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使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核心职能,最重要的是摆脱传统媒体刻板、效率低、新兴媒体传播"短保质期"的尴尬局面。本文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创新与融合的发展方式,形成传播速度快,内容互动性强,范围广,低成本"融媒体"会成为多种媒体传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周静宜 《传媒》2022,(3):31-34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智能融媒体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智能融媒体平台能实现内容生产与分发的全流程智能化,能推进媒体融合由"窄融合"向"宽融合"转变.智能融媒体平台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强化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新闻宣传工作主导思想,使媒体融合服务于社会公众需求与主流价值观传播.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到来,传统电视媒体受到的冲击和面对的挑战不言而喻。在今年中国"两会"中,新华社"媒体大脑"仅用15秒就生产发布了全球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2018两会MGC舆情热点","媒体大脑"的应用为媒体的节目生产方式带来重大变革。本文就电视媒体在智能时代如何加快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从媒体融合的相"加"迈向相"融",加快形成新型传播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短短几年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其媒体表现形式及受众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融合进入加速度时期,从相"加"到相"融",最终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地市级传统媒体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更加深层次及更加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以适应现代信息化媒体转变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传播体系,从而加快实现媒体深度融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融媒体产品应运而生,它们不仅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而且改进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创新是融媒体产品与生俱来的标签,如何加强融媒体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达到"刷屏"的传播效果,成为主流媒体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实践出发,提出了融媒体产品内容创新的着力点和形式创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2.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载体将进一步融合,终端(电视、电脑、手机)也将呈现"三屏"融合的态势。基层记者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明确工作的意义,具备融合思维与创新意识,要熟悉和掌握媒介传播速度的竞争需求,充分发挥融媒体的权威性,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融媒体时代下基层记者必备技能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来,县级融媒体基本整合了两微、两台、一网一报等平台,做到了技术层面的融合。而县级融媒体要更接地气,关键在于内容融合。从信息来源端、生产端、传播端三端入手可以做好县级融媒体的内容融合。在生产端,以连促通实现信息源融合;在生产端,通过融中有特,创作新闻内容;在传播端,通过反馈直达,让受众反馈变得"重要"起来。县级融媒体在内容融合上独具优势,但依然要坚守内容融合的核心:新闻性。  相似文献   

14.
"融媒体"时代,面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与迭代更新的传播形态,传统媒体要想在一片唱衰声中求生,转变思维方式尤为重要。融媒体时代促使传统媒体要直面多样化需求的挑战,应当主动"融变"思维,以互联网思维统领采编流程,以优质内容推进媒体建设,将用户思维渗入媒体融合,以跨界思维搭建多元平台,积极探寻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媒体融合颠覆了传统新闻业已形成的传播方式、传播关系、传播理念和传播规律.本文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载体、新闻内容生产、新闻受众等的重构和基本规律,认为强化媒介与人深度交互的思维,才能将媒体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介简单相加的"浅融"推向技术与人相互影响的"深融".  相似文献   

16.
夏超群 《青年记者》2016,(24):109-110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传媒行业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旧媒体共生共融的全新发展阶段——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广告信息传播在传播介质、传播内容、传播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多屏化、分众化、碎片化、精准化等特征.与广告行业的巨大变革相伴随的是广告行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身处在裂变与融合的大环境下,独立学院如何据此调整广告专业教育思路,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一道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郑弘  单丹丹 《传媒》2019,(11):69-72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来,各级媒体"融"声一片,摸爬滚打数年,进行了众多尝试与探索。如何促进媒体融合创新可持续性发展和纵深发展,成了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本文以央视新闻融合传播实践为例,对当下各类现象级产品的特点、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特点以及媒体融合创新的模式与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邝峰  林军  牟晓伟 《传媒》2021,(2):20-22
媒体融合自2014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从"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再到如今的"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融合进程持续加快,新闻舆论阵地不断拓展,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不断涌现,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李鹏 《传媒》2019,(4):12-13
媒体融合发展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三个段落,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到智媒体。全媒体是刚刚开始媒体融合阶段时追求媒介形式的全,种类多,品种齐全,是物理的反应,相加;融媒体是我现在在推进的,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各种要素、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重新嫁接,努力形成合力。但从未来来看,应该是从基因进化角度推进融合,也就是智媒体,让信息传播跟人工智能相融合,最终实现传播的蝶变。  相似文献   

20.
媒体融合是打好新型冠状病毒"防疫"仗的主力军,健康知识的精准、快速、有效传播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到了曙光。媒体融合环境在这场公共卫生"战役"中做出了哪些贡献,又有哪些缺陷?笔者对媒体融合环境下健康传播现象、效果特征和效果提升对策进行了研究,全面了解媒体融合特点,优化媒体融合环境,增强融媒体的传播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