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水尪"是一种产生于闽南地区,随闽南籍移民带到台湾,并在移居地落地生根的特色民俗活动。闽台两地"走水尪"民俗虽一脉相承,但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具体形式还是其文化意义,都产生了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析这一民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与变迁,阐明要发挥传统闽南民俗活动的文化纽带作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闽台闽南族群民间舞蹈文化表达包含显型式样和隐型式样,相较于显型式样,隐型式样是相对稳定的式样,具有文化硬核的特征.虽然两岸闽南人在民间舞蹈的表层上有一些差异,但隐藏在两岸民众以身体实践的“七响”舞蹈动作和“七字一句”歌词所表现出的文化观念的硬核部分则有着很强的共同性.这种硬核共同性不仅是两岸闽南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基础,更是维系两岸民众文化认同感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由泉州师院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走向世界。学者们在提升“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整体化认识、促进闽南文化研究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闽南古代戏曲演出在闽南众多的神祗纪念日、普度、丧事等酬神酬鬼活动中,与鬼神信仰以及以这种信仰为基础的民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演变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进而与鬼神信仰、与民俗“三合一”。由此,闽南古代戏曲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禁而益衍。  相似文献   

5.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闽台“大神尪”傩仪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文化表达范式,有其迥异于其他地区傩舞的艺术特点;“大神尪”傩舞形态背后蕴涵着闽台文化区的舞蹈文化特质,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反映我国傩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闽南饮食民俗作为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结合例子,从食物的形状、色彩、属性、数字、名称以及民俗仪式等层面分析闽南饮食民俗吉祥文化内涵生成的思维模式,继而对闽南饮食民俗的社会功能进行探讨,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俗艺术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闽南非遗民俗舞蹈是闽南民俗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其面临传承和创新问题,将闽南非遗民俗舞蹈引入高校通识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缓解闽南非遗民俗舞蹈面临的困境。确定课程开发模式,设定课程开发目标,精选课程开发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知、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美,最终达成育人目的。同时,也为闽南非遗民俗舞蹈的传承创新扩大群众基础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严格控制方言节目的背景下,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是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正式批准创办的方言频道,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乡亲”为频道宗旨,它的获准创办得益于自身对闽南文化的保护,也得益于国家对台传播沟通的重视,开播近一年,频道在弘扬闽南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对台沟通交流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积极通过网络传播、开展与台湾媒体互动来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显著,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闽南文化生态试验区建设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等有利背景下,闽南民俗体育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当前,注重政策法规制定和资金配套的可持续性;注重传承与发展的完整性、真实性与整体性;注重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相辅相成;注重社区传承与学校传承的密切配合等,是实现闽南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迫切选择。  相似文献   

10.
节日民俗是民俗节日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带有强烈的人文因素和深厚的文化色彩。闽南的节日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在幼儿园开展节日民俗教育活动,能让幼儿深入地了解家乡民俗文化,进一步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但是,如今的幼儿园节日民俗教育活动大部分只成为节日应景节目,在内容的选择上较单一,且枯燥无趣。因此,选择合适的节日民俗教育内容能有效让幼儿感受到民俗节日的独特性,了解家乡民俗节日文化,提升节日民俗教育价值,促进社会性发展,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节日文化也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壤,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提要:闽南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彼此融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丰富了我国民间艺术宝库。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的民俗活动,促进了民间木版年画的发展。本文从闽南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创作题材、表现形式、风格等方面,阐述其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柯旭东 《文教资料》2010,(14):86-89
浙江温州洞头妈祖信仰属于妈祖次生文化现象,这个号称百岛之县的洞头列岛有妈祖庙近二十座。这里不仅有祭拜妈祖等信仰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具有海岛特色的民俗与文化。本文是东沙妈祖宫对外“迎火鼎”民俗活动的调查报告.包括东沙妈祖庙形成历史、庙宇环境、“迎火鼎”、贝壳舞等衍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为了弘扬闽南优秀文化。我们以伴手礼作为渗透点,把区域活动与闽南伴手礼有效地融合,促进闽南伴手礼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在区域活动中挖掘闽南伴手礼文化的素材,融入闽南伴手礼文化,搭建闽南伴手礼文化的表现平台。通过区域活动这一游戏策略,让幼儿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闽南伴手礼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为世界六千万人使用的闽南语,是闽南与台湾两岸同胞主要的共同语育。被誉为“闽南语诗经”的闽台民谣,经过几千年的渊传、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丰富语言宝库中的瑰宝。本本通过阐述闽台民谣来自生活反映民间生活面面观,闸述其内涵丰富,语言生动等特点,并追溯其渊源及演变,说明闽台文化同根同愿,两岸亲缘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换花节”是海南琼山(府城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原为“换香节”,后改为“换花节”。该民俗活动历史延续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探寻“换香(花)节”产生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节日习俗的变迁其内在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简单的复制、盲目的恢复、粗暴的改造都会有损节日民俗自身的内涵,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的话:去年,泉州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如今又值“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之际,对于如何有效的保护、传播与延伸闽南文化,已经成为当下讨论的热点。
  本栏目通过对闽南俗语的图像创新与应用的研究,以实际的创新案例探讨闽南民俗文化在转化传播形式的现实意义。蔡永辉在?闽南俗语图像语境的现实意义?文章中认为,应从关注时代人文现状的角度来赋予民俗文化新的多元传播活力。陈学君的?闽南俗语的图像诠释与传播?从图像诠释和传播闽南俗语的角度,为闽南俗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生存空间。蔡淑芬的?泉州特产包装设计的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闽南特产的包装该怎么去定位和设计,才能使闽南特产的包装能有独特的闽南文化特色,从而使闽南文化浓缩为流动、带得走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8.
漳州浦南“大神尪”是我国傩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因其保持了一定的原生性又称为“浦南古傩”。本文对“大神尪”的表现内容和研究价值进行概述,分析“大神尪”的现状及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浦南“大神尪”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闽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闽南”一词出现频繁,但所指的区域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大到福建省,中到福建南部,小到泉州、漳州府,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闽南”指向进行梳理,并对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考释。指出古文献中的“闽南”有多种含义,既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相同之处,也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不同之处,我们在引用古代文献中与“闽南”一词相关的资料时,要格外慎重,不要想当然地用今天的“闽南”概念来理解古代的“闽南”。对“闽南”一词进行简要的考释,有助于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日,厦门海沧区“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种子班”教师培训结业,从今年秋季开始,该区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都要上每周一节的“闽南语”课。此次培训班的课程包括“诗词闽南话诵读吟唱”、闽南戏曲、闽南音乐、闽南建筑等,还开设了“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的设计课,要求做到人人过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