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赵善括是南宋中期著名的宗室词人,其创作在当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赵善括词中的用典情况也丰富多彩,现存49首词中,就有28首运用典故,其用典类型多样,效果突出,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同时还将他用典词的特点以及生活于南宋这段特殊时期的生活环境及个人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韩元吉是南宋政坛与文坛大家,与辛弃疾同为爱国人士.淳熙九年至淳熙十四年,辛弃疾因谗言被罢官免职,隐居于江西上饶,所居之处与韩元吉相邻,两人成为忘年交.在此期间,他们相知相惜,频繁唱和,往来词作有十余首之多.正是由于韩元吉赠词中对辛弃疾处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勉励期待,使辛弃疾在和词中将一腔不平之气及报国之情倾泄而出;两人志同道合的友情也成为词坛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北中国烽火满地、哀鸿遍野,临安小朝廷苟安江左,民族矛盾尖锐激烈的时代,辛弃疾借着“横放杰出”的词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壮志不酬的忧愤,“把苏轼在词中解放与开拓的境界。再进一步地加以解放与开拓”,创造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北中国烽火满地、哀鸿遍野,临安小朝廷苟安江左,民族矛盾尖锐激烈的时代,辛弃疾借着“横放杰出”的词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壮志不酬的忧愤,“把苏轼在词中解放与开拓的境界,再进一步地加以解放与开拓”,创造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与辛弃疾同一时期的词人中,和辛弃疾词风相近的爱国主义词人还有陈亮。陈亮与辛弃疾交谊甚笃,曾同游鹅湖,同饮瓢泉,长歌相答,纵论世事,“话头多合”。称得上是辛弃疾的第一知音。由于二人人品、气节相类,词境、格调相近,故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也最多。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具有雄才大略却始终不得重用,其词多描写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但辛弃疾诸体兼善,婉约词同样写得幽怨缠绵,百炼钢成绕指柔。近代学者夏承焘曾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即辛词既有着豪壮雄爽的英雄肝胆,又具情深意密的儿女心肠,浓烈如火,艳丽如花,本文将这种风格推及辛弃疾婉约词,具体论述其刚柔相济的内涵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主要以词创作为主,而在词学理论方面遗留下来的材料比较少,因此向来被人所忽视。但作为南宋词坛巨擘,辛派词人领袖,缺少思想和理论支撑的辛弃疾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辛弃疾对词体的观念大概有以下几点:以气论词,人词为一,风格雄健;词以陶写,记写行藏,不平则鸣;书寻旧锦,词裁新碧,锤炼出新。深入探讨辛弃疾的词学思想,对于研究其人以及辛派词人的创作乃至南宋词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主要以词创作为主,而在词学理论方面遗留下来的材料比较少,因此向来被人所忽视。但作为南宋词坛巨擘,辛派词人领袖,缺少思想和理论支撑的辛弃疾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辛弃疾对词体的观念大概有以下几点:以气论词,人词为一,风格雄健;词以陶写,记写行藏,不平则鸣;书寻旧锦,词裁新碧,锤炼出新。深入探讨辛弃疾的词学思想,对于研究其人以及辛派词人的创作乃至南宋词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爱国词人辛弃疾是中国词史上的一颗永远闪光的明珠。他的词风格之豪放,思想之深邃,为后世所折服,同时又由于他壮志难酬,蹉跎终老的境遇,使得他的词的格调又不免苍凉沉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最能体现他这一创作风格特征的。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初济南人。他出生时正直中原沦陷,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时代。民族的苦难,时时搏击着童年辛弃疾幼小的心灵,家庭中老祖父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薰陶使诗人从小具有远大的志向。公元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组织了二千多人的义军参加了耿京的农民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奔波,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1182年至1191年,他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时期。由词前的小序可知写作的具体情景,词人在游览鹅湖之后,趁着酒兴挥笔抒怀,留词  相似文献   

11.
宋代南渡时期唱和词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兴盛起来,被词人们广泛运用于交际应酬,充分发挥了表达友情、交流思想、切磋词艺、逞才角技、交游娱乐、宴饮酬赠等重要功用;它向世人昭示词亦"可以群".南渡唱和词风的盛行,发扬了"诗可以群"的创作传统,增强了词人的群体意识,深化了"以诗为词"的创作观念,推动了词体文学的更大发展,促进了南宋词创作的高度繁荣,其价值意义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词作众多,其晚年闲居瓢泉时所作的词中思想构成复杂、内涵丰富,从其出发分析辛弃疾晚年的思想世界,并结合南宋时期思想史发展的背景,可以探讨辛弃疾晚年思想复杂的根源。对比其他南宋文人的创作与思想,最终可以确立辛弃疾作为南宋词人的代表在南宋思想史上所具有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的“发白”情结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一生志在收复中原,但却屡遭挫折,壮志难酬。他满腔的悲愤兴寄于强烈的"发白"情结上。探寻其"发白"情结,源于文人传统、南宋文人忧患意识及其壮志难酬的人生遭遇。倍受打击、排挤,政治失意的人生遭遇,是形成其强烈"发白"情结的主要原因。辛弃疾的"发白"情结反映了南宋文人的生存际遇,具有深刻的时代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汤新亮 《上海教育》2013,(13):72-72
南宋词人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作为爱国志士,他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对沦陷乡土的缅怀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讽刺,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等。愿挽雕弓收失土。辛弃疾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他立志当一名抗金卫国的战士,因此他的词"大声镗鞳,小声铿訇",为别的词人所不及。他有过投身抗金斗争的经历,所以词中常表现火热的战斗生活。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他生于济南,出生时,家乡已为金人占领,目睹了国破家亡的苦境,对沦陷区的北方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参加山东人耿京领导的抗金农民起义军,耿京被叛徒谋杀,辛弃疾带领五十人冲入敌营,生擒叛徒,投归南宋。 辛弃疾有恢复中原的大志和出众的才能,一生志在抗敌报国,反对投降妥协,因而他在统治集团中屡受打击、排斥,处境孤危,无法施展其才能,便把夙愿未酬的一腔悲愤寄托在词作之中。辛弃疾词中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是一本难得的、极其珍贵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6.
清初前二三十年词坛盛行稼轩词风,这已成学界定论,从群体步韵唱和角度,顺康朝词人存有大量步韵宋人词的创作,尽管在这一时期此类创作集中在对苏轼、辛弃疾、史达祖、岳飞等人词作的步和上,但真正能神形兼备地传承的仍然是稼轩词风。  相似文献   

17.
谭小琴 《文教资料》2007,(25):54-56
慷慨悲昂的家国之思、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怨、缠绵温润的人间真情是辛弃疾送别词的主旋律,正是这种悲壮、凝重又不失温情,使辛弃疾的婉约词添了几分豪迈风格。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在一个中小官僚家庭里。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回归南宋,一直主张用武力抗击入侵者,却得不到统治阶级的支持,被贬回家,抑郁而终。他的《美芹十论》和《九议》详细陈述了他的战争策略,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  相似文献   

19.
<正> 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大家,是南宋词人中唯一的“堪与北宋人颉颃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辛词的美学蕴含十分丰富,它集中地体现了南宋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旨趣,代表了那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和艺术成就。本文拟就辛弃疾词的美学内容谈一些  相似文献   

20.
爱读书的同学可能知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同学们可知道“稼轩”这个号是怎么来的?辛弃疾在江西为官时,为新建成的房子起名“稼轩”,作为这所房子的主人,便自号稼轩居士,《清平乐·村居》就是他住在稼轩时创作的。辛弃疾与北宋时的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但是要论到在词上的成就,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质量之优,辛弃疾足可称雄两宋。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与北来侵略的金国不断开战。辛弃疾在21岁时,就组织民众,成立义军,树起了抗金的旗帜。第二年,他曾亲率50余人,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真可谓英勇善战。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