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们常说,课堂是教师永远的情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学是情感的交融,是生命的交往。当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时,我们更要给课堂画上绚丽的“色彩”,注入生命的“活力”,我们要立足于生活,超越课堂,让学生亲身、亲心、亲历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让课堂成为一问“阅览室”,一个“游戏场”,或一条“旅游线”……  相似文献   

2.
应追求课堂真正的活跃笔者最近参加了几次课堂大奖赛,发现课堂上都不乏有以下类似情况:“对不对?”“对”!“好不好?”“好!”……师生一问一答,举手如林;齐读,领读,分角色“美”读……变读多端;听录音,打幻灯,看录像片断,挂磁黑板……更替使用;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3.
谁在思考?     
“老师先问?学生后答?”“老师先问?学生后答。”这答案不仅看似天经地义,实际上我们不也是这么做的吗?让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的语课上,有多少次是我们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台下的“芸芸众生”发问;有多少次是我们端坐在写字台前“点灯熬油”,为课堂如何发问“犯愁”;有多少次是我们环顾教室,为“鸦雀无声”,无人回答而“灰心丧气”;有多少次……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栖息地。在这里,虽然教师精心预设,但是总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件在动态的课堂与我们不期而遇。面对突发的课堂事件,我们大多数教师“谈虎色变”,想说爱你不容易,有的轻描淡写,避而化之;有的“雷霆一击”,压而抑之……  相似文献   

5.
贾宪章 《中国德育》2006,1(8):93-93
时下,“许诺”在教育中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课堂上老师常常会说“这个问题我们在课下解决……”;家长也经常告诉孩子“只要你这次考好了,我会答应你……”;活动前老师经常宣布“如果这次活动中谁不遵守纪律,下次我们就不再……”。学校教育是以天真无邪的孩子为对象的,教育者的诚信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明明都知道许诺必须践诺,但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许诺却越来越显得轻描淡写、随心所欲,使“许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虚诺”。如此的“许诺之轻”,让教育又如何承受?  相似文献   

6.
若问及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什么?”作里或课堂上,我们尽可听到“科学家、解放军、宇航员……”而私下里,得到的回答往往会是“老板、球星、歌手……”前迎合的是样板,攀附的乃语录,就像一首老歌里所唱:“像雷锋那样,像雷锋那样……”不过是一种过时的革命或道德主义的“标准答案”而已(或许继承了父辈精神遗传罢);而后垂涎的是时尚。  相似文献   

7.
理想的课堂标志之一,就是我们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但是,在单向灌输的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儿童的声音呢?勿庸讳言,充斥我们耳鼓的多是对儿童声音的不自觉的压制:——“注意听老师讲,不许乱说!”——“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再说!”——“不许插嘴,……”——“有问题,下课再问!”……压制天长日久,课堂万马齐喑,儿童“集体失语”。“集体失语”的儿童,谈何素质?“集体失语”的课堂,谈何素质教育?课堂上,应该让儿童发出声音,这是儿童的权利,而不是教师对儿童的恩赐。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  相似文献   

8.
课堂应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语文教学,有些浮躁,有些“虚火”。语文课,尤其是重点研磨的语文课,多的是“奶茶式”的课堂——浓香袭人却不解渴;精彩有余却厚重不足;“新式武器”频频却实效甚微……语文课的“有效”该体现在哪里?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我以为,在如今有些急功近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妨学一点“慢”的艺术,慢慢走,多给孩子们一点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从容地领悟一些文化知识,感受一份精神涵养。“悠然”中“自得”,“驻足”中“自悟”,让课堂真实些、朴实些、扎实些,让课堂一步步走向高效、灵动,充满生命的芬芳!  相似文献   

10.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索。新的课堂已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同生共创,开放与互动的牵手联袂;成为师生双方在同一平台上的“心灵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11.
胡银弟 《上海教育》2007,(11B):54-55
新学年伊始,我连着听了十多位教师的随堂课。听完之后,感慨颇多。我想,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尊重和敬畏课堂,带着准备——学识、激情等的充分准备,走进课堂;探究课堂的真相;追问与反思课堂的细节……自然想到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话题——备课。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设计方案为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13.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遵循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是不是这样?封闭的教学观念、封闭的教学时空、封闭的教学内容、封闭的教学形式、封闭的教学过程、封闭的教学评价……试想: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怎能不千人一面、失去自我、流失个性?如此“封闭”的教学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呢?  相似文献   

14.
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学生慷慨陈词——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那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课后,他却将水龙头开到最大,人走后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学校大型活动过后,操场上、草坪里,到处都是学生随手丢弃的垃圾,触目惊心,令人心生感叹。每每遇见类似情景,我总是在想:现在的教育怎么了?轰轰烈烈的课改,忙忙碌碌的师生,到头来,似乎只剩下课堂上的豪言壮语。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难免会遇到学生“挑战”甚至“挑衅”的事件。当然。这种“挑战”与“挑衅”不是学生有心为之,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也足以使我们手忙脚乱。面红耳赤。甚至有羞愧难当的感觉。课堂上。学生突然问一个我们专业知识以外的。但却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时;课外。学生突然向我们请教一个学科难题而使我们一时思维不开窍时:公众场合。学生突然向我们抛出一个关于赤裸裸的“性”的问题时;交谈中,学生突然要求我们谈谈我们不愿意提及的个人隐私问题时……这些都有可能令教师“出糗”。  相似文献   

16.
周立根 《现代语文》2007,(2):121-123
“上语文新授课难,上试卷讲评课更难。”许多语文教师常如是感慨。是的,新课标对“语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果放眼当前语文试卷讲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老师只机械地对答案,不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的老师满足于条分缕析的讲解,仍采用“填鸭式”的讲评方式;有的老师对题型分析落入俗套,走不出“老生常谈”的怪圈。课堂上,学生缺乏听讲的兴趣和欲望,甚至出现昏昏欲睡或交头接耳等事情,教师愤怒、痛苦……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讲评课未能靠船下篙,对症下药:讲评课未能以新美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讲评课未能……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值得欣慰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了。讨论积极参与了,合作学习展开了;老师鼓励的话语有了,期待的目光柔了,微笑着教学多了;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手段先进了,教学方法多样了……然而。新课堂中也正悄悄流行着一些看似热闹新鲜,却并不一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需要的“新花样”,处理不当则可能会成为新课堂上的“流行病”。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笔者想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本文试就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思考。一、“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存在着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聆听。我们聆听阳春柳絮漫天飘扬,似舞女轻抖水袖,轻盈舒缓;我们聆听盛夏杨叶交错,如金玉相擦,玲玲盈耳;我们聆听深秋风过枫林,萧飒冷峭;我们聆听隆冬寒风狂飙,铮铮不绝于耳。我们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我们聆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飘然;我们聆听“碧溪弹夜弦”的韵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需要聆听。我们需要聆听父母的忠告,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劝慰。教师,需要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怎样才能做到“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呢?直到有一次应邀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苏教版课标教材),置身于孩子们…  相似文献   

20.
以往课堂上,当孩子们答错题目或说不上来时,为师的立刻满脸不悦,甚至是一顿呵斥:“你有没有在听?”“你在想什么啊?”……如此一来,答错的孩子满心负疚,无地自容;正想举手的孩子打消了念头,举着的手也犹犹豫豫打算收回去。结果,课堂上一片萧瑟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