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静 《红领巾》2005,(5):135-136
符号学的翻译观为语用意义的理解和再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将解释项引入翻译过程,与其相对应的语用意义就成为翻译中意义转换的首要任务.在小说翻译中,翻译者应该分析原作语言符号,主要是句法结构所蕴含的丰富的语用意义,并在译作中忠实地再现出来,从而再现原作的社会历史现实和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2.
王飞  王翼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15-119
清末民初时期是小说翻译创作最繁荣时期,经历了翻译小说的繁荣到创作小说的繁荣两个阶段。小说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体裁,其创作手法、体裁、文体等在翻译小说的影响下日益近代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诗学角度入手对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发展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中国小说诗学传统的转变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伊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对这个时期翻译小说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当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小说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6.
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近代小说惊人的数量,而且还因为它丰富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文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近代小说的整理与研究作了历史性的回顾,在肯定近代小说研究成绩的同时,重点言说了研究中的不足,并指出研究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的环节:一是近代翻译小说研究;二是近代小说的传媒研究;三是近代女性小说研究.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和操控最为明显。清末翻译思想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翻译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从翻译的内容上看,清末的翻译大致经历了科技翻译、政治翻译、小说翻译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科技翻译反映的是科技强国的翻译思想,政治翻译反映的是自上而下进行政治改良的翻译思想,小说翻译则是自下而上唤起民众斗争意识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清末翻译的每一阶段都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都依附于一定的意识形态。从清末中国翻译思想的变化研究翻译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为研究翻译与意识形态关系提供依据,对理解翻译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一国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传播到他国,就会对译入语国家产生影响。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其翻译研究的热度一直不减。近年来,小说翻译研究从传统视角向多元化视角转变,人们对小说翻译有了更高程度的认识。翻译效应学作为新兴研究视角之一,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文章以翻译效应学为理论依据,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译本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为小说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秋 《考试周刊》2011,(88):22-23
翻译研究不仅包括对翻译产品的研究,还包括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从本质上讲,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本文尝试在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翻译心里语境中的情感因素,小说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要顺应自己和原作者,还要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小说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刘半农在“五四”前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和诗歌,涉及多国作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名篇。所译小说内容丰富多样,注重情节的生动和结构的新巧,语言流畅,虽然存在改编、译述的情况,但大多能忠实于原作。所译诗歌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能够比较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意境、风貌,并逐步打破了古体形式的限制。刘半农这一时期的小说与诗歌翻译,有助于当时的中国读者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对作家的创作实践也不无启迪,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艺术意境的迁移是造成古汉语诗歌英译困难的因素之一。文章分析了在古汉语诗英译过程中影响其艺术意境迁移的其中两大因素,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创造力和由古汉语诗语言本身导致的客观存在的翻译障碍  相似文献   

12.
古典格律诗英译的等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营  张换成 《培训与研究》2007,24(3):123-125,130
等值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关于等值概念本身以及能否达到、如何做到等值,翻译界并无定论。针对诗歌翻译的等值,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被认为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以许先生的原则为基础,结合一些经典格律诗的翻译实例,试图在意境(意)、韵律(音)、选词与修辞(形)三个层面上分析和探讨古典格律诗英译中的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物我浑融、心空、浑然天成几个方面来阐述传统意境的内涵,由于万物由道生,由于"忘己"、"心空",人体悟到自然之道,从而物我浑融,然后,将这样体悟到的自然之道灌入艺术,浑然天成,产生了传统的意境美,这就是传统意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正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以一种相当独特的文体形式,试图突破中国传统小说创作体式中所存在的"套"或"型",加以尝试和创新.这一相当独特的小说谱系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杂糅性,较为自觉地承传了中国传统美学之精华:意境的感受、营造和表现.在对人生的审美追求上,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的构成及内蕴与中国哲学和民间文化密不可分.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小说建构、在视野选取方面将传统中西方小说中重要的因素:"时间"与"空间"凝固化、静观化是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较为突出的文体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5.
“忘”在中国古代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由哲学意蕴向美学意蕴的转化,标示着“忘”的美学价值生成.本文从老庄哲学中有关“忘”论述的个案入手,试从“坐忘”的体道方式、“澄怀”的审美观照和“无我”的审美至境三个阶段勾勒出“忘”的美学价值生成过程,并在论述过程中从艺术创作和艺术化人生构建二个方面谈其重要生成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平视”创作思维是建构复调世界的关键,也是解读复调小说的钥匙。“对话”、“未完成性”等理论伴随着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产生而被研究者们所熟知,但是“对话”、“未完成性”只说明了复调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色,而这些艺术特征何以成为可能,则要追溯到复调小说的创作思维。正是由于作者创作思维由“俯视”主人公转换为“平视”主人公,陀氏的小说创作才会突破传统的独白体小说,具有了诸多复调特征。本文试图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为例,从复调小说的艺术特征入手,阐明“平视”创作思维在复调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空白"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然而这一概念不仅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对文学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根据伊瑟尔提出的这一概念,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空白的必要性以及保留空白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8.
郭欣 《海外英语》2012,(4):181-183
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空白"概念不仅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对文学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文根据伊瑟尔的"空白"概念,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空白的必要性以及译者为保留空白采用的主要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小说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通过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来提高翻译质量,有必要把文体学引入翻译研究。通过对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David Coppelfield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证明,在小说风格翻译中,应用文体学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空白”概念不仅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对文学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根据伊瑟尔的“空白”概念,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空白的必要性以及译者为保留空白采用的主要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