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文学家与《学衡》派论争的史实证明《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化的 ;新文学家对它所作的评驳 ,是理所当然和完全必要的。近几年来学术界出现的鼓吹《学衡》派不反对新文化的论调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在建构伦理信仰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其一,新文化派彻底否定宗教及其于伦理的终极依据和信仰支持,学衡派则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宗教及其与伦理的关系;其二,新文化派否定宗教,却无法否定伦理精神的信仰特质,学衡派亦特别强调伦理精神的宗教情怀;其三,新文化派的伦理信仰是自由,后又被科学所取代,但科学真理并不能安顿生命和实现精神超越,学衡派对此有深刻的批判,并提倡至善的伦理信仰,然而不正视科学真理及其自由精神,也难以建立合理的伦理信仰。反思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关于伦理信仰的论争,对于重构当下的伦理信仰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周逢琴 《华章》2007,(9):182-182
学衡派在反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同时,提出他们的"新文化"和"新文学",但是,无论他们的理论主张看起来多么公正合理,却始终无法逆转时代的潮流,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一派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现实、文坛创作实际的双重隔膜.  相似文献   

4.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学衡派”被人们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随着80年代以来文化反思活动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以更加审慎、严肃的态度对“学衡派”与新文化倡导者之间复杂关系进行考察。《学衡》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文化建设道路的重要一环 ,对它的重新审视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的问题 ,也有助于重建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昊宓等留关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恩、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又不赞成以西方晚近某家某派标举西方文化的文化观,而是主张新旧相对论,认为古今中西文化当明其源流,融会贯通,以建设真正的新文化。学衡派现代性源自传统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现代化即西化的立场构成对立互补的关系,代表着另一种文化启蒙,当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学衡派"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派"的指责,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60多年中,一直被目为守旧派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学界开始重新评估"学衡派",视其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本文试从"学衡派"的主张和立场、"学衡派"与"新文化派"之间的论争以及"学衡派"未切中"新文化派"要害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整理,以厘清"学衡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  相似文献   

8.
学衡派是一个以文化批评著称的社团,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倾向在学衡派的批评和制约中有所纠正,但是学衡派重视传统的保守的文化立场使得其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缺乏实质性的建树,与新文化的历史主流相抗衡,终究难免被边缘化。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性浪潮中回望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贡献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对学衡派进行现代性的思考和重估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许茗 《华章》2011,(25)
在重塑文学现代性的今天,也须对学衡派的现代性价值进行重估.学衡派推崇新人文主义,在文学观、文化观和人生观等方面提出了与新文化派相反的主张,对新文化运动具有纠偏作用,具有现代性、反思性、民族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1.
时至今日,学界多数学人已不再把新文学倡导者与"学衡派"的论争看作革新与守旧、进步与反动的文艺思想斗争了.然而,他们当初的分歧何在?造成分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对此作了深入地论述,客观公正地评析了这场论争的是非功过.  相似文献   

12.
继初期文化批评派而崛起的是人生派的批评活动。如果说文化批评派“是站在反封建的自觉上去攻击封建制度的形象的作物——旧文艺”,那么,人生批评派则将新文学的自身建设问题作为主要讨论课题。所以,尽管人生批评派源自文体批评派,继承了它的“一般的文化批评的态度”,①人生批评派已是一个主要以文学为本位的批评流派,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真正自觉与开始。人生批评派在二十年代初期形成,更有时代原因。五四以后,新文化思潮之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学衡》杂志,从学衡派的立足点——新人文主义出发探究其文化观,清理学衡派有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其文化改造的主张进行价值重估。本文认为,学衡派借中西融合来改造文化的思想符合思想史的运作规律,在当时是对西方现代文化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反思,至今仍可作为我们文化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胡适在五四时期参与的文学论争主要有两类:新文学建设论争和文化政治论争。新文学建设论争中,胡适以学者的态度、试验的精神倡导“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创作、理论虽不乏幼稚和欠缺,但推进了整个新文学运动发展,胡适本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整理国故”论争为代表的文化政治论争中,继续秉持学者作风的胡适却成为新文化的“叛逆”。此间胡适论争角色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思想、学术的倒退,而是时政潮流选择的变化,文学和文学论争的标准常常是在文学之外的。  相似文献   

15.
学衡派根深蒂固的道德意识使其长期充当着“保守派”的文化角色 ,而其理论的前瞻性与内在的焦虑感却开启了对于新文化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面对帝制的复辟和社会的腐败黑暗,新文化派开出的药方是全盘学习西方的新文化,并进行了一番轰轰烈烈地推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后,另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对新文化派追求新文化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形成了学衡派。两派的思想路径有着很大的区别,对抗不断。但是思想的来源都深深地植根于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判断,而且都有着追求新文化的旨趣和努力,两派的对抗与对话有着清晰的时代背景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7.
秉承古典主义文学观,学衡派强调文学的道德内涵和精神价值,与倡导个性解放、信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新文学运动相左,为正在建构中的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另外一种参照系统,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深入,学衡派的文学观在不断调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新文学主流的关系也由对峙、抗衡逐渐走向同情、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分别服膺生命哲学与新人文主义,代表了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同中有异。其同,包括反对"科学万能"论、肯定宗教的价值、倡言"合理的人生观"和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等。其异,则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有认同、参与和公开立异之分;于"合理的人生观"的具体内涵,存在强调个性发展、本能发舒与强调"以理制欲"的深刻分歧;于中西文化融合,又有着眼于东西文化之别与突出人类共同的人文主义精神之不同。20世纪初年国人追求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并存,正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其同进一步扩大了反省现代性思潮的整体声势与影响,其异同样形成了某种张力,从而使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获致深化。  相似文献   

19.
学衡派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保守派出现,并掀起了与激进主义长达十余年的论战,在争夺公共权力话语和开创公共舆论空间的进程中,他们暴露了其自身理论资源的局限性,偏颇尤多。他们亦积极地参与现代性在中国20年代的生成与确立,但由于其文化传承与持守理想的时代差异与错位,他们终归被遗忘,并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了其所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在现代中国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守与尴尬。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胡适与梅光迪交往的史料梳理,探讨与新文化阵营论争中"学衡"派产生的历史渊源.旨意是还原一些历史真相,并说明,这场论争在胡适看来其实早已开始并结束.这场论争从一定程度说,是在全球语境中,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对文化建设与发展不同观念和价值追求的体现,只是"学衡"派的文化理想最终并没有构成现代文化实践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