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小说中,余华可以说是为数很少的一个写苦难主题的作家,死亡、杀戮、苦难等是他小说永恒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也都逃不掉死亡的宿命,但是在这苦难的外衣下,却闪烁着无法隐藏的人性光辉。本文将从余华的小说出发,去寻找苦难中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论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创作前期作品以展现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后期创作以渲染苦难为重。从余华小说呈现出的浓烈的悲剧意识中,可以窥见对罪恶与死亡的残酷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而是作者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苦难的痛切的关注,其间呈现出对人性的解构和生命真谛的求索。  相似文献   

5.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前期创作中苦难主题可概括为:内容宿命,本质伤感,显示出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小说表现的苦难主题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中人不再茫然失措。而是在淡薄和坚韧的生存中自我拯救,体现了作昔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其主题衬托照射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余华小说的先锋意义及其精神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先锋试验性。他在小说的叙事模式上所进行的大胆变革,颠覆了传统小说对生活的认知方式,开拓出了一个新的审美艺术空间。同时,余华的小说有着独到的精神内涵,即审视人性之恶,展现人生苦难。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某种转型,曾经的“残酷”和“冷漠”变得温情脉脉。转型后的余华仍然关注人生的苦难,但他对苦难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余华的创作带上了更多的温情色彩,但也影响了作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余华新作《兄弟》蕴含了作家对某些“更深的问题”的深沉思考与独特言说。小说圆融流畅的叙事节奏以及独特的儿童视角叙事充分显示出作家臻于成熟的叙事智慧,小说所涉及的苦难、历史、人性、死亡等主题注定了这是一部在内容和意蕴上都格外丰富而厚重的作品;而余华面对人类困境与历史苦难所出示的纾解方式以及他在小说中对人格体系的建构也暴露出他的创作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9.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和着重之点。余华前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受个人生活环境、文学阅历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呈现为一种暴力冷酷的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更多关注人对苦难的忍耐力和自我拯救的努力,表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文化情怀。余华表现苦难的方式的变化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余华的小说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取得很多的研究成果。在余华的小说里,保留着对寻常事件的反向探索和成长中的苦恼,不仅关注对暴力的叙述,还渗透着对暴力下人性善的复苏。他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形象,表现在儿童不只是暴力下的产物,而是暴力和当时苦难背景双重压迫下的产物,被遗留在成人世界之外;父亲形象由病态、残暴无情逐渐向完美高大转变。本文就余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细小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