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邓晓斌 《青年记者》2017,(29):117-11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在内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出现,承担传播信息、交流沟通、提供个性服务的重要功能.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巨大变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基于微信平台的大众传播属性,近年来高校开设、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发布、师生互动、扩散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微信是集各种类型的传播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方式,研究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结构、传播模式以及传播特性,是优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提升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掌控高校网络舆情、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即时通讯软件在手机用户中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应用。微信作为其中重要的代表,较好地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通道之间的相互联结和转换。与以往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为主的传播模式相比,微信传播更加具有颠覆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内容类型、传播途径、接收方式等环节及其对舆论生态的改变,微信正成为一只影响当下中国舆论生态的"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3.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免费应用程序,它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2012年,微信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公众账号”等服务插件,社会化自媒体雏形初现。其丰富的传播形态、多样的传播功能酝酿着信息传播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2013年初,人民日报发表了《2013关于新媒体的猜想》,文中第一个猜想便是“微信,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此前,由报纸、广播、电视主导的大众传播平台承担着政务信息发布的主要使命,微博完善了大众传播的互动环节,微信则进一步实现了点对点的精准传播,政务信息传播网络在不同层面得到了完善。  相似文献   

4.
胡小川 《传媒》2016,(5):60-62
随着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爆炸性扩张,以大众传播为主导迅速向人际传播为主导的社会舆论格局转变.社会舆论实际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组成的主流舆论场,一个是由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成的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大规模普及,传媒正向移动互联时代迈进。手机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表现出很强的品牌传播特性,而微信的去中心化平台、精准推送、内容营销等手段为品牌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本文以微信第一"心理·情感"公众号——《青音》为个案,剖析其微信的品牌传播路径,并为移动互联时代品牌传播策略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聊天有别于传统的聊天模式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以微信为例,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语言符号,以表情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在网络聊天中逐渐流行起来,从简单的键盘符号、Emoji面部图像到动态的jpg图像,表情越来越生动形象。本文重点分析微信聊天中表情符号使用的原因以及对人际传播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进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间手机的变革,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1世纪初期是手机发展的飞速时期,在短短十几年间,手机的外观、功能等都得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特别是与互联网的结合,更丰富了手机的种种功能,手机APP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中,其中聊天工具是手机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软件,而微信就是目前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聊天、社交APP,成为APP市场中的主力。微信带给了人们更多的聊天体验和新颖的聊天环境,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自身功能的优化中不断的发展,微信文字聊天、语音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常用方式,带给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本文将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具体的探讨一下微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微信是由互动而引发的扩散传播,藉由人际传播的链条实现传者身份的变换,同时形成个体对个体传播的"微"渠道,但其传播效果是否受到了人际关系的局限?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传统的集中传播方式渐渐地被分散,新兴的微信是否分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9.
2011年初,腾讯率先推出一款能快速发送文字和图片、支撑网民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那就是微信.自2012年4月正式上线至今,微信因其包月包年打电话玩微信价格便宜,加之手机又是随行必备的通信工具,深受广大网民的青睐,空余时间刷刷朋友圈、指尖点赞、浏览阅读、听音乐等,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新常态.面对微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尝试在免费大餐中试行设置付费阅读以净化微信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10.
戴骋 《东南传播》2014,(10):57-59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引起了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变革。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中,微博与微信理所当然地登上了传播媒介的"舞台",近一年以来,随着微信的出现,很多人以为微信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微博,很多人认为微信传播的私密性更适合中国人的传播心理,但是通过对二者的传播方式、受众影响、社交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1.
微信是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人气的应用产品之一。微信的基础架构是基于点对点传播的即时通讯,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在信息载体形态上,微信集合了所有形式的人类信息传播符号载体,可以实现移动智能终端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微信将人际间多媒体的信息传播从传统电信网络迁移至移动互联网络。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和API接口的开放,微信越来越具有媒体平台的性质。通过微信,个人和团体组织都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实现了众多移动互联网商业创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借鉴大众传播理论开展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媒介引力场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与微信平台间的服务融合、创新优化与应用推广,对改善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方法/过程] 以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型(CMR)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指标因素,基于DEMATEL系统因素分析的大众传播视角,构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媒介引力场模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根据各指标要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结合因果关系四象限图,提出若干提升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质量和传播效果的建议和对策。[结果/结论] 提出一种具有创新性、科学性、严谨性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媒介引力场模型和影响因素体系,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质量和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参考辅助。  相似文献   

13.
微信公众平台的高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欲在新媒体领域实施战略布局,借力微信平台,进行更为有效的大众传播是必然选择.虽然纸媒是最早抢滩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域,但运营较好的账号较为稀缺,新京报官方微信则是纸媒优质公众号中的佼佼者.在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媒体移动指数报告》中,新京报在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中名列前茅,其成熟的运营模式为微信平台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迪 《东南传播》2016,(8):136-137
微信在移动互联时代以高覆盖率渗透入人们的生活,微信广告随之迅速发展,成为广告传播效果研究的新平台。议程设置理论于微信广告中运用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互动传播和口碑传播四个方面,其中互动性的提高和传播权的变革是其区别于传统理论的主要之处。微信中的广告议程更侧重微观效果,能深入到态度和行动层面。强互动性影响了广告议程设置中传受双方的主导地位,继而导致传播设置权的竞争与流转。  相似文献   

15.
从微信的传播特征和用户特征来看,微信将是舆论生成和活跃的重要平台,也是舆论传播扩散的重要渠道。微信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和许多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种新传播工具的产生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用户数量越多,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广泛、越深远。然而,由于微信具有社交网络平台的属性,即主要是一种人际传播工具而非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6.
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复合体,集语音、视频、图片、文字于一身,它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信息传播形态,引起了信息传播系统的变革,给整个社会特别是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基于此,为捍卫人的"主体"地位,而意从异化的视角对微信展开批评研究,这一批评主要从人内传播的异化、人际传播的异化和人的被奴役化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以提醒用户注意使用微信等媒介的适度性,不要沉浸于技术所带来的"美丽新世界"中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7.
胡永国  吴宗辉 《传媒》2019,(5):32-34
据2018年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微信的月活跃账户已经达到10.82亿人,微信公众号的月活跃账户也近400万个。有别于其他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大众传播的创新回归,使其成为传统媒体实现数字化创新、智能化转型、可视化传播的核心平台,而对于科技期刊来讲,自然也不例外。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可视化建设,能够促进以多元传播、个性定制、全面链接为核心的组织生产模式构建,最终推动科技期刊的新时代创新与转型。  相似文献   

18.
微信是人们目前使用的一款主流社交软件,涵盖了即时通讯、朋友圈、订阅号、线上支付等多种功能,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微信中的聊天头像、表情包,订阅号和朋友圈中存在大量的视觉传播内容,是"读图时代"人们所依赖的重要媒体。本文对这些视觉传播内容的类型和传播机制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在视觉传播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微信是在信息传播模式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时期崛起的一颗红星,从最初的语音聊天工具慢慢变身为多元化的沟通软件。微信通过不断的升级改版在近几年瞬间成为信息聊天软件的巨头。本文主要通过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结合微信近几年的功能升级、广告模式和传播特征,从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四个角度探讨微信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0.
微信,作为聊天软件中的集大成者,其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网上聊天,还是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一把利剑,但是微信新闻传播作为新闻传播的新式手段,在新闻传播时效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虚假消息,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困扰,本文旨在研究微信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希望为新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