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大传播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我们要有效地传播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就必须树立大传播的观念,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传播媒介领域,还必须扩大到期刊杂志、图书出版、电影乃至动漫、录音、录像、电子游戏等所有泛大众传播媒介领域.这些新闻传播媒介和泛大众传播媒介,构成了传播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的立体化媒介大传播网络.我们要认真研究、善于运用这个媒介大传播的立体网络来树立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大传播还有第二层意思:不仅要注重充分运用新闻媒介和泛大众传播媒介的大传播,还要高度重视国家政策国家行为、实物传播和人际传播领域的大传播.只有这样,我们树立和传播的国家形象才是坚实、持久、可信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媒介对司法的监督,学界将主要认识集中于“媒介审判”效果的发挥,反对媒介对司法领域进行介入,较少关注媒介监督对司法的正效应,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中存在将“媒介审判”与“媒介监督”的定义混淆,或将媒介报道司法的实践直接划归到“媒介审判”领域的现象.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媒介对司法监督的正当性入手,讨论媒介参与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对“媒介审判”及其负面效应,暂不讨论.  相似文献   

3.
庄媛 《青年记者》2016,(14):120-121
美国学者斯坦利·巴伦曾在书中提到:“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致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媒介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就更不在话下.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知识,侮辱我们的理智.媒介经常把我们变为最高中标者的廉价商品.媒介给我们下定义,为我们塑造现实.”①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用户与媒体之间的黏性越来越强,人们对媒体的依赖日益加深.由此可见,在媒体使用过程中,用户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关系到其能否正确地利用媒体.  相似文献   

4.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介的快速发展,令所有电视人在享受愉悦的同时也感到了困惑。这些困惑来自于信息洪流的冲击,来自于频道同质化的窘境,来自于电视观众的收视自由。当电视人体会到观众对电视节目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观众会选择什么样的频道?”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佑荣 《新闻知识》2005,(12):50-53
随着麦克卢汉四十多年前第一次喊出“地球村”,我们就逐渐走进了一个媒介全球化世界。我们似乎无所不知,翻开报纸,能读到伊拉克人的生死血泪;打开收音机,能听到欧美音乐的歇斯底里;打开电视,能见到NBA赛事的精彩纷呈;网上冲浪,能看到“布什”们到处作秀。我们似乎又一无所知,无法辨别周围世界的真伪虚实,甚至包括我们自己。伴随着这种迷惘、困惑,一种新的能力引起我们的关注,那就是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产生了很大差异。新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打破了印刷媒介文字阻隔所带来的信息屏障,促进了电视媒介“前台”与“后台”场景区隔的融合。模糊了私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削弱了信息控制力度,消解了等级制度蓄意制造的神秘性和权威感。这一系列开放性特征使传统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新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媒介化理论是21世纪的新兴课题,以北欧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媒介研究学者开始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形成了“媒介化学派”.媒介化研究最早出现在政治领域,媒介化一词第一次出现在瑞典媒介学家Asp (1996)对瑞典选举中媒介权力与影响的研究中.当前学界更多将mediatization翻译为“媒介化”,而mediation则翻译为“中介”或“中介化”.  相似文献   

9.
“三分”是在传媒业激烈的竞技场上,广播媒介从“跑马圈地”赢得份额到“作物分布”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通俗讲就是“三分”受众,即从大众受众观到细分受众观到适位受众观到“一对一”受众观的三次宏观的受众细分;“三化”即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主持人专家化.“三分”与“三化”不是孤立的两个系统,而是相互交融的内外两个层面,既显现着媒介市场化行为的外在走向,又显现着支撑市场的内在产品价值.“三分”,一个正在部分实践部分预期的方向;“三化”,一个必须付诸运作的指标.作为广播媒介,不管现在处在什么样的基点,“三分”与“三化”都是值得去认真思考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媒介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认可。但是,对“媒介即讯息”这一媒介环境学经典观点的误读依然存在。“媒介即讯息”意在说明,媒介/技术除了本身具有实用意义,还会产生其它意义。这些意义并不一定为其发明者和使用者所察觉,但却真切地改变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媒介即讯息”是媒介环境学的基石,它提出了思考媒介的环境视角,促使我们思考媒介技术、传播方式对人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语言学研究著名于世的乔姆斯基不但致力于挖掘语言的“转换生成语法”,而且也热心于探讨美国媒介政治的“转换生成语法”.他以大量的政治事件与媒介文本的分析揭示了媒介宣传下美国自由从自适的权利到律他权力的转换,从而揭露批判了美国霸权主义行径,也让我们认识到美国“有自由没机会”的媒介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12.
伦理道德是那些成文或不成文的控制个人或社会行为的准则。具体到新闻摄影领域,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迈克·雷兹说:“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考虑。即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拥有宪法赋予的权利去拍摄和发表照片.但我们会这样做吗?”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话语权在实时互动的新媒体环境中跨越式发展.新闻媒体的权利也进一步增强,它们不仅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公共领域大众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也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私人空间.当“媒介权利”正向“媒介权力”演变着的时候,新闻媒体对话语权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本文以郭德纲事件为例,试从传播技术、媒介权利、媒介伦理和传播特点等方面,分析和说明新闻媒体对话语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赛男 《青年记者》2012,(18):40-41
德国传播学者内尔·纽曼曾提出“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的观点,这个观点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多数情况下,舆论的形成和媒介的反应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媒介在促成社会舆论的产生;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又逼迫媒介作出反应. 媒体推波助澜,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德福勒(M,De Flrutr)提出过文化行为模式,即“大众媒介通过选择性的报道及演出,强调某些主题,在受众之间建立相关印象.  相似文献   

15.
张丽辉 《青年记者》2009,(20):40-41
当前新闻寻租已经产生新的变化,已从个体的“有偿新闻”行为演化为以媒介为主体的集体寻租行为,可称之为媒介寻租。媒介寻租较之传统的新闻寻租的不同点,在于媒介作为一个整体主动参与到寻租行为中,积极为媒介本身创造更大的利润。这种新型新闻寻租对社会、对新闻界的危害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当下我们考察深度报道时,必须兼顾一个社会大背景:中国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在这样的时代人人都充满困惑和疑问,需要传播媒介不仅回答“是什么”还要追问“为什么”,指出“怎么样”。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传播学理论关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在传播行为中,媒介对于采访对象的影响也同样值得仔细考量。当我们以那些长时间介入到被摄者生活内部的纪录片为样本,分析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摄影机以及摄制组近距离地“指向”和“包围”一个人的时候,给这个人精神,心理、  相似文献   

18.
袁珂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10-211
从日常生活的各类“迷”现象入手,浅析媒介对“迷”的形成影响,分析“媒介迷”的特征,探讨对“媒介迷”的正确引导,以及“迷文化”的升华作用.“媒介迷”是特殊的受众群体,该集合有着正负双重功能,善用“媒介迷”,是“迷文化”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第三者效果假说”(The Third - Person Effect Hypothesis)由戴维森(W· Phillips Davison)在其《传播的第三者效果》(1983年)一文中提出.其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和高估大众媒介的消息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该假设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三者效果假说包含两个部分:1.知觉假说:人们认为大众媒介的内容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的影响大.这是人们对媒介效果的看法,与感觉有关.2.行为假说:有了上面的认知,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这是间接的媒介效果,与行为有关.拉维奇和斯坦纳(Lavidge&Steiner)建立起来的传播效果阶梯模式①可以说明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第三者效果是合理且有解释力的.从这一模式可以看出受众心理在媒介效果的产生上是有引发性的作用的.在确定这种分析路径是合理的之后,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解释“第三者效果”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界面:媒介人性化趋势的技术载体现代意义的“界面”(Interface)概念和许多技术词汇一样是个“舶来品”,在传播学以外的领域早已是一个常用词,泛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①,在物理、化学领域,“界面”表示不同质物体间的接触面,如液体/固体界面.后来应用到信息科学领域,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信息源面对面交汇之处”②.在包括媒介传播在内的信息传播领域,“界面”可以界定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硬界面)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软界面),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