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吉林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大众传播渠道建设,但调查显示农民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农业科技信息接受效果并不理想。症结出在大众传播者没能了解农民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没能将大众传播与农民受众信任的组织传播、熟悉的人际传播结合起来,笔者认为,传播渠道整合是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吉林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大众传播渠道建设,但调查显示农民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农业科技信息接受效果并不理想。症结出在大众传播者没能了解农民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没能将大众传播与农民受众信任的组织传播、熟悉的人际传播结合起来,笔者认为,传播渠道整合是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魏婷 《青年记者》2017,(20):27-28
名声传播无处不在,存在于各种传播形式之中.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是名声传播的新阵地,网络世界的名声传播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呢? 新的受众态度:外化、直接 互联网集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对名声传播来说,凭借网络不仅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地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只要利用相关社交平台就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人际传播.高度的交互性使名声传播能够保持高度的信息流动性与接收、传播方式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3,(3):41-45
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沈平 《视听界》2010,(4):110-110
电视访谈节目是一个将人际传播进行大众传播的过程,观众分享了嘉宾的故事与情感。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人际传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电视访谈节目的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延伸和拓展,只有现场的嘉宾、观众谈得尽兴,电视机前的受众才能看得尽兴。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新闻已经与传统媒体新闻并驾齐驱。网络传播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因此网络新闻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  相似文献   

7.
金苗 《记者摇篮》2006,(1):46-47
直播节目发展到今天,主持人的人格,成了制约和形成这种或某种社会角色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主持人人格的定位,也决定了主持人的社会角色给大众带来的影响。首先,社会态度是个性化人格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心理学中,对态度是这样定义的,通常指个体对环境中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人或事物的认知系统、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节目主持人兼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重优势,作为大众传播来说,主持人节目内容的传播者,担负着向受众传播信息、与受众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任务。作为人际传播来讲,主持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他们在节目主持过程中,总会自觉不…  相似文献   

8.
甄东霞 《传媒》2016,(12):84-86
信息时代电视媒介传播承担着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角色,其凭借意见领袖的身份参与各种传播活动.在电视媒介传播系统内部,节目主持人及嘉宾主持形成群体传播特征.通过电视媒介受众观变迁的路径来看,嘉宾介入信息传播端口.电视媒介平台体现着意见领袖角色整体和局部、统领和被统领的层次关系,体现人际交流的优势,在电视媒介的统领下各个意见领袖在不同层次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实现大众传播的有效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大众传播媒介受到的政治、经济制约以及受众在选择、接收、反馈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有限的主动性出发,说明了“受众中心论”的局限,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才是提高受众地位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0.
罗春明在《西南师大学报川998年第5期撰文指出,人际传播媒介就是人际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中介物,因此人际传媒的本质是人际传播本质决定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在于受传者的情况不同。人际传播的受传者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是特定的;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是作为群体的大众,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是不特定的。在人际传播中,因其受传者是特定的,传播者知道他的传播对象是谁,受传者的身份得以明确。因此,人际传播的本质是:人际传播的受传者(或传播主体)是身份明确的、特定的个体。由此而论,我所说的“人…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面对着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大量的、连续的、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术先进等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让人觉得无处不在,它所传递的道德化信息能够广泛、迅速、连续地影响着受众,但另一方面受众对大众传播渠道的无法避免又难以抗拒,使得大众传播的道德信息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为受众根据需要所选择并接受,从而引发道德教育活动。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做好育人工作无疑是研究来自社会的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超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1]人际传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众传播媒体中,如网络互动、电视访谈、广播热线.而网络又是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渗透力最强、互动性最强、人际性最强.网络传播是超人际传播的一种.超人际传播结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本文给超人际传播下的定义是:网络媒体或大众传播中存在的人际传播交流方式.超人际传播更优于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体中,超人际传播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体。实际上,第四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大众传媒的全新的传播媒介。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因而它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框架。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即职业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和不确定的广大受众。而因特网是建立在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群体传播,继而由于传统大众传媒纷纷上网,成为网络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特网开始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某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由于其特点各异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利用和互相影响的关系.本文的论题就是研究这种互动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大众传播活动中对人际传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姚靖 《传媒》2017,(18)
传播活动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社会性和人际性的双重特性.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不断增强,而人际性却不断弱化,甚至被社会性所遮蔽.直到互联网时代及其以后的媒介产生,为恢复传播的人际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力图阐释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是如何恢复被大众传播所遮蔽的人际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这种人际性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者和受众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受众的传播是不存在的,而不为受众所接受的传播也是无效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出去的新闻信息只有为社会成员所接触,所接受,大众传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受众在接受了信息后,往往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反映,来表明自己的意见、态度和立场,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传播者那里去,传播者将对传播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传受双方在这样循环往复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中逐渐达到一种理解,从而形成了双向的互动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的双向互动性,决定了在重视传播者的同时,也必须加…  相似文献   

17.
姚靖 《传媒》2017,(17)
传播活动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社会性和人际性的双重特性.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不断增强,而人际性却不断弱化,甚至被社会性所遮蔽.直到互联网时代及其以后的媒介产生,为恢复传播的人际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力图阐释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是如何恢复被大众传播所遮蔽的人际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这种人际性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际传播以一种暧昧的身份进入大众传播,一时难以辨清;它是目的,还是手段?如果是目的,那么合乎自然的就可以得出结论:大众媒体由此可以实现广泛的人际传播。但事实呢?本文将采用社会语言学的观点,通过对杭州西湖之声电台的热线谈话节目《孤山夜话》的分析来阐述事实,并得出结论。讨论的起点是:把传播行为还原为言语行为,重新定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所谓人际传播即在特定的人际语境制约下的言语行为,而大众传播则是在特定的媒体语境制约下的言语行为。这样,人际传播进入大众传播就可以理解成两种不同语境的同时合并,也就是梅…  相似文献   

19.
范明献 《新闻界》2007,(1):73-74
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频繁、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不同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亲身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直接、双向、互动的特点。电视传播,虽然身为大众传播媒介,但作为视听合一、声画并茂的电视媒体,正如同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20.
宁兴旺 《传媒》2016,(12):51-52
自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在彼此的互补中影响着信息传播效果,打破了以往单向信息传播的模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正在由以往的竞争对峙转向平衡互补.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主要体现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传播过程中讨论环节的引入以及受众参与拟态环境的建构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