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近代报纸诞生到互联网的出现,“第一媒体”和“第四媒体”的年龄相差几百年.跨越这几百年的距离,报纸和网络现在作为活跃的媒介形态同时为广大受众提供着新闻信息.这两者间的关系,经历了各自发展时期、对抗时期、竞争与合作并存时期、报网互动时期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报纸、网络和其他媒介形态走向融合的时期.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报纸和网络间关系的演进过程为线索,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分析,着力探讨报网互动的出现原因和互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的格局和传播形态.各媒体形态间的融合不仅表现在技术手段和传播途径,在表现形式上也互为借鉴取舍.本文以微博为代表的“微评论”对当下媒体表达方式的影响推动为契入点,从对台广播的内容角度,探讨以“微评论”“事件反应迅速、表达简洁鲜明、强调互动沟通”为特征的新闻评论表达方式,在当前对台广播宣传中的语境特点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以“小”著称,媒体关注细小的民生新闻以后,会不会舍弃媒体的“喉舌”功能?笔者认为,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和媒体的“喉舌”功能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广播电视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只是将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具体化,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以后媒体“喉舌”功能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或者方式。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好好研究并正确把握民生新闻与媒体“喉舌”功能的关系,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来表现媒体的“喉舌”功能,不弱化或丧失其党委政府的“喉舌”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琦 《青年记者》2016,(23):86-87
新闻评论作为表明媒体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和吸引受众关注的有效形式,是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兴媒体更是着力创新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试图打造符合用户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新闻评论板块.澎湃新闻客户端“生活”板块下的评论栏目“澎湃联播”的评论文章所展现的“轻评论模式”,配合澎湃新闻“社论”栏目,共同发挥着舆论监督和引导受众认识的作用,并且在新闻选题、语言风格、版面形式以及互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如何出彩,关键在于媒体新闻实践的创新.第二届浙江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评选2013年5月在杭州揭晓,象山县网络民情会办中心从全省19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其“民声回应”网络平台成功入选十佳案例.该中心2012年4月底成立运行,先后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民声回应”通过从问政平台到问效平台递进的创新设计,在受众互动中形成磁吸效应;媒体在政府、民众之间的互动中发挥桥梁效应;在新闻“跟踪问效”的职能互动中激发蝴蝶效应.简而言之,在互动传播中发挥“三重效应”,便是成功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6.
刘玉松 《新闻世界》2009,(12):30-31
新闻互动性是与以前“我编你读”的传统单向传递模式相对的概念。简言之,就是报纸与读者的相互交流。包括直接参与性互动和心理互动。直接参与性互动是近年媒体惯用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即媒体通过策划新闻活动让读者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去.使读者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7.
时政新闻历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也是媒体之间展开新闻竞争的制高点.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走基层·我这十年”、“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系列报道丰富了电视媒介对重大时政新闻预热报道的形态,在报道形式上以“走基层”报道为采访路径,开启了电视重大时政报道的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8.
杨海东 《东南传播》2022,(1):140-142
长期以来,时政新闻节目播音员因其特殊的政治属性,在应对和融入媒体发展变化上一直抱有谨慎的态度。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时政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对播音员提出了新要求,时政新闻播音员在网络空间为扩大自身影响力也对业务转型产生了新需求。当下我们看到,某些时政新闻的播音员在语言风格上不仅实现了从“播”到“说”的转变,更在涉足领域上实现了从“台”到“网”、从“一元”到“多元”上的渗透,时政新闻播音员以个人身份或者原传统媒体“代言人”的身份与新媒体实现了大量的互动。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未来,时政新闻播音员应积极适应媒体环境变化的趋势,既在传播观念、话语表现、传播形态方面有所创新突破,又需恪守职业道德底线,推动时政新闻播音员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郝彧 《新闻世界》2012,(5):140-141
在当今的媒体中,越来越多的广告穿上新闻的外衣,让人难辨真伪。广告新闻化的这股歪风正愈刮愈烈。广告新闻化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版面“一体化”,二是形式新闻化,三是内容故事化,四是“专家”忽悠化。广告新闻化危害如下:一是欺骗、误导消费者,二是损害媒体品牌形象,三是阻碍广告行业发展。规范广告发布,构建消费者、广告商、媒体三方面“共赢”的良性互动,才是媒体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万学忠 《青年记者》2017,(17):47-48
在推动阳光政府建设过程中,媒体是重要的参与力量.2012年9月,北京大学举办“阳光政府奖”评选活动,将“媒体贡献奖”颁发绘了法制日报.法制日报获此殊荣与其长期坚持对政务公开的专业报道及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有关.法制日报政务报道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编辑部走出了一条与国内一流政务公开研究机构保持良性互动、以新闻专业思维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新闻转化”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决定着媒体的高度、品质、声誉和影响力。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广播新闻评论,则是广播新闻的精髓,体现的是电台的立场和话语权。有评论才有互动,有互动才有共鸣。而广播快评这种对新闻即时评点的节目形态,在网络  相似文献   

12.
在现有的媒体生态圈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媒体形态.一种是近些年快速成长的新兴媒体,其中包括大量带有互动功能的社交媒体;另一种是依然遵循着以往新闻制作、发布规则以及商业运营模式的传统媒体,但已经开始尝试或者步入转型的轨道;还有一种是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对接形成的融合媒体.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把关,要以政治方向为指引、“防险排险”为目标,处理好政治方向与新闻品质、内容生产与新闻把关、媒体融合与内容安全、导向风险与业务风险、传统形态与新媒体、新闻内容与“媒体内容”、正向“加油”与逆向“刹车”、知识积累与临场处置、风险形态与把关能力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韩姝 《传媒》2020,(1):65-68
当下,短视频、移动直播、VR和H5等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融合新闻的形态也发生着新的变化。通过对第28届和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的分析发现,现今的融合新闻形态主要呈现为五类,即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闻、长图新闻、互动新闻和沉浸式新闻。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普及,未来融合新闻的内容主题会更多向社会民生类倾斜,融合新闻的主要形态会以短视频和H5新闻为主,融合新闻的创作主体会从中央级媒体渐渐向地方媒体下沉。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传播业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普通的公众很难触及新闻生产的过程,更不要说参与并推动新闻报道的进程。受众接触到的是媒体设定好的议程,受众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多地表现为极为有限的反馈机制,而且这些反馈往往无果而终。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普通公众也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策划者、参与者甚至推动者,而博客作为信息发布和表达思想的链接强化了以每个参与者为信息源的“公众新闻”模式,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新闻传播形态。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正面临“博客时代”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6.
“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指新闻传播学突破以采写编评、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和媒体内部业务为主的传统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也突破以“受众为重点、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学领域,走向以互动、沟通为重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为了适应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必须进行的新的调整、突破与转向.  相似文献   

17.
丁静 《传媒观察》2008,(5):16-17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传播业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普通的公众很难触及新闻生产的过程,更不要说参与并推动新闻报道的进程。受众接触到的是媒体设定好的议程,受众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多地表现为极为有限的反馈机制,而且这些反馈往往无果而终。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普通公众也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策划者、参与者甚至推动者,而博客作为信息发布和表达思想的链接强化了以每个参与者为信息源的“公众新闻”模式,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新闻传播形态。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正面临“博客时代”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8.
社会化媒体中,一般用户的新闻生产体现出不同于专业新闻生产的特征.源新闻形态的图文新闻、短视频新闻,以及交往新闻形态的蜂巢式新闻、嵌套式新闻、互文式新闻,构成了社会化媒体新闻的基本形态."流动的现代性"社会充满不确定性的特点和社会化媒体形成的"新部落",是社会化媒体新闻生产的社会背景.在此背景下,社会化媒体新闻生产凸显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媒科技》2009,(1):63-64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分水岭:其一是否只当喉舌?其二是否具备互动功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在传媒沙龙活动里说,“如果说媒体是社会与个人之间中介,那么新媒体应该是社会与个人的互动中介。互动是从新闻传播到民意反馈,再到新闻传播,再到民意反馈的闭环。  相似文献   

20.
在传媒时代,新闻是媒体与受体互动的链条,也是媒体塑造形象的线条与色块.文化选择是新闻选择的纲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