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朋波  支宇 《编辑之友》2021,(11):105-112
20世纪上半叶的沪上风云中,文艺期刊不仅是中国现代出版文化与设计文化的共同结晶体,也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视觉物证,植入与再造成为中国期刊视觉现代性建构的基本经验与路径.知识精英在民族意识与设计师身份意识逐渐觉醒的年代里,以实验的精神与辩证的态度,催生了阅读文化、编辑理念、出版方式的革新,开启了一种独特的现代视觉经验和社会景观.分析这一时段的视觉设计实践,能更深入地理解西方编辑出版与视觉设计理念对中国现代期刊设计发端与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中国当代本土设计智慧在全球化的世界语境中如何良性发展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斌政 《大观周刊》2010,(37):164-164
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以及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见的权利”。而权利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认方式,它确证了人的价值、自由与尊严,推动着西方社会的复兴,不仅于此,在制度层面上,政治权利是公民社会与现代宪政制度的价值基础与基本元素。本文通过权利意识与西方现代性启蒙的价值关系;与公民意识、宪政体制的历史关系;与当代政治文明的关系的探究,对于构建东方国家政治文明以及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语境下的产物,指相对新闻消费主义倾向而言的以“客观准确、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社会责任、公共服务、职业道德”[1]为核心内涵的新闻理念。相对于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而言,新闻专业主义新增加了“客观真实、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等内容.鉴于这些原则与中国新闻处境有一定的相符合性,因此,继续探讨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主任编辑刘刚所著《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七章,分别论述了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的发现、发现新闻价值的突破口、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价值的表现。作者在“后记”中说,“新闻采访是门实践艺术,要想当一名记者就不能不思考‘新闻价值’概念在实践当中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写‘社会需要的新闻’,成为记者思考新闻价值这一永恒命题的先决条件”。此书是“新闻入门丛书”中的一册。《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薛远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一些新闻媒介报道了“自由撰稿人”,称“这些身在体制外,不持记者证、介绍信也能比一般记者采写出更多更好更出色的新闻和纪实性作品的‘文化个体户’,要‘浮出水面’,呼吁社会‘何时给我们一个公道的说法’”。 作为新闻圈中人,我从内心里赞成这些“自由撰稿人”浮出水面和我们协作、竞争,共同繁荣我们的新闻事业。 但说归说,我觉得还是先不要性急,匆匆忙忙地  相似文献   

6.
新闻专业主义缺失与假新闻的产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冰  王培 《新闻前哨》2005,(11):9-10
一、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中的重要概念。学界侯迎忠认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经济时代的产物,又是西方自由、民主政治环境中媒介调整其与政党、公众、经济利益团体间复杂关系的权杖。在整个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闻媒介既是历史的叙述者,又是现实社会的参与者。西方新闻界对媒介功能、媒介属性及  相似文献   

7.
从持续调节优化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以及正确凸显信息传播理念价值的基点出发,进一步扭转现阶段媒体文化层次变异与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失实的新闻传播中人本价值理念缺失、娱乐恶搞化泛滥的既存困境,持续推进据实新闻传播模式的途径规则、方法技巧与思维导向,最终实现新闻传播事业协调发展与社会受众价值理念正确构筑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吴靖 《新闻大学》2006,(2):52-58
本文讨论西方人留下的有关中国现代初期的影像资料,将它们分为“帝国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两种。文章认为,作为现代性的媒介,影像所依据的观看方式与主导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机制有关,是现代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中国人借由新视觉媒介从单纯的“被西方人观看”到“通过他人的目光反观自身”,开始了将现代性意识形态内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充满矛盾的,现代性理念中的压制因素成为任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娱乐新闻的后现代性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娱乐新闻成为很多媒体必不可少的部分。 娱乐新闻的出炉,有其深刻的后现代性背景。后现代性是针对现代性而提出的概念。“现代性”指的是17世纪以来,以“理性”为核心词建立起来的以启蒙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化模式。现代性理论倡导人类依靠理性建造一个更合理的社会。现代性的思维逻辑一直影响到今天,并且塑造了现代社会基本的历史和化景观。  相似文献   

10.
曹海峰 《编辑之友》2018,(3):5-8,13
“微传播”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模式随之改变,其引发一系列的阅读危机与认同挑战,更凸显出全民阅读的重要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必然要利用这把“双刃剑”,在“微时代”的“微传播”语境下,推动全民阅读实践中应强化“微思维”,运用“微媒介”,创新“微内容”,引导“微受众”,积极思考“用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与‘谁’读”等问题,通过阅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1.
杜月波 《新闻世界》2012,(10):164-165
追溯黄色新闻的历史渊源,尽管黄色新闻的“不是’’被挞伐,但其‘‘精神”理念为近现代各种媒体形式所继承和仿效结合今天的新闻实践活动,重新认识黄色新闻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政治经济学派语境中,新闻做为文化工业的一部分,其生产和消费既显示出一种比较特别的经济上的文化特点,又有其特定的新闻属性,会对公共舆论和话语起重大的组织结构作用。当新闻的生产与消费特性导致媒介集团的垄断愈益激烈时,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与多元化开始遭受威胁。鉴于新闻的产制与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结构密切相关,西方新闻事业的发展深受社会政治结构的左右。因此,对于政治民主的建设尚在继续发展之中的中国,急于将媒体彻底推向市场,将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3月24日以来,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以及袭击中国驻南使馆事件遭到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而西方主流媒体却进行了大量歪曲事实,欺骗舆论的报道,充分暴露了西方“新闻自由”的真面目。最近,中宣部领导同志指出:“要对我们的记者进行一次什么是‘新闻自由’的教育。”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揭露和认清西方主流媒体‘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加努力地做好新闻工作,中国记协新闻学术委员会、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6月23日联合召开“认清西方‘新闻自由’本质研讨会”。会上有6位同志作重点发言…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电视的实质所依据的新型文化域必须给予充分估计。电视媒体如何在新型有效的传播中对个体的言谈、生存方式有新的影响,如何成为“批判性思维、主动、民主以及质量的园地”而不是相反;这是对新语境中电视性质的一个测定。在全球化的全景下,中国电视本土语境的改观和对外来影响的本土化改造并足而进。中国电视很长时间内无理论与预见,在时代语境的大动静中,时而表现出“迷茫”。对此,与其说是节目制作质量的问题,不如说是观念与意识转型的困惑更为恰当。问题在于,这样的传统心理本身可能已与现代社会语境相悖。那么,到底由谁来监督与评估大众媒介的活动。我想,质疑会是不可遏止的。  相似文献   

15.
核心阅读:“新闻消费”的概念在西方已流行多年,国内仍较少使用,至少还未进入统计语境.用“新闻消费量”来测量媒体或新闻的使用情况,既科学又形象,更有助于我们在信息多元的世界判断新闻媒体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桑木 《当代传播》2003,(3):23-25
对于“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还是“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认识并不统一。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们往往运用“概念的区别性思维”来对“新闻价值”进行研究。本本总科学术征的态度,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新闻价值”上的“概念区别性思维”错综复杂的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戈公振是新闻事业的卓然实践者和新闻学研究大家。他从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出发。坚持以“自由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价值取向,倡导新闻自由,把西方的新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当时最高水平的新闻实践相结合,第一个从平民角度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报刊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笔者偶遇一位将军,谈起目前一些新闻评论缺乏新的角度和独到的见地,将军语出惊人:要出新,就要“出奇制胜”“反常用兵”“超常思维”。笔者听后,深受启发。超常思维法。就是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闻评论立意新思路。作者涂国政从人民日报防治土地“沙化”的报道中,联想到人的思想也存在“沙化”的考验,发表了“防治思想‘沙化’”的评论。作者提出“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意识屏障’”、“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心理屏障’”、“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制度屏障’”。这种超常的联想,使新闻评论的立意新颖独到,发人深思。该文荣获2005…  相似文献   

19.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面对因为新闻传播所引发的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对抗与纷争等问题,全球新闻界开始反思以揭丑、记录、暴露阴暗面为导向的新闻理念与传播实践。于是,融会了“解困新闻”“公共新闻”“积极新闻”“参与新闻”“和平新闻”等理论内涵的建设性新闻概念,逐渐成为国际新闻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新闻实践方面,建设性新闻也正成为形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性新闻运动。虽然建设性新闻理论经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此一概念背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源流却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将建设性新闻理念置于中华文化视域下,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休戚与共的命运观”“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挫锐解纷的社会观”四方面对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进行解读,以探究其中的中华文化渊源。期望以此促进中国本土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以及中西新闻理论的融通。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中国大陆的新闻事业风生水起。在大量的新闻作品中,有现代民主理念渗透其中熠熠生辉,不管是出于操作主体的“有意识”还是“下意识”,这不仅使新闻“与我有关”,好看,耐看,也在有效地传播着现代民主理念。这样的新闻不仅有益当今,也有益于未来,甚至对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有推动作用。于此,很值得新闻人在学术层面上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