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德育误区追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诸误区的存在使学校德育功效低下,难于实现学生由德育客体向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主动创造新道德风尚的主体转化。囿于知识论哲学框架,执迷于确定性知识追求、忽略意义的思考是德育步入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进而陷于知识世界,不考虑学生在道德规范接受活动中预存的主体前提,使学校德育成了“无人的德育”;重道德认识、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则是步入误区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德育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新特点 ,提出德育要积极主动适应这一需要。在教育观念上 ,由重道德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 ;在教育目标上 ,由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向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转化、在教学内容上 ,从单纯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向道德实践和择善能力转化 ;在教学方法上 ,由单纯的灌输向多方位的疏导转化 ,从而构建德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服务学习课程模式是在美国兴起并广泛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它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服务学习课程模式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引导与促进作用。服务学习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杜威的经验论。该课程模式具有多元性、主体性、真实性、整合性、持续性、开放性等特点。服务学习课程模式启示我们德育课程建构要由知识性德育课程向实践性德育课程转变,由虚拟性德育课程向真实性德育课程转变,由封闭式德育课程向开放式德育课程转变。  相似文献   

4.
魏林灵 《教师》2008,(4):6-9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普遍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观念陈旧、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德育过程中道德情感缺失等。要改变这种现状,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从知识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化、加强学生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的培养、构建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高校德育明显呈现出滞后的趋势。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前提在于教育者能否及时转变制约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论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观念误区,并进一步提出了应树立以人为本、德育首位、全员育人、德育是要促进学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普遍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观念陈旧,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德育过程中道德情感缺失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从知识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化,加强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构建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略论现代德育的路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对传统德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性选择,现代德育正实现着从“重教”到“重学”的路径转向:在德育内容上,由掌握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向;在德育方式上,由重灌输向灌输与选择整合转向;在德育过程中,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向。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教学强大的替代作用使人们时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理论教师应该选取正确的发展思路,使自身的言传身教与多媒体教学相得益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突出授课风格的个性化;实现道德、人格的魅力化;由理论灌输式向“实话实说”式、“焦点访谈”式转变;由知识传输型向学者型、专家型、创新型转变;由授业者向播火者转变;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成才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新发展,面对市场经济对道德规范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德育的时空必须拓展。在时间上,应实现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变;在内容上,应实现由过去的伦理型道德教育向现代的经济型道德教育转变;在空间上,应实现由校园文化型德育向社会、家庭和实践型德育转变;在方法上,应实现由空洞的说教向情感与审美有机统一的途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对传统德育耗时低效、脱离生活的反思,“微德育”从开发校本德育微课程入手,以微实践、微活动、微体验为路径,创新展示微平台,搭建多样化微评价,促进中小学生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动的转变,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孔子的三大教育指导思想 1.德育思想,人品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品德、人格培养放在首位。这与今天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是相吻合的.也和新课程标准中。将教育的价值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这一观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王进杰 《青海教育》2003,(10):78-7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仅从知识传授者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新变化:如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统一规格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等等。  相似文献   

13.
创新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转变;由单纯的育人者向既育人又育己的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者转变。  相似文献   

14.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主体道德生活需要,实现德育模式由"控制封闭型"向"自主开放型"转变。"自主开放型"德育模式的建构,应从创设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优化德育序列、采用开放性的德育方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创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具身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转向,对还原道德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具身认知开展学校德育,应牢固树立具身的德育理念;让学生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回归道德教育;采用动态生成的德育方法;创设贴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提出了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应加强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并使其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修养和科学的知识理论结构.在此基础上把握规律性,力图将创建贴近实际的大学生德育平台与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方法相结合,进而实现德育模式的新转变,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践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马学忠 《甘肃教育》2010,(14):22-22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的引导者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近年来,我们广泛开展了"设计好一节课,说好一节课,  相似文献   

18.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中德育课程的转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九年一贯课程”的统整化、一贯化、弹性化,台湾地区国民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编制发生重大转变,突出表现在道德教育扩展到价值教育,道德课程为社会学习领域所涵盖,课程指导思想由道德教学观向道德学习观、课程实施与评价由权威模式向校本模式等的转变。这些变化对超越德育课程的传统模式、深化德育改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知识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学生则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的求索者的角色转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生活德育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当前的困境在于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学生社团高扬人本主义理念、直通生活世界、注重交往体验、指向道德生活、富有生活气质,饱含生活德育的意蕴。在学生社团的场域下,通过传播生活经验、进入生活情境、回应生活冲突、参与生活事件,学生反复经历知、情、意、行的道德教育过程,真正实现了从"道德知识人"向"道德行为人"的转变。学生社团无疑是一条有效的生活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