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分寸”,就是“界限”、“尺度”、“深浅”。批评报道是大众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党和政府运用媒体在施政工作中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不可缺少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批评报道也是把“双刃剑”,做好了,有利于改进工作,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做不好。也会添乱,也会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消除批评报道所容易引发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实行新闻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使命,我们不但要敢于监督,而且要善于监督,讲究监督的策略和艺术,把握好分寸,使舆论监督产生最佳效果,这样才能做到批评的现象是消极的,所起的作用却是积极的。那么,怎样做好批评报道“分寸”的把握呢?  相似文献   

2.
所谓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的新闻,是指对社会阴暗面的批评性新闻;对灾害危机事件的披露性新闻;对违法犯罪的抨击性新闻.这类新闻它对于揭露问题、查明原因、寻求解决的途径,沟通民众与政府的关系十分必要.这类报道对于纠正我们工作中的失误,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但如果掌握不好分寸,比如数量过大,频率过密,内容过滥,就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为使此类新闻扬长避短发挥积极作用,把握分寸、采编适度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3.
所谓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的新闻,是指对社会阴暗面的批评性新闻;对灾害危机事件的披露性新闻;对违法犯罪的抨击性新闻.这类新闻它对于揭露问题、查明原因、寻求解决的途径,沟通民众与政府的关系十分必要.这类报道对于纠正我们工作中的失误,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但如果掌握不好分寸,比如数量过大,频率过密,内容过滥,就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为使此类新闻扬长避短发挥积极作用,把握分寸、采编适度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4.
季海勤 《视听纵横》2010,(2):106-107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而录音报道则是广播新闻中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在广播新闻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高质量的录音报道是提高广播新闻质量,提高广播收听效果、吸引更多听众收听广播的重要手段。在广播新闻中,录音报道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斐 《青年记者》2020,(9):17-19
西方视域下的建设性新闻时下西方兴起的建设性新闻,被认为是解决当下西方报道困境的新范式、新方法、新理论.在“5W1H”这一报道公式中,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公式多了一个“W”,即所谓“WhatNow”——“现在怎么样了”.建设性新闻是对冲突性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平衡策略,是继“客观性新闻”对19世纪党派新闻的纠偏之后,西方新闻范式经历的第二次转型.  相似文献   

6.
许多新闻工作者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观点的影响,往往把已经报道的新闻看成“明日黄花”,作为过眼云烟忘却了.其实,有许多名篇是从“旧闻”中进一步发掘出来的。有的记者甚至因此而名扬天下。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中发掘新闻”都十分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教授、普利策奖金管理人之一——约翰·何汉自在他的《新闻学原理与实践指南》中说“出色的记者知道他必需把接触到的各类新闻题材都掌握住。尽管这些报道题材有些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从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策划界定与抽样(一)新闻评论策划的界定蔡雯教授曾对新闻策划下了一个定义:"是报社采编人员根据客观存在、读者需要和报社自身条件对报道选题进行决策,对新闻采编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在蔡雯教授看来,新闻策划本质上是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是“对未来报道活动的规划和设计。这种规划和设计是组合、分析信息和选择、决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用背景材料和相关事实对新闻加以解释分析的报道.解释性报道不仅要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是纯客观报道),而且要报道同新闻事件有关的巳经发生的事实以及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使人们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深入、全面的理解.或者说,解释性报道就是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已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对新闻事件作出深入的解释、说明、分析,用客观事实而不是议论来解释说明新闻事件.正如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林兹特诺姆所说: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的事实,即“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应性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时政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内容,也是新闻业务中报道的难点。时政新闻,又叫时政报道,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时政新闻,即甘惜分教授所谓“政治报道”,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所谓“分寸”,即衡量事物的尺度。平常,我们说话要留个“余地”,办事要讲个“分寸”,这“余地”和“分寸”,也可以说就是事物的“度”。新闻宣传准确把握分寸,才能取信于受众。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看,新闻写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分寸。一、事实要准确。选择、概括事实都要恰如其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记者取舍、表述时一定要慎之又慎。闪光的不都是金子,一些貌似生动的生活素材也要严加辨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我们如何使稿件不失偏颇,使人愿意看、乐意听,从而产生良好宣传效果呢?主要关键就在于把握好新闻事实中的“常”和宣传报道上的“度”。所谓“常”,就是一事物(在这里指新闻事实)在客观环境中发展着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所谓“度”,就是根据“常”这一规律性的客观要求,在新闻采、编中掌握好分寸。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常”和“度”呢?我的第一个体会是:在有失偏颇、一哄而上的“大合唱”式的宣传潮流中,必须头脑冷静,从有“常”和有“度”出发,尽可能站在全局的立场上,系统地、全面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产生的来龙去脉,并合乎逻辑地推导出  相似文献   

12.
播音主持是以有声语言为中介进行传播的,情感是播音主持的基础,只有饱含情感的播音才能打动观众,对情感分寸的把握直接决定着播音主持的成败.本文主要分析了情感在新闻播音主持中的重要性及分寸把握.  相似文献   

13.
6月15日至17日,“新世纪首届新闻策划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者济济一堂。大会共收到《新闻策划》、《新闻传播的策划与报道》两本专著和十五篇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赵振宇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分别作了《再论“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和《新闻传播策划理论体系与教学实践》的主题报告。与会者就新闻策划的有关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探讨。与会代表强调,在学术探讨过程中,不要急于下定义。由于新闻策划的内涵、外延不够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西方新闻学研究分两大派:一是理论派,一是实用派。他们关于“什么是新闻”的说法有很大差距。理论派大都是学者、教授,他们在著述中对新闻定义的表述一般比较严谨。如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与我国新闻界多数人公认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相近。理论派的其他说法主要有: “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美国威斯康辛新闻学院教授布莱尔(又译白来耶) “新闻是任何及时的事实、意念或意见,它使  相似文献   

15.
刘建明教授的新作———《当代新闻学原理》最近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在这本洋洋洒洒73万字的力作中,涉及的命题不再是那些概念化的媒介“工具论”、“报道立场说”和“舆论宣传观”,而是论证新闻自身与社会现代化的全面观照。全书展示的理论构想是:新闻作为社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判,应独立于报道者的意志之外,又渗透着报道者的客观评价。著者勾画出的理论体系是:媒介演变的历史观、新闻事实的模态、新闻报道的世界构图、新闻的真实状态和真实度、新闻价值的歧义与本义、新闻传播的环境与传播速度、网络视界与信息污染下的社会生活、媒介…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是以可视的形象向读者传播新闻、再现新闻事件的.形象是传播的主体,形象是新闻“语言”,文字只是形象的补充,形象的典型程度直接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正因如此,要搞好新闻摄影报道,必须首先在“形象”上做文章.改善了形象效果,也就提高了报道质量.由于是形象报道,所以在对象的选择上有别于文字报道.文字报道在选择对象时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对于摄影的形象报道来说,这只是标准之一,是基础.只有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又不乏其形象特征,才是摄影报道选择的最佳对象亦即摄影报道的生命所在.不具有形象特征的新闻,可以形成文字报道,甚至成为优秀的新闻报道,但却不便于形成摄影报道,更不可能成为摄影佳作.所以新闻事件的形象性,是摄影报道在对象选择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7.
5月31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会举办了县(市)报“如何报道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研讨会”,9家加盟浙报集团的县(市)报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各报总结了各自在新闻实践中的得失,并就如何保持清醒头脑、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建立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把握报道的尺度与分寸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本刊选编其中的两篇文章,供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8.
时事评论该着重“破”还是侧重“立”?这是评论经常面临的立场选择难题.而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引入,对评论的价值标准厘定不无参考价值.建设性新闻是近年来颇受学界与业界关注的新闻理论.丹麦学者海格拉普将积极心理学的跨学科视角引入新闻学后,提倡新闻从曝光负面、放大冲突性,转变为更多地挖掘新闻事件的积极面、强化解决问题的导向——“建设性”最重要的内涵,本就是“正向促进”.建设性新闻与注重刺激眼球但回避公共议题的“黄色新闻”、秉持扒粪揭丑向度的监督性新闻都有所区别,它更看重立足未来、积极参与、解决问题.按照史安斌教授的诠释,建设性新闻力求提供“问题解决导向”的报道框架,涵盖多元声音,跳脱传统报道中秉持的“官-民”“施害者-受害者”等二元对立框架,调和利益冲突,引导理性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增进公共福祉.  相似文献   

19.
法制新闻,笼统地讲就是涉及法律实施过程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法制新闻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公众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沟通的桥梁,还是民生的传声筒.但是法制新闻由于其所反映领域的特殊性,新闻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法制新闻的分寸,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常江 《青年记者》2016,(22):12-13
近年来,不少媒体开始寻找各个行业的“最美”,对那些温暖感人、激发人向善力量的新闻——通常所说的好人好事——进行集纳,在传统媒体以专栏形式或在新兴媒体以专题页面形式推出,被称为“暖新闻”,形成了一种媒介现象. 暖新闻概述及其特点 1.暖新闻概述 与色情、凶杀、诈骗、灾难等吸引眼球、易引发受众产生愤怒、悲观等情绪的新闻不同,暖新闻是正面报道的一种,是包含着真善美,易引发受众感动、温暖、向善情绪的感人故事.我国主流媒体一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因此暖新闻作为一种报道形式,在我国媒体中其实一直有着深厚的观念和现实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