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每年发稿量的定额应该怎么定。编辑工作是重脑力劳动。一个科技编辑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如果按一个编辑一年发稿七十万字计算,发稿前看三遍,就要看二百一十万字;再看一遍清样,合起来就要看二百八十万字。但是,这仅仅是编辑人员工作的一部分。他还要办理今后几年几十本书的选题、组稿、审稿和“中耕”等工作,要接待大量来访  相似文献   

2.
一本好书的产生,就"像是个小小的奇迹";编辑是作者以外最有资格"说自己有功于这本书的诞生的"人——这就是编辑的满足感。在作者编辑的数十本书中,作者认为最能带来满足感的非黄仁宇作品莫属。作者回顾《万历十五年》两种新版和《现代中国的历程》的编辑过程,细数了在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3.
海边 《出版参考》2007,(2S):16-16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点曾为多家报刊转载,如关于出版产业文化性的思考一文在《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第1期刊登后,被黑龙江《出版之友》转载,其中关于我国出版业文化性的特点的论点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载。本书第二三辑为书评文章,包涵广泛,涉及中外古今,文史哲经及科普,充分展现了编辑杂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美国《图书出版商手册》一书作者卡普曼,全面论述了出版成功的七个因素,并附有六个研究案例。有心想做出版的人都应当读一下这本书。关键一,编辑程序不可少,没有编辑的投入和指导,一本书就不应该出版。关键二,重视一本书的整体设计和  相似文献   

5.
因考虑我做副刊的缘故,不久前,皖籍台湾《联合报》老记者吴心白先生特意邮寄一本书托人带给我,这本书是台湾副刊界老前辈、时年95岁高龄的孙如陵先生2008年在台湾出版的新书《副刊论》。孙老前辈把自己半生做副刊的经历和编辑体会写成书出版,让我们副刊晚辈看了不免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本教材,这是一部编辑手册,这是一份翔实的研究资料,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网络从业人员、致力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的人都可以去看看。看这本书之前,你或许有无数的疑问。这是一个怎样的行业?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它要求具备哪些能力?……也许,这本书能给你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7.
正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七周岁前尤其是三周岁前,存在着密集的成长敏感期和重要节点,因此这一阶段的成长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并对其后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早期最基本、最重要的"互动对象",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与孩子互动的质量,非常值得父母们深思和认真对待。因此,早期教育的过程不仅要求父母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当的教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七周岁前尤其是三周岁前,存在着密集的成长敏感期和重要节点,因此这一阶段的成长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并对其后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早期最基本、最重要的“互动对象”,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与孩子互动的质量,非常值得父母们深思和认真对待.因此,早期教育的过程不仅要求父母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当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9.
编辑工作做久了,似乎会害上一种。职业病”——好挑出版物里的毛病。早年听说我们的前辈里头,有的人这种“职业病”发展到有点神经质的程度,对此我现在也能理解了。随手翻阅了几本书,发现其中有点儿毛病,编辑工作很粗糙。一本是《少年化学实验手册》,这一本书编辑工作粗糙主要表现在标题字体等方面不讲究。每章标题的章次数字和章题用了同一号的黑体字,如“九氯”。这很不妥。不妥的道理在于这很容易产生歧义和引起误会。如果第七章讲氯,此章标题用同一号字体写成“七氯”,那就太容易让人误解了。七氯是一种农药,人们容易误以为这一章是专门介绍一种  相似文献   

10.
业界动向     
《出版参考》2013,(13):45
出版界质疑台湾人一年只看两本书?近日公布的《台湾出版业发展策略》报告,称台湾人一年只阅读2本书,阅读风气不盛行,此数据一公布,引发出版业者的议论。远流出版副总编辑吴家恒表示,大家在离开学校后,会依照自己的状况与  相似文献   

11.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市原老书记杨才魁同志于2008年2月11日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1923年出生在曲阳县杨砂侯村。自幼就是同村娃娃们的孩子头,大家都听他的。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村子里的人看到杨才魁聪明能干,与众不同,都纷纷称赞:这孩子啊,长大后肯定有出息。  相似文献   

14.
我承认,虽然工作已经八年多了,但是仍然很浮躁,至少对于《花开有声》这本书就是如此,现在想想都觉后怕,要不是看到那些"光环"萦绕在这本书,我很可能就此放弃了这个选题。毕竟,一个13岁的孩子能写出怎样惊世骇俗的文字呢?是贾平凹先生的题字,是曹文轩先生的序言,让我决定静下心来仔细看看书稿本身。起初就是好奇,又是怎样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5.
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做每一本书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本书我会不会拿给我的孩子去看?他看了对他的成长是不是有帮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算了吧!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中华书局编辑祝安顺同志,把中华书局近期出版的两本书送交我,说:“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提到您,因此交给您,请看看。”我一看,原来是陈星同志所著的《说不尽的李叔同》和《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陈星同志是一位中年学者,现任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教授,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他在这两本书的后记中提及,祝安顺同志曾约他为中华书局写一本关于弘一大师与丰子恺交往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17.
李光斗 《出版参考》2006,(1X):46-47
周雁,一个普通的编辑,一位平凡的女性。她短暂的四十年人生,却有一半时间在从事编辑工作。2005年10月4日是周雁去世一周年纪念日,她的朋友们筹划出版了纪念集《忆周雁》,是对周雁另一种方式的怀念。一本书如能被真正需要、喜欢它的人得到,该是它和作者、编者的幸运。  相似文献   

18.
出版社出版一本书,从确定选题开始,到约稿、编辑加工、划版式、看清样,最后审定样本,有的一年,有的几年,要耗费许多心血。这中间有许多欢乐和期望,也有痛苦。而在这本书到社会上以后,究竟受人欢迎,在读书界获得声望呀,还是被冷落、堆在仓库里,这是每一个出版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可是,并不见得都能作到心血不至于白费。因为一本书要达到招人喜爱、被人珍藏的地步,不仅内容要好,还要装帧好、印刷好,要从内  相似文献   

19.
1990年有一本书轰动了美国,并荣登该年度美国管理科学十大畅销书榜首,这就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专家学者集体创作的著作——《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从这本书的正名看也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一看到它的副标题就立即令人为之一振。十年前,全世界都在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2,(27):34
《我和郎朗30年》郎国任/著定价:38.00元现代出版社2012年9月本书是郎朗父亲的倾情之作,讲述了郎朗如何从一个普通孩子成长为国际著名钢琴大师这一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完整地再现了郎朗从出生到30岁的成长历程。在书中,朗爸分享了培养郎朗的心得:尽早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予以重视;尽早让孩子出类拔萃,高于常人,能接受更多阳光雨露;对孩子严格,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