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到现在,一百多年已经过去了,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的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改革开放的新实践要求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要发展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同时,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2.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从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思路的角度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鲜明的经济哲学特色,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型体系。沿着这一逻辑思路,知识劳动价值论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崭新形态。因此,应在此基础上建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机统一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t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价值分配理论,而是价值创造理论,价值分配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探索形成价值的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是一种私有制经济下的“古典”型分析,在价格决定和分配方面的意义是次要的。在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简单地套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说明分配问题是不适宜的。如果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行按劳分配,必须要求中央计划掌握所有的生产资料分配权,其结果就会出现苏联式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难以克服的弊端;如果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由市场进行分配,其结果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租金分配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5.
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价值理论遇到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界定、价值创造、价值分配等问题需要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6.
对按生产要素分配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决定了这些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取报酬。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 ,前者解决的是价值创造问题 ,后者解决的是价值分配问题 ;认为物质生产要素或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评 ,是因为它模糊了价值的源泉 ,掩盖了对劳动者的剥削 ;马克思对“三位一体”所描述的分配方式 ,既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予以肯定 ,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价值分配问题开始分析,目的是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这种分配制度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差别,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的价值分配寻找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提出来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规律。马克思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剩余价值论为基石的整个经济理论大厦,因而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当今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们又要充分考虑复杂劳动和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价值形成及收入分配方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再认识。认识过程中应注意,新知识、新技术本身不创造价值,服务业劳动只是部分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9.
批评了近年来学术界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异化”、简单化、庸俗化、数学化等倾向,阐明它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的理解全都是片面、简单的、非历史的。章还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私人企业主的高额收入的三个源泉,按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论和按技术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挖掘不尽的科学宝库 ,但是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技术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并参与了生产分配过程。有的人据此认为 ,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我们首先要运用劳动价值论来论证科学技术不会创造价值 ,其次我们又要看到马克思对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的肯定 ,再次要发展劳动价值论 ,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促进按技术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建劳动力理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之同时,前瞻性地萌发了"劳动力资本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理论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走向,其中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中的劳动力资本化研究。而劳动力资本化的前提是劳动力所有者占有或拥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等精神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化的实质是劳动者将其所掌握的精神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将其视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作为针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统一的"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生产系统这一"对象域"加以研究和建构的理论,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使劳动力资本化研究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它的三个基本原理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原理依据,它的"价值链"网络结构模式为劳动力成为资本奠定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运动的理论基础,它的"科学价值库"理论、价值"孵化"理论、科学实现价值增值的规律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它的"四大结论"在理论上为劳动力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找到了根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基本内涵入手,阐述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一个分配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综合税制模式、完善费用扣除和建立负所得税制度等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尖锐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理想制度进行新的探讨和构想背景下形成的。他们都认为未来社会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人人平等劳动原则,提出了在平等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设想。然而,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个人社会观的限制,他们没有真正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设想变成不可实现的空想。尽管如此,他们的分配思想仍为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对当前各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功利主义主张:随着功利额的增长,富人必然会将财富转化为权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不反对人们占有财富,而是反对人们利用占有的财富去剥夺别人占有财富的权利。本篇文章主要探究什么样的劳动所得是合理的,即通过回答劳动所得分配的正义性,推出权利占有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及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就劳动价值论发展的问题,在中学政治教师中进行了专题调研。针对许多教师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困惑,我们分析了究竟怎样认识商品的定义,以及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的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劳动创造价值今天仍然是科学的,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不应简单地用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取代劳动价值论,并误认为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同时,在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方面,我们阐述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商品价值理论来看,交换价值是马克思经济思想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岔点,后者由此出发走向表层的价格分析和价格建模,而马克思则走向深处的价值阐释,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和展现了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从而创立了科学形态的劳动价值论.在此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原则、“历史”原则和“价值”原则发挥了重要的哲学方法论作用,也成为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剥削的涵义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上的,剥削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有着本质的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剥削,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是一个消灭剥削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剥削观。区分剥削与非剥削行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财产性收入质的规定性和量的变化规律。同时,马克思运用所有制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财产性收入的分割依据,并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财产性收入的发展及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财产性收入理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并警惕财产性收入过快增长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