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选点调查与常规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瓜州县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配置特征、防护效益、树种选择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区域划分等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适于瓜州县更新的农田防护林更新树种、更新方式方法,为瓜州县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退耕还林树种的选择的问题,介绍影响树种生长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地形因素。最后介绍在退耕还林中选择防火树种、营造混交林,还有介绍一些退耕还林工程比较成功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天然林资源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资源,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天然林分布的主要地区都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与沿海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异,人们的认识不足、资金条件有限、技术不够先进等等因素,阻碍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本文结合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天然林保护工作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重点在何处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森林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也被大量的消耗,为了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的保护,我国已经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期为林木的生长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从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人工造林的作用也凸显出来,成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主要针对人工造林更新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群落内部因素和干扰对群落动态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红松林的动态过程。群落内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针叶树种多为苗库策略树种,红松尤为明显,林下生活力(耐阴性)不同的树种其径级结构分布不同,在林下生活力较强的树种中,采用不同林下生活策略的树种其林冠层林木的早期年轮宽度分布不同;林木的年轮宽度变化与林木被压和释压显著相关。在林木干扰历史重构方面,利用取自红松和鱼鳞松的200多个年轮盘的年轮宽度数据重构林分干扰历史并分别与红松和鱼鳞松的更新历史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红松林中红松是以苗库策略等待干扰为之创造适宜条件进行更新的;而鱼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是黑龙江省主要造林树种,早期营造的林分大部分已达到或接近成熟。进入更新期,如何缩短这部分森林更新和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是保持森林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关键。以下针对落叶松人工林伐前更新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勃利县历史上柞树林面积较大,由于近几年采伐更新以及毁林等现象,林分内树种结构的变化以及柞树林数量的减少,保护柞林的重要意义已提到日程,望各级政府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由于长期破坏性干扰,次生林已成为森林资源主体。1998年特大洪灾后,人们认识到天然林的重要性,国家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保护措施;与此同时,原来以木材采伐为主业的林农则面临失业。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与恢复现有次生林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向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清原站")自建站以来,根植于我国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开展了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的长期监测,森林生态学和森林培育学等基础研究,以及次生林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林下资源高效利用等应用研究;并通过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为东北森林生态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取得的主要进展:(1)突破林分/林窗结构精准量化技术和方法,确定了基于林分垂直分层结构调控原理的次生林恢复和林下参培育技术;(2)明确了自然干扰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提出人工模拟自然干扰(林窗)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恢复和林下中草药栽培利用技术方案;(3)揭示了次生林建群树种共存机制,并应用于次生林林窗更新和林下山野菜培育技术;(4)确定了次生林生态系统中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维持的凋落物机制,提出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和林下林蛙养殖存活率提高技术。上述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生态安全建设与温带森林保护、恢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也使得清原站成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9.
桉树主要作用为造林树种开始大面积种植。由于快速增长的桉树,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特别适用于培育森林来吃饭,符合国家林纸一体化政策的确定,目前在南方各省已大的规模。广西桉树适宜区,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是一个国家快速增长的产品领域枫林主要基地,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世纪的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短期内缓解的特殊木材状况的不足,解决供求失衡的矛盾,减轻压力天然林,森林和水源保护林,达到更有效的保护天然林,改善目前的环境。根据生产实践及成功经验,提出桉树人工林产量对生态保护作用以及提高桉树人工林产量对经济效益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琪  刘康  张慧 《资源科学》2012,34(9):1781-1789
基于林业生态功能和生产力布局分区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植被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系统估算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大小并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生态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陕西省乔木林碳储量为23852.704万tC,其中天然林占84.36%,人工林占15.64%;平均碳密度为30.919tC/hm2,小于全国平均值,森林发育水平较低是造成陕西省森林碳密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天然林是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且天然林各优势种的平均碳密度普遍大于人工林;②陕西省从南向北自然地域的干湿条件,对森林植被碳储量整体分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工林碳储量比重较大的区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地区;受干扰较小的秦巴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陕西省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将在未来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及碳汇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③刺槐、油松、杨类是人工林碳储量的主要贡献着,而天然林中,栎树、硬阔林、油松占主导地位;主要优势树种碳储量的集中分布对区域生态功能的发挥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林业建设中,除了要加强对人工林的培育以外,还要注重对天然林的抚育管理,尤其是在天然林的幼龄林生长过程中,更要给予其一定的有效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抚育技术来加快幼龄林的健康生长。现本文就主要对加快天然幼龄林生长因素进行了相关探讨。文章首先分析了天然幼龄林的抚育管理的原则,继而指出当前影响天然幼龄林生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探讨了天然幼龄林的抚育间伐技术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温度是影响经济林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种经济林树种、品种的地理分布受温度条件限制。温度决定着经济林的自然分布,也对树木的生长发育、生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邓坤枚 《资源科学》1992,14(3):60-66
云冷杉林占我国森林资源总蓄积量的20%多,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林树种之一。云冷杉林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特别是我国青藏高原的横断山地区位于长江源头地带,云冷杉林在该地区不但是用材林,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云冷杉林被采伐以后其更新非常困难,也成为世界林业方面的普遍问题之一。随着  相似文献   

1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当前,人们已经高度关注森林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党中央、国务院也制定了明确的方针:停止天然林采伐,恢复森林植被,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天然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特点进行阐述,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杨树具有生长快,成才早,产量高易于更新的特点,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之一。针对杨树短轮伐期经营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周全营 《内江科技》2011,32(3):49-49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要逐渐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更新,实践教学的更新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更新。  相似文献   

17.
伊春自1998年10月,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我们逐渐认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价值的实用性,特别是2004年8月,市政府下达严禁采伐红松树种,使广大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红松树中的各项实用价值。因此,开发和利用红松资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大力进行天然林保护。在具体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便是森林管护工作。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天然林工程相关的森林管护工作在获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相关投入资金不足以及森林管护专业人才缺乏等,直接影响到相应的天然林保护效果。为此,还需要立足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寻找可行的解决措施。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森林管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进一步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水平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水质分析、垢样分析、结垢趋势预测以及结垢影响因素分析等,从多方面探讨了胜利采油厂注水系统的结垢原因,查明了胜利采油厂注水系统结垢物的主要成分以及影响结垢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梳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择取研究指标,以福建省种稻农户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探究新形势下影响我国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主要因素。构建模型,通过单因素分析叠加多因素分析,测算出土地类型、种稻的最主要动机、水稻性状偏好、周围稻农更新频率、农技推广人员影响程度是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的显著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合山垄田品种、优质品种的更新需求存在缺口,种稻农户的品种更新行为仍然受到周围稻农的极大影响,农技推广人员起到重要的正面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确立以优质稻品种选育为重点的良种技术发展方向、良种技术发展应关注小众农户的特殊需求、扩大良种技术示范户的影响覆盖面、持续推进接触式农技推广工作方式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