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朴园性格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剧作中 ,资本家周朴园这个人物 ,人们习惯于从阶级立场上去分析理解 ,认为他虚伪、冷酷、专横 ,坏到极点 ,是丧尽天良的魔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学生共同赏析、探讨、研究 ,觉得周朴园是个十分真实的人 ,他身上有专横残暴的一面 ,但从人性论上分析 ,却也有善良、柔情的一面。周朴园的重头戏是第二幕与鲁侍萍相逢的那一场。有人据此分析周对鲁的情感变化是 :怀念———惊恐———翻脸不认人———欺骗———金钱收买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伪善 ,怀念是虚假的 ,并进而挖掘 :怀念梅家小姐是为了自己的体面 ,是为…  相似文献   

2.
应当怎样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分析的“:年轻时,他对待侍萍始乱终弃。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失之深刻,失之全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我们先来分析文本:爱情的见证物。绣有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两件绸衬衣”。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  相似文献   

3.
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正地爱过呢?我认为没有。课文节选的片段刚开始的氛围是:低沉潮湿的空气令人异常烦躁,周朴园点着吕宋烟要雨衣,鲁侍萍将雨衣拿上前时,他没有认出她,只说不对,要旧雨衣,而后让鲁侍萍关窗,当觉得对方关窗的动作依稀熟悉时,他又细致地询问了“梅小姐”的下落。这一串细节,看上去像是周朴园对鲁侍萍深情一片,三十多年来心里一直惦念她,其实不然。周朴园的这些言行、习惯,只是源于心里抹不去的愧疚。人一旦有过罪孽,就会尽量替自己找借口,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与折磨,周朴园正是如此,他所保持的鲁侍萍住过的房间里的一切摆设,其实是在欺骗别人,无意间也将自己骗得不知如何为真,如何为假。如果周朴园对鲁侍萍真有爱情,那他应该了解她,关心她,呵护她。在19世纪末,让一个侍女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却不给她名分,让她受尽凌辱;在  相似文献   

4.
教《雷雨》的时候,我们对周朴园三十年前的私生活感情该如何评价?教参上的观点认为: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就是一个无视道德无视品格的阔家大少爷。他诱奸了鲁侍萍,鲁侍萍在受尽了侮辱以后被他遗弃了。他们之间根本不曾有过“爱”。 事实上,这有违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扭曲了作品要揭示的人物思想、行为发展的轨迹,不能准确地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潜藏。请看,在第二幕戏里,作品已间接的表现出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鲁侍萍当年不是被诱奸,她也曾刻骨铭心的爱过他。在作品中,且不说从场景  相似文献   

5.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一个万恶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这个人很坏,他是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①。理论界多年来对这个反面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外乎评述其大坏蛋的暴戾专横,冷酷伪善的阶级特性,尤其是对他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中表现出来的复杂,也多从虚伪、假道德的角度去把握它,这就有将周朴园性格特点简单化处理的嫌疑。甚而有的人将周朴园与侍萍相认赎罪的情节视为作者而思想缺陷而撰出的败笔。窃以为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上,既有绝情伪善之一面——即年青时弃情断义,年老时图谋维护“最圆满、最有秩序家庭”名声、“社会…  相似文献   

6.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全是假的吗──《雷雨》人物浅析康瑛学习曹禹先生的佳作《雷雨》时,学生最不容易把握的是:周朴园三十年来对鲁侍萍的种种怀念是否全是假的。虚伪的?准确理解这一点,对分析全文,尤其是分析人物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作者笔下,周朴园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历代文人和作家垂青的话题,古今中外叙说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真可谓浩如烟海。曹禺成名作《雷雨》所写到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也是那么的令人津津乐道。应该说,爱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只在乎表面形式,天天把对方挂在嘴边的只能称为激情。三天,三个月,甚至三年都可以成为人人羡慕的一对,这都不难,但三十年呢?三十年后还会有这样的激情在吗?周朴园三十年来都还惦记着、关心着鲁侍萍,甚至连鲁侍萍的生活习惯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是勿庸置疑的。三十年里,在周朴园心中,鲁侍萍一直都是一个贤慧、规矩的女子,值得他爱,这能说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吗?  相似文献   

8.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识是一个必然的错误。 三十二年前,周朴园爱上了他认为年轻、贤惠、规矩当然也美丽的鲁侍萍,鲁侍萍也爱上了英俊又有才学的周家少爷周朴园。他们的爱是真诚的。也许是顾及周家的名声,也许是木已成舟,周家默许了他们的关系,这是第二个儿子得以产生的原因。然而,这桩只有爱情的婚姻对于周家来说除了给了他们后代以外,没有任何好处了,他们需要和能给周家带来才财富和地位的家庭联姻。于是,周朴园只能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于是周朴园只能选择放弃鲁侍萍。鲁侍萍,该是一个勇敢的姑娘,她不是要一笔钱,她也不是默默地离开,她肯定抗争过,但她失败了,所以,她被逼着在年三十的晚上,冒着大雪,离开周家。在这件事上,周朴园是怎么想的呢,他该负什么责任呢?在爱情和利益的拉锯战中,利益胜利了,他最终选择娶那位小姐,他默许甚至赞同了父母的决定,用鲁侍萍的话说,他是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但周朴园的决定不是他个人的决定,赶鲁侍萍出周家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这“你们”包括谁呢?当然有周朴园,也包括周朴园的父母,甚至包括那小姐的家庭,也许那小姐家才是一切的根本原因。试想,若那小姐家可以容忍鲁侍萍,她又怎能痛离周家。但周朴园真爱的唯有鲁侍萍一个而已,那小姐能给他金钱和门第,但给不了他爱情,那小姐的早逝和他对她的冷淡不无关系吧。这也可以从他将繁漪娶进门却让她因为得不到爱情而处于病态的生活中看出。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假想,那小姐也爱着一个穷书生,但迫于家庭对金钱和门第的需要,她只能嫁给周朴园,而她也不愿给他一丝的爱,她在苦苦的思念中黯然离世。但总之,周朴园的爱情没有梅开二度。  相似文献   

9.
廉刚 《现代语文》2009,(7):102-103
针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一情感问题,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周朴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立足于“人”的观念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是曲折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着许多真实的成份。在周朴园的身上,既有凶神恶煞的一面,也有软弱、温情脉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朱云 《语文天地》2014,(5):21-22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节选了《雷雨》第二幕。这场戏展现了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恩怨与矛盾冲突,表现了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围绕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假问题展开讨论,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周朴园自私、奸诈、虚伪;鲁侍萍正直、善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倔强和做人的尊严。而且师生往往都能结合文本,深入分析周朴园因为内心世界的空虚、愧疚而显露出的人性中的一丝温暖。但是对于鲁侍萍的人物形象的解读,就显得有点脸谱化了:鲁侍萍作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人物形象是很完美的,却少了一点人性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然而笔者以为这样的分  相似文献   

13.
《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二千多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确实,…  相似文献   

14.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的性格是双重的,集中体现在对鲁侍萍的感情上。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历来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说他对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有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材中,《雷雨》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节选的是周鲁会面的那一场。通常我们喜欢通过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情感的真伪来剖析周朴园本质上“只爱自己”的伪善,而忽视了对鲁侍萍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四川宜宾市三中谢红曹吕先生的《雷雨》第二幕被选为中学课文已有几十年了;理解这段戏的最大难点在于怎样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概念去硬套人物形象,给人物形象硬贴上标签,而无视人物...  相似文献   

17.
仇真同学问: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是那么冷酷自私,但他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也都是没有真情可言的“演戏做假”吗? 这是把握周朴园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根据课文注释中的剧情介绍可知,30年前周朴园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真情,与侍萍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之所以后来侍萍于除夕带着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主要是因为封建的门第观念,周朴园作为地主大少爷,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妻子不允许是“下人”,要换成“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所以周朴园对侍萍“始爱终弃”,这起始的“爱”不能说是虚假的。另外,周朴园与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所娶的“阔小姐”抑郁而死,现在的妻子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来,为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我曾经做过一些尝试。其一就是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好切入点。如教《雷雨》时,我采取问题切入法,以“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对这个问题,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周朴园爱侍萍,有的说周朴园不爱侍萍,还有的说周朴园爱的是死去了的鲁侍萍,而不是活着的鲁侍萍。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据理力争,学生在辩论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这种精心设计切入点导入新课的方式,打破了那种死抱教参、按部就班的模式,课堂形式“活”了,学生思维“活”了。   其二,改革…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假的,并以此证明其"虚伪"。教参也持这种观点。但只要认真推敲,我们不难看出,周朴园  相似文献   

20.
王璐 《现代语文》2006,(7):57-59
重读《雷雨》,鲁侍萍、繁漪等人的悲愤、压抑的形象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她们对周朴园所进行的愤怒的谴责和仇恨似的审判,也总在我的耳边回荡。毫无疑问,在她们看来,周朴园是她们人生悲剧和不幸命运的制造。在评论界,周朴园也一直被作为家庭悲剧和社会的罪魁祸首而被批评、审判。可我却想,周朴园不也是悲剧的受害吗?当我们在同情鲁侍萍的不幸、繁漪的病态和扭曲的时候,难道周朴园就是幸福快乐的吗?鲁侍萍和繁漪对自己的不幸都能找到该谴责和批判的人,而周朴园的不幸又去谴责谁呢?是谁让周朴园变成了周朴园?是谁让他放弃了鲁侍萍而选择了有钱有门第的富家小姐?是谁让他为了牟取暴利淹死了二千二百名小工?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男人如此凶狠、残酷、专横和自私?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我展开了对周朴园精神谱系形成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