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唐时期,民族交往较为频繁,表现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的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很大.汉唐时期胡服的变化折射出夷夏观的变迁.就其整体而论,胡服大致经历了两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初步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流行和隋唐时大为盛行这几个阶段.与之相对应,这一时期的夷夏观也表现为夷夏对立、夷夏“未殊”及夷夏一家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2.
成语内容广泛,以衣着服饰为例,许多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服饰的发展和穿着礼俗的变化。如成语“衣冠楚楚”表示服饰整齐漂亮,由诗经中的“衣裳楚楚”演变而来。“衣裳”在今天来说,泛指衣服,但在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即裙),到了汉代又出现了“胫衣”(裤),这种穿着形式成了服饰的规范,如果颠倒着穿,就不合礼制。成语“颠倒衣裳”就  相似文献   

3.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服饰、帽饰都反映出他们的社会地位。“黄袍”是皇帝穿的衣服。据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载:“唐高祖(李渊)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因“黄袍”为皇帝专用,任何人不得擅自僭越,故  相似文献   

4.
着装有讲究,得体又亮丽孟成真向薇人的仪表很大程度上同服饰有关,所谓“人看衣服马看鞍”。服饰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对服饰的基本要求,是穿着要干净、整齐,衣服要熨平,饰物要佩戴得体。更高的要求是穿出风格特色来。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士要穿西装,西装的搭配以五个...  相似文献   

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服饰已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既是各民族不同性格的体现,亦是不同民族特殊文化的标志之一。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之一便有胡服文化。  相似文献   

6.
服饰民俗是社会心理一种映射。唐朝妇女服饰肥阔华美。胡服盛行的现象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为前提的全方位融合异族文化的吸纳社会心理,而宋代由于华教力量对比变化,实力下降,理学盛行而导致的保守心态也可由宋代妇女服饰瘦弱、窄小的特点予以表现。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唐朝女装的特点,风格,成果,及对后世的影响.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盛唐侍女服饰华丽是它的时代特征,以胖为美是它的美学表现.盛唐侍女服饰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大胆开放的设计和新奇的风格给我们视觉上极强的视觉冲击,雍容华贵的服饰、艳丽的色彩留给我们无限的猜想.唐代的服饰对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展示出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史教材在讲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文化方面。……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材对此没有做详细解释,同学们误认为,“以法为教”就是用法家思想作为教学内容,其实这是片面错误的理解。“以法为教”,主要是规定了学校教学的内容,秦朝以国家组织取代教育机构,只许官府办学,严禁私学,学校教育的内容以政策法令代替文化教育,宣传解释政府的法令政策。因此,这里的“法”是指秦朝的政策法令而不是法家思想。“以法为教”是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它造成深厚的社会积怨,成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怎样理解秦朝的“以…  相似文献   

9.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时,将"胡服"引入了中原地区。"胡服"亦包含冠饰。王国维认为冠上插"貂蝉"的"赵惠文冠"与加双"鹖尾"的"鹖冠(亦称(鸟夋)(鸟义)冠)"均出自"胡俗",属于"胡服之冠"。根据对文献的梳理,冠上插"貂蝉"为饰的属于"胡服之冠",是由胡地传入中原的;而冠上加双"鹖尾"为饰的"鹖冠(亦称(鸟夋)(鸟义)冠)"并非来自驭胡地,是中原地区的服饰。另外,汉代这两种冠均属武冠。  相似文献   

10.
皇帝公元前221年,秦兼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后,丞相王绾(wan)与廷尉李斯等人建议秦王政以“泰皇”为名号,嬴政决定“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称为“皇帝”。总掌全国行政、立法、司法、财政和军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从此成为历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专用尊号,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其命为“制”,其令为“诏”。至西汉时再作修定和补充:天子正号为“皇帝”,其自称为“朕”,臣民称之为“陛下”;其言称“制”、“诏”;史官记事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称“乘舆”;所在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后亦称“省中”;其印章称“玺;”;所至称“幸”;所进称“御”;其命令一为“策  相似文献   

11.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万人不可衣短褐”所演绎出来的狭义“非乐”观和“衣服带履,便于身”的广义“非乐”观,是他实用主义的“非乐”服饰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既有相对的进步性,又有相对的局限性。他所揭示的关于“染苍”、“染黄”的服饰审美文化现象与社会风尚紧密联系的学说等,则是对中国服饰美学思想蕴涵的丰富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不同等级的人,他们的服饰不同。因此,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地位,服饰的名称也成了某一类人的代称。封建社会里,皇帝穿的衣服称作“黄袍”。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所以赵匡胤“陈桥兵变”称皇帝有“黄袍加身”之  相似文献   

13.
2006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主观题有一半是开放性题目,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开放性题目在传统的评卷手段下,依据“采分点”来打分,不能很好地达到对学生高一级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目标,因此也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如果采用分类评价法,那就能很好区分学生的能力层次。如第37题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其参考答案是:“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3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3分)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3分)(归纳出其他方面,可酌情赋分,但不得超过本问总分。)”依据“采分点”来打分,无疑会出现以下情况:学生如果单列出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中的任何一项——如“胡服、胡音、胡旋舞”等其中的一项就算采到了点,与完整答出“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的学生得一样的3分。然而,两者能力的差别是明显的,结果却是一样,这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相似文献   

14.
<正>纽扣的历史你留意过纽扣吗?这些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小东西不仅能把衣服连接起来,增加衣服的保暖性,还是漂亮的装饰品。人类使用纽扣,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的纽扣材质都是容易获得的自然资源,如石块、木头和贝壳。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各地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纽扣。我国传统服饰上的盘扣就是用布条盘织成各种花样来固定衣襟,而纽扣的“纽”之所以是绞丝旁,也正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5.
长衫,其实就是旗袍的变种。清初,满人人关,把自己的骑射胡服带入中原。当年为了骑马方便,在衣服的前后左右各开四个衩.而领子与袖口也极其复杂。几经改良,终于成了后来清爽的模样。在民国影像里,文人大多爱穿长衫,穿上长衫,一般就要被尊称为“先生”。就多了一份儒雅与风流。1920年秋天,北京大学教室。  相似文献   

16.
《文书学》思考与练习题河北师范大学贾振华一、单项选择题1.甲骨文书产生于……………①酉周②春秋战国③商代④秦朝2.唐宋时代称“文书”为…………①典册②文卷③文牍④本章3.最早出现“文书”一词是在…①秦朝②三国③明代④汉朝4.把“文书”称作“公文”,开...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是中土与西域在服饰上互相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期,南朝在这段服饰变化史上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唐朝服饰继承并放大着南朝服饰的特点,吸收胡服样式形成新式常服,西域服饰这时期的变化较少,主要体现在向唐朝服饰的靠近。《职贡图》和《客使图》作为两个时期西域人物形象的代表画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南朝到唐朝中土与西域服饰发展变化的同步与同化趋势,也反映出中外交流下服饰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8.
李琳 《现代语文》2006,(12):61-62
现代学中,没有哪位作家像张爱玲那样津津乐道地谈服饰,关注服饰了。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指出:“张爱玲的女角所穿的衣服,差不多每个人都经过她详细描写,自从《红楼梦》以来,中国小说恐怕还没有一部对闺阁下过这样一番写实的功夫。”她对女人服饰的细节描绘得相当仔细,甚至包括首饰、色彩和衣料。她这样做不由得让人想起王安忆小说里的一段话:“女人既不是灵的动物,也不是肉的动物,她们统统是物的动物,这物集中表现为服饰。服饰是她们的目的,也是她们的手段:是她们的信仰,也是她们的现世:是她们的精神,也是她们的物质。”  相似文献   

19.
《小火炬》2013,(12):30-31
咱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衣冠王国"的美称,服饰艺术更是体现着这个伟大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量。千百年来,中国历代服装虽然姿态万千,但从总的形制上看只有两种,胡服和汉服。胡服最典型的代表是起源于满人服装的旗袍;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唐服。从黄帝开始至明朝末期,汉服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成为华夏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中,关于西汉与匈奴关系史上的重要史实“白登之围”只有寥寥数语,对高祖战败的原因更是语焉不详,不利于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其实,汉高祖失利白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能以偏代全,以点代面。首先,双方实力的悬殊是西汉战败的根本原因西汉之前是以暴政而出名的秦朝。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为自己修筑了豪华的宫殿和陵墓,当然还有万里长城。这花费了秦朝的大量人力和物力,这些“理所当然”地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以至于秦朝农民要向政府交纳所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秦朝北伐匈奴,南征越族,连年用兵,公元前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