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纪录片文化含量高,能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和哲学思考,往往代表一家电视台的最高艺术水准。在综艺节目、电视剧等泛娱乐的冲击下,能够带给观众以思考。纪录片的受众一般是社会的精英层,成熟,有思想,有一定消费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纪录片制作周期长,投入大,如果仅限于欣赏,播出后就放到库房,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使纪录  相似文献   

2.
周浒 《东南传播》2018,(1):35-37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解严之后,坚持现实主义的影像记录活动重新回归到纪录片实践的舞台,社会题材纪录片为台湾民众重新打开了认识社会现实的窗口。本文从行动主义风格的角度切入,对台湾社会题材纪录片进行研讨。通过研究发现,基于行动主义的立场,台湾社会纪录片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社会公共议题有着深度思考与介入。此类纪录片的出现与传播有效维系了台湾社会空间的公共性,为其它华语地区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当代纪录片要想赢得观众,必须把目光投向当下的社会生活,生活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石。本文选择的这两部纪录片分别从选题立意、风格、画面处理方面践行着这一理念,让观众由纪录片感受到了主人公在当时、当地的精神和思想内涵,从而引发他们对这些人生存状态和他们所处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嘉 《新闻世界》2020,(1):83-85
以跨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纪录片是一个优质的社会透视通道,如何在众多的题材中选择最佳的传播符号和传播方法,以期传播者意图的有效达成,是当下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影像传播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中外纪录片的比较,以"中国故事"为研究中心,从题材和内容层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纵观当今纪录片作品,纪录的价值依然存在,因为这是纪录片的根本属性,不过这个属性在慢慢的被淡化,纪录片最强调的是其人文和社会价值以及其他价值。我们对纪录片多重价值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纪录片的真正属性,以这些理论知识作为引导,为广大电视观众拍摄出更多更好看的纪录片来,并为他们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马川 《新闻传播》2015,(3):76-77
中国纪录片在近些年来逐渐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为世界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窗口,当前中国纪录片需要的是更广泛地与世界高水平纪录片创作接轨与融合。本文旨在通过中国纪录片史的回顾,对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做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马梦怡 《东南传播》2014,(10):36-37
纪录片的发展需要一个独特的空间:真实,并且具有人文情怀。纪录片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是对当下生活的深入观察,是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艺术。在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中,有创作者的观察与思考,也有农民的自我表达,这种来自于农民工群体的影像与声音尤为珍贵。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随之而来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民工面临着同一种困境:一方面因为与故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新环境文化充满疑惑和困扰;另一方面是常年在外而回归故土文化后感到陌生与不安。本文将通过对《归途列车》的分析来试探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卢志军 《新闻世界》2008,(9):149-150
电视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手法.真实地纪录人类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集中、强化,结构而成的一种完整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在当今娱乐之风甚嚣尘上的情况下中国的纪录片却一如既往地秉承不媚俗、不趋炎、独立思考、真实纪录的传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品格,不断探索时代语境下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推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给人以思考、震撼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对城市的记录,其实就是书写人类社会的历史。文章分析了中国城市纪录片的内容构成,阐述城市纪录片多样化的叙事形态,探索城市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城市纪录片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郭小宁  郭亮 《声屏世界》2009,(12):36-36
要繁荣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就必须把纪录片拍得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漂亮的外在表现形式。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拍摄方式、故事讲述等方面进行较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这种理性思考我们将其理解为主观干预,它是贯穿于纪录片创作始终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电视媒体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电视纪录片则在这其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电视纪录片要通过主题和内容,向百姓反映国家和社会某个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乃至特定人群的面貌和状态,以供观众从中获取信息,得出属于自己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而另一方面,电视纪录片在根据提前设定的主题进行拍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是一种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和现实有着重要参照和思考的文化活动。它通过影像语言的形态、形式探究历史、记录今天、昭示未来,对人类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传承作用。一部好的纪录片应具有它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文献  相似文献   

13.
应启明 《视听界》2008,(1):31-32
纪录片在中国似乎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纪录片有价值但没市场,是个亏本的买卖。除非有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否则中国纪录片创作难以为继。纪录片究竟有没有市场?如果有如何走?纪录片专业频道能否依赖市场得以生存、发展?当我和我的同事一起经营和管理上海纪实频道时,这些问题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面对思考,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回答。  相似文献   

14.
影响中国纪录片现代化进程三大因素的理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 20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起决定性作用的三大因素,而中国纪录片的理论界对此尚未作出明晰的甄别和理性的判断。本文旨在对这三大因素作理性上的思考与分析,使我们对纪录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今后中国纪录片的选材、定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是一种纪实功用很强的电视体裁。它以其独特的原生态的纪实形式,使观众得以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社会。纪录片的人精神,是创作对所关注和反映的群体予以化、精神上的思考和反省。  相似文献   

16.
当下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因为业界学界商界众星拱月,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于已有的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的探索,是时候从文艺美学的视角进行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中相关问题的学理性思考了。本文试图从文艺美学视野出发,试图通过审美层面和方法论层面的思考,探讨如何使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能够进入思辨的创作模式,得出人类学纪录片更清晰的创作规律和方法,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有其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前者要求纪录片的选择的题材必须真实而有典型性,无论宏大还是微小事件都有其独特性;后者则要求纪录片的题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关注人,体现人性,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实现拍摄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侯良健 《传媒》2016,(15):47-48
主旋律纪录片主要是指宣传主旋律、反映主流文化取向、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先进文化的纪录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主旋律题材纪录片有责任关注社会变革,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研究主旋律纪录片的主题提炼和表现方法,探讨如何使其主题能够让人接受并产生认同和思考,对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产生到现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近年来,随着纪录片题材的扩张和对影像化的追求诱发了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从而产生了对纪录片真实的怀疑。而其实,无论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还是创作状况来说,50年来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仍然一直坚守着真实的基石。纪录片的真实理念并没有被颠覆,也没有必要进行重构。而面对纪录片真实的怀疑,我们有必要对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和近段时间出现的一些表现手法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新闻理论中,由头只存在于新闻中,并未在纪录片中出现。笔者根据多年的纪录片创作实践,以自身创作实践,结合观摩纪录片的思考,认为纪录片创作中也存在着由头理论。纪录片由头的出现,与纪录片的定位、风格和性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