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带”、“但”书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带”、“但”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通过书面材料证明:“带……带……”连用,相当于普通话“边……边……”、“一边……一边……”;有时也会带有场合含义。“带”有时单用,表伴随;有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北疆汉语方言中“但”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大致相当于“如果”、“假使”。北疆方言表假设多说“但”,一般很少说“但是”。多数学者将“但”、“但是”并举并且合称“但(但是)”,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认为北疆方言里的“但是”,很可能就是“但使”在方言中的存古。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3.
浅析"非常+N"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常 N”是近年在媒体尤其是电视娱乐节目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结构。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非常”表“异乎寻常”义时, 搭配空间感较强的抽象名词;“非常”表“十分、很”义时 , 搭配含有显性评价式色彩义或隐性评价式联想义的名词;“非常”表多义时, 搭配兼具前两种语义特征的名词。  相似文献   

4.
《海外英语》2013,(12):17-17
Take作为动词有“拿”“取”“接受”等的意思.运用非常灵活与广泛,那么与它搭配的短语可以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中,“所”可以表假设。“所”袁假设多用于“所VP者”结构中,并且一般用于誓词中。假设连词“所”由指代词演变而来。这个演变的过程包含了介词删略、语境吸收和功能扩展等几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镇坪八仙方言中的“哒”既是助词,又是语气词。作助词用于句中动词之后表动作的完成;作语气词用于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句末,表示肯定、确认、假设、感慨、禁止或劝阻等语气。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首先是将日常社会的人性假设——“政治人”、“经济人”带入了网络社会,“政治人”意即网民的行为经常体现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已有千百年的人性假设,“经济人”意即网民的行为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近代的人性假设;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网民一般以爱好、情趣等精神属性选择交往对象,因此,网民都表现出“情感人”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睡虎地秦墓竹简》连词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睡简》共有27个连词,有的连词用法特别。《睡简》连词分工明确,其“及”和“与”、“若”和“如”有明显的互补现象,表假设的连词字形作“节”而非“即”。  相似文献   

9.
党元明 《高中生》2010,(2):36-36
and是英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最常见的用法是作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部分,表示平行或对称的关系,其基本词义是“和”“同”“与”等。但根据and前后不同的搭配关系,它还有几种不表示并列关系甑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0.
说“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2117个动词义项后搭配“起来”的情况的考察,从句法结构、语义方面分析“起来”的用法,认为“起来”有三种不同的用法:1.动作行为动词、2、趋向动词、3.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12.
学生常把表“花费”意思的常见动词“pay,cost,spend,take,buy,give”搞混淆。虽然它们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其用法结构各异。现就其主要搭配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左”和“右”主要用来表示方位。而在古代,“左”和“右”除了表示方位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日本《NLB》语料库考察表示“盖”动作的日语“被せる”“塞ぐ”“かける”“覆う”动词的搭配异同,主要通过搭配词的共现频数、MI值、LD系数的数据分析,概括它们与前接名词的典型搭配特点,考察了区别这4个动词的方法。词语搭配研究结果有助于词语多义比较,词典的编撰,外语教学。特别是通过词语搭配研究可以将本族语使用者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体现在外语课堂,教材开发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的关于词语搭配运用情况的数据,将对日语教学与研究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都,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一般在前。”“皆,都:都是。”“皆”、“都”表总括义时语义相同,都表示总括无例外。本文主要以《醒世姻缘传》为语料从语法、句法这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汉语附缀式新词“X奴”来源于汉语本身,后经过台湾词语“卡奴”激发产生了一系列的词语。“X奴”中的“奴”的汉语意义已经有所拓展,而且“X奴”的分布和搭配也形成一定的模式。其中“X”多为单音节的名词。“X奴”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也充当同位语、定语。搭配上看“X奴”经常和“成、成了、称为、沦为”或“解放、拯救”等词语搭配使用。“X奴”中的“奴”通常表示受某些事或物役使、牵累的人。  相似文献   

17.
李慧 《考试周刊》2012,(78):14-15
“拉倒”本是述补结构,本身具有处置义,表结果和状态。在很多方言中会有“拉倒”连用的现象,表示“算了”、“把某一件事结束了,完结了”的意思。从“行”域到“知”域.从实际描述物体到表示抽象意义的内心活动,“拉倒”的搭配产生许多分叉:“不……就拉倒”、“拉倒好了”、“拉到得了”、“拉倒算了”、“拉倒吧”“拉倒吧你”,逐渐成为主观意义很强的谓语动词.成为语气助词,产生情态功能意义,与某些语气助词连用只作为话语标记。文章最后指出实义动词在语言使用中逐渐主观化.寻求类似演变的方法与途径解决产生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哪门子”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其由“哪+一门子”词汇化而来,由于其搭配对象由亲缘关系名词逐步扩展、泛化,加之用于反问句和数词“一”的省略,其意义上表否定,结构上凝固,逐渐发展固化为词“。哪门子”与“什么”表否定有一定的共同点,但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也存在诸多差异。此外,“哪门子”还具有较强的主观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中,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个音和形完全相同的词,有时因语境的不同,其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相对。例如“三”在成语“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中表示“多”的约数,而“三言两语”“三三两两”中则表示“少”的约数。  相似文献   

20.
“积累梳理”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浅易文言诗文的能力,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语文高考大纲的具体要求。作为常见常用文言虚词首席的“而”,自然成为课程和相关资料关注的第一对象。然而其常见用法的“表假设”和“表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