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是因为我自己不太善于言说事物的哲理,因而对那些能把哲理寓于文采,在文章里把一些生活中人人有所感却不一定有所悟的道理娓娓道来的作家们,常怀着一种敬羡。欧定敬新近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共进盖碗茶》就让我找到了不少类似的阅读体验,“茶”香诱人,一饮而不能止。 初识欧定敬的文章,是那些评书论书的文字,并不知道他写作的范围原来这么宽泛,不仅擅长说理,还能很生动地叙事——“昔日重来”那一辑里收入的文章我都是第一次读到。“昔日重来”本不可能,但艺术家似乎都有这样的“白日梦”,文人之幸大概就在于能将这些…  相似文献   

2.
周奇 《出版史料》2006,(4):61-65,66-70
1981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党组交给我一项任务:主持创办《青年文摘》杂志。到1985年11月调离中国青年出版社,我主编《青年文摘》杂志整整四年。这四年,是我在“中青”三十年编辑生涯中最有意义的四年。“中青”决定创办《青年文摘》,还是1980年的事。那年夏天,时任副总编辑的阙道隆率组到天津调查研究,在青年座谈会上,青年们都希望青年出版社创办一种综合性文摘刊物,把报刊上的好文章集中起来介绍给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花很少的钱、用很少的时间,阅读更多的好文章。调查组带着青年们的建议回到出版社。出版社党组听了调查组的汇报后,决定创…  相似文献   

3.
读者之声     
△河北省衡水市统计局刘天贵: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要谈对贵刊的意见,我只想用一句话回答:现在我又自费订了1986年的贵刊,并向我的同行们作了宣传和推荐。△安徽淮北石台煤矿机电科秦冲:我很喜欢贵刊中《当好通讯员浅谈》、《经验交流》、《小说创作谈片》栏目里的文章,特别是《当好通讯员浅谈》,文章语言朴实,给人以启迪。不喜欢那些与新闻采访不着边际的文章. △辽宁鞍山钢铁公司中型综合厂张文和:希  相似文献   

4.
按:时下,不少从事艺术工作的同仁们“下海”了.我也曾有过一次“下海”的经历,那是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为排演《安娜·克里斯蒂》一剧,老师带我们去海上“体验生活”.就是那次“下海”,影响了我以后的创作态度.时至今日,念念不忘.现在,我把那些记录下来的文字奉献给读者,于我是激励今后应多下这样的“海”;于读者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新闻人有一个纠结,就是正面报道与批评报道的把握问题. 我想到范敬宜先生22年前的一篇文章,不长,极好,尽显大家风范.1990年,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先生写了《正确理解正面为主的宣传方针》,发在《新闻战线》当年第7期.范老在文章中分析了业界对“正面宣传为主”的一些模糊认识,指出:认识问题不解决,就很难自觉地、满腔热情地去从事正面报道,硬着头皮“奉命”行事,是肯定写不出好文章的.  相似文献   

6.
看了《图书馆杂志》1995年第2期山川的文章,也有同感。笔者也想谈谈“版面费”问题。目前收“版面费”的情况多种多样。笔者曾收到三封有关出书要收“版面费”的信。也就是笔者有三篇文章被他们“重用”了,信中说,经过筛选和评定,入选了我的文章,要我缴“版面费”,因种种原因,我未理会。下面就有关出书收“版面费”情况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感谢《新闻爱好者》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与同仁议论议论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若不避“拔高”之嫌,我希望拙作《留得三分在明年》(编者注:此文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被看作一篇解释性报道。在此,想就这一类报道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在刚刚开始记者生涯时,我更乐意去做那些有情节、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的文章,诸如人物专访、新闻故事、事件性报道、以及函义不甚确切的“报告文学”之类,满肚子热望人家夸一声“你的报道有文采”。但是,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读者代表的  相似文献   

8.
准备再度起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中国足球报》刊发了《央视狂卖世界杯》的文章。当我在报社编发这篇报道的时候,那些商界巨子们正就一个广告时段打得不可开交。那个下午我一直在想:他们在为何而战?原因很简单:市场。 就像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金矿,于是淘金者蜂涌而至。2002年韩日世界杯,对于相距并不遥远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老师们: 你们好! 我是从事电视新闻教学的大学老师,在我手边诸多的专业杂志中,《新闻与写作》是我去年新添的一份“洞悉”新闻世界“原生态”的刊物。之所以选择这份刊物,是因为其中一个版块“视听天地”对我的教学研究很有裨益。每期“视听天地”都能选择一些广播、电视业最为鲜活的动态性个案进行解读,这为我们从事广播、电视教学的专业人士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在岁末年初有不少品牌栏目在改版,我听说北京电视台的“今日话题”在年初改版中重新调回黄金时间段。“今日话题”是我几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品牌栏目,不知这次改版有什么新动向、新特点?你们能否就此组织一些文章,供业内人士探讨和争鸣? 祝 编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钟新 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10.
6月过去了。回头看看过去的6月,想说说给了我许多“想法”的《太原日报》地方新闻版。 我也算是中老年“报人”。办报的差不多都爱看报。看人家的报,不光是看热闹。就说看《太原日报》,因为这家报社的老师和朋友太多,所以我就找那些熟悉的“本报记者”的名字,然后再读他们的新闻作品,看人家为啥就比我写得好! 光看文章也不够,还有版面也要看。我斗胆说一句,过去我  相似文献   

11.
初次订阅《军事记者》是2006年8月,一次闲暇之余,在翻阅《解放军报》时无意间看到了第547期《军事记者》的目录,瞬间我就被那些标题吸引住了。于是,我便与《军事记者》“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2.
初次订阅《军事记者》是2006年8月,一次闲暇之余,在翻阅《解放军报》时无意间看到了第547期《军事记者》的目录,瞬间我就被那些标题吸引住了。于是,我便与《军事记者》“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3.
我在《新闻大学》1988年夏季号发表《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后,卢惠民同志在冬季号发表了与我商榷的《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简称“卢文”)的文章。卢惠民同志与我商榷的主要之点是:我在文中,列举的全国二十所大学联编的《当代新闻学》关于“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的定义,是否包含着唯物辩证的观点?《当代新闻学》对新闻价值的表述,是否比较恰当?鉴于“卢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就有必要对“卢文”的、“商榷”进行再商榷。  相似文献   

14.
快乐的谢阳     
《视听界》2002,(Z1)
生在广州、长在上海、学在南京,自称属猫的谢阳,自从在FM105.8MHz南京音乐台《太阳神流行音乐天地》、《娱乐满天星》和每周二的《零点有约》中出现,众男女老幼,尤其是那些少男少女们就都“疯”了,只要谢阳把声音一亮,就电话不断,问候不断,而那谢阳也就用最最热情的言语回馈他的听友。用同行朋友们的话说:“谢阳这家伙一到直播室就亢奋得一塌糊涂”。谢阳这样介绍他自己:“我太喜爱我的工作,干DJ我上瘾,我的生命当中不能没有工作,不能没有朋友,对待工作我是全心全  相似文献   

15.
《贪官传》,一年前我就拜读了。最近在《参考消息》上,我发现一篇“九三年世界大反贪”的文章,此文称“1993年之于世界,恐怕将要以反对贪污腐败而载入史册。贪污腐败已成了各种政治制度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它甚至成了冷战结束后的最大的政治问题。”文章不长,但我感触很深,故又重读《贪官传》。时至今日,可以说要反腐惩贪已成了人们的共识,贪官污吏似乎已是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学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已经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倒不是怕网络文学写手们的围攻,是不愿意惹那些哄抬网络文学的“网霸”们的“骚”。当今之时,谁敢说网络文学一句真话,那些“吃”网络的“文学批评家”们就会骂你是棍子,骂你是乡巴佬。我是中国第一代网民,我不仅“冲”中文网,我还“冲”外文网,如果你有办法侵入我的电脑,你一定会对我浏览过的网站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7.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为民鼓与呼,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够威够力,深受上至朱镕基总理下至平民百姓的好评。当然,它也因“挖”了少数人的“祖坟”而遭恼恨。那些被“访谈”过的官员们都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心,愿:取消《焦点访谈》。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舆论监督传媒之一且有“尚方宝剑”支持的《焦点访谈》进行新闻批评都遭干扰,可知其他媒体的舆论监督就更步履维艰了。被批评者百般阻挠“曝光”,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地方保护意识作祟,生怕丢丑露乖,尤其是那些钟情于一俊遮百丑、报喜不报忧的官们唯恐图此有损形象,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纯属新闻业务范围,只是举例说说新闻语言的准确性问题.与名人的绯闻轶事无关。所谓“赵本山跟妈妈离婚”,八字由头罢了。 赵本山“要跟妈妈离婚”,这是他自己说的,有某报1999年8月31日署名“本山” 的《赵本山自曝离婚内幕》一文为证。原文如此:“有一天,我就跟我女儿说了,我说我要跟妈妈离婚,你同意不同意?……” 中国人在称呼上的确有那么一点“没大没小”的习惯。有时为了显示亲昵,大人们不惜自掉身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