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情感从其传播上说,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化象征交流形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支撑力量和创造力量。情感需要激发、需要互动、需要共享。大众传媒是塑造情感文化、传播积极情感的重要手段。《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即在于打造了一条"互动仪式链",从而唤醒了情感、激发了情感,使情感的正价值、正能量得以传播,通过"互动仪式"这个舞台,一方面营造了新的真诚、平等、尊重的互动情感空间,另一方面也展现、传播、建构了一种新的情感文化,在塑造情感文明、推动社会团结、建构公共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甘露  关博韬 《现代传播》2022,(12):146-153
从技术驱动、消费主义与个体化进程等液态社会理论的三大核心议题出发,系统分析其对虚拟趣缘社群情感互动的影响过程和机制。互联网技术带来资本与劳动的分离,进一步凸显出其工具性、功利性特征,从而降低了情感互动的匹配概率;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礼品经济、社交攀比和差异化能力体系等因素降低了虚拟趣缘社群内的情感互动频率;基于个体性的情感互动是自我投射式的,反映在信息获取上是“过滤泡泡”或“信息茧房”,在社交上是“共同的兴趣”,而在个体的情感栖息地上则是网络趣缘平台提供的“记忆云”机制。网络虚拟趣缘社群看似带来了新的情感互动场所,但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更多体现在表层,鲜少能深层次、有质量地互动。  相似文献   

3.
郑家楠  钟常宇 《视听》2022,(5):40-43
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看,"川观新闻"和"四川观察"推出的三星堆系列融媒体报道包含虚拟在场、隐性屏障、共同焦点和情感状态四个方面的互动仪式要素,受众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强化身份认同,形成群体符号,积聚情感能量.从情感动员角度看,三星堆系列融媒体报道的互动仪式结果是情景化叙事强化文化价值认同,符号化内容构筑集...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虚拟偶像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其逐渐扩大的粉丝群体成为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虚拟偶像洛天依为个案,探究虚拟偶像洛天依粉丝的情感互动行为的类型、情感互动的过程,以及情感互动后粉丝所产生的与虚拟偶像之间的情感联结。  相似文献   

5.
赵偲宇 《大观周刊》2011,(35):138-138
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语言,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而情感则诠释了音乐的全部内涵,是音乐的生命所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是音乐教学的意义所在,而这种情感的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互动才能进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将情感培养与音乐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寓情感培养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的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黎来屏 《新闻前哨》2022,(20):52-53
互联网时代情感传播作为个人间、群体间传递情感、信息的互动过程,在重塑传播主体和社会行动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受众作为参与情感传播的动力,通过网络虚拟聚合的方式进行互动,在互动仪式的过程中完成群体身份识别与互认,从而在建立群体身份认同的同时,实现对所处情境的文化认同,进而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个人化成长,并完成自我的社会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情感包含知识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等诸多发生在博物馆中的情感现象。儿童在博物馆中与家长、与其他儿童以及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各具特点。从增进情感互动的角度出发,博物馆策展时要关注儿童在博物馆里的"喜怒哀惧"等情绪;选取易于让儿童产生情感共鸣的"物"为展品;用好创意增进情感互动;选择与儿童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展品;策划跨学科、跨界的教育活动作为展览策划的一部分;增加馆校合作传承传统文化;借力"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区"等。  相似文献   

8.
孙敏  刘珊珊 《传媒》2018,(7):71-72
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情感能量是互动双方真正参与的核心驱动力,一档节目如果能够激发观众的积极情感体验,就能获得长期的积极情感,得到观众认可.《围炉音乐会》作为一档音乐故事类节目,以"外景真人秀实拍+现场live音乐会"模式为情感纽带,增强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以2016年反转新闻的典型——"罗尔事件"为例,剖析这起网络事件中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变异、断裂及修复.以"情感能量"为关键词,分析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中的互动仪式链生成更大情感能量的原因,最终得出社交媒体时代,"情感"在社会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在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加以重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情感通过符号化载体—档案来记录人们与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人们的身份感和归属感,以帮助身份主体构建或重构自我与世界、群体与国家的关系。本文在参考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础上,以情感仪式为切入点,以情感能量传递为线索,以档案为情感符号化载体,提出并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四个作用机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情感标记、情感内聚,以实现触发和理解身份认同的目的;立足情感的社会建构性特征,提出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麦旭辉 《图书馆论坛》2007,27(5):131-133
探讨了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中馆员和用户情感互动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加强咨询馆员与用户的情感互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成长不烦恼》栏目作为中国教育台新兴品牌栏目之一,是全国首档大型开放类互动亲子情感节目,选题上立足于平民化趋势、以解决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矛盾为宗旨,呼吁自我与他人之间予以真情沟通,注重情感的释放、交流与互动,鼓励嘉宾与观众呐喊出心灵深处情感最强音。  相似文献   

13.
苏伟  李明文 《当代传播》2007,(3):105-106
新闻采访是记者同采访对象的双向性互动活动.记者重视采访中的互动性可以使双方进入最佳采访状态,提高采访效果.本文从言语互动、角色互动、心理互动、情感互动4个方面,分析新闻采访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经营管理时代,网站与受众的互动直接关系着网站的发展。但是经营者往往只关注与受众的情感互动,旨在加强与受众的密切关系而忽略了只要受众与互联网连接互动行为就已经发生的"非情感互动"。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与网站之间的数据互动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站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出发,认为新媒体事件与互动仪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互动仪式是新媒体事件的重要推动力和组成部分。公众在群体符号与情感能量的作用下通过互动仪式参与到事件中来。新媒体事件不仅是一个舆论发展的过程,还是通过关注、互动和情感共振的仪式性过程。通过借助互动仪式剖析新媒体事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引导舆论,权衡新媒体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维稳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6.
广播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人际沟通过程,只有使这一特殊的人际沟通达成一种在认知和情感层次上的和谐互动时,成功的采访才成为可能。认知上的心理互动,是为了努力促成一个在采访主客体(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对某一问题、某一观念、某一思想上的共识,形成协调的氛围;情感上的心理互动,是达成采访主客体(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在情感方面的诸多共鸣,以利于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7.
李雄飞 《大观周刊》2012,(29):244-244
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吃透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改变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重视课堂评价,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阅读的空间隔阂,新型的数字阅读社群正在形成,阅读成为一项以技术为载体的空间互动实践。聚焦赛博空间视角下的数字阅读,实践中的个体、信息、情感被纳入到虚拟的信息化场景中,以互动仪式的方式实现情感凝聚与空间互动。开放性的虚拟互动打破了阅读的封闭性,数字阅读空间中的用户价值、场景价值被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9.
李鲤  石琪隆 《传媒观察》2023,(6):97-103
情感融入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已成常态,但其内在机制一直缺乏探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这一过程性分析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构建以“影像触达-行动触发-文化触动”为核心环节的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模型,阐明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短视频的情感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短视频案例分析,归结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以共通、沉浸、交互的情感为核心要素的短视频情感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书籍交互方式对儿童阅读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以5—6岁学龄前儿童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明确了书籍交互方式和性别对儿童阅读兴趣、主观评价、偏好和情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儿童偏好的书籍交互方式是知觉互动、折叠互动和抽拉互动,儿童期待在图书馆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触觉互动、嗅觉互动和折叠互动的书籍交互方式能够满足儿童的情感体验需求,性别差异仅存在于折叠互动和弹出互动两种书籍交互方式中。书籍交互方式对儿童阅读的影响规律研究可为引导儿童阅读行为提供依据。图4。表2。参考文献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