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燕侠 《中华武术》2006,(1):50-51
十月的南京,全运会比赛激战正酣。紧张的采访之余,我们来到了范克平先生的家中。和范克平先生神交已久。2004年下半年,范克平撰写的系列文章《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在本刊连载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范克平就采写了《将军从少林来——许世友习武传奇》《打出少林寺——访钱钧将军》等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2.
吴志泉 《武当》2008,(4):28-30
研究中国传统武术,首先要认识传统武术的处境。中国武术在封建社会曾有“练武、比武、打擂”等称谓。在旧社会近四十年民国时期,被称为国粹称“国术”。建国后改称现名“武术”。所以练武、比武、打擂、国术、武术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武术,除有流派特性外,从来没有分类名称。  相似文献   

3.
李国兴 《武当》2008,(8):4-5
今年5月2日至5月5日,湖北《楚天都市报》以《“真实武林”还是“真实谎言”》为标题,刊登了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曾于久教授质疑央视《武林大会》的系列报导,并且围绕着“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打”“散打是不是武术”等问题,与《武林大会》专家评委韩建中教授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术》2004,(7):54-55
2004年4月12~13日,著名武打影星于承惠、于海在山东师范大学与武术研究生座谈交流,畅谈武术。从武术到美学,从武术技术到武德修养。于承惠先生说,他对武术的体悟是:“武术是一种生活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人类最初的生存斗争、防身自卫、保家卫国到健身娱乐可以看出,武术渗透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生产生活之  相似文献   

5.
刘欣茹  高小辉 《武当》2013,(1):39-41
一、传统武术释意 传统武术是由传统与武术两个概念复合而成。“传”,原指古驿道沿途设有许多驿站,传递信息,使者每到一驿站,便可换乘车马,继续赶路。传,“驿也”。“传”的含义是指一站传一站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的伦理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武术推崇“德”,使“武”处于相对次要地位,通过习武表现内在的武学修养,通晓做人的真谛。习武者追求超越“术”的层次,自省修身,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传统武术追求的不是强大,而是高尚,使武术竞争受到了理性限制。我们应因势利导,继承优良传统,扬弃不足,使武术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7.
吴志泉 《武当》2008,(6):4-5
传统武术即中国武术,要国际化推广,必须能让世界接受,能进入奥运。中国武术为什么不能成为2008北京奥运正式比赛项目?有关官员说:“各国的武术比赛规则不符合国际奥委会的要求。”这说明作为武术运动领头羊的中国,没有尽到责任,拿出世界统一且欢迎认同的武术比赛规则,没有找到武术比赛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8.
传统武术创新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人们对传统武术提出创新的主张。依据哲学的有关理论,对传统武术创新过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继承与创新”,“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独创与引进”等辩证关系提出一些思考,以期能对传统武术创新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促进传统武术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传统武术观念形成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针对当今“传统武术”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综合不同时间人们对所谓“传统武术”认识的异同,来确定当今“传统武术”观念并对“传统武术”进行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10.
李国兴 《武当》2007,(7):32-34
中华民族的武术发展历史,至少有二千七百年以上。早在公元前551年的春秋晚期,《孙子兵法》中便有了关于练兵的“兵机”。而在《汉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五行生克”是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传统武术在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医的“形神合一”、“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等理论进行了移植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康小亮 《精武》2010,(11):78-78
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繁多,源远流长。此刻我听着东去的江涛,看着风中飘曳的苇叶,抚摸身上这套洁白的武术服,胸中陡然生发出一种无以言状的沉重……回顾三十年来“武术热”在中国大地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热播的那部以体现武术为主题的电影《少林寺》开始,掀起的轰动效应遍及全国,波及世界。  相似文献   

13.
探讨传统与现代不是一个新颖的命题,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代化步伐逐步加速,人们关注的视野更多放在当下,而不再关及于过去的“传统”。但是,从文化发展而言,由于对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忧虑,学者们对传统的关注反有趋热之势。这种关注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关注的成分,也有基于文化全球化视野下对中国文化命运的思考。由于历史绵长,中国文化的“传统”也就格外深厚,这使得“传统”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滋养,也成为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桎梏”。当然,这种“桎梏”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更应该视之为一种幸福的烦恼,而非一种发展的羁绊。因此,探求传统武术现代化之路需要对传统武术的“传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武术的有机整体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整体”观是东方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它跟西方式“机械分解”还原论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形成明显的对照。中国式有机整体观的理论基础是元气论。所谓阴阳对待、五行生克、八卦变换等等,不外是这一气流行中的运转机制。这种理论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生生化化、连续不断的世界图景。这里所谓“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不外是事物内部的功能性描述,反映一个农业社会的操作状况。而近代工业生产,却是运用机械力学规律,通过机器加工各种原材料来获得效益。这时人们面对的是一个人为的生产环境,机…  相似文献   

15.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深厚且具体的历史内涵和浓郁的文化特色。但是,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在竞技武术、西方体育的冲击下,传统武术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基于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根据传统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传统武术重“身教传授”、轻“文化认同”,在“奥运场域”中的缺位,后备人才资源“青黄不济”等,并针对现存问题从提升“文化意识”、“文化认同”,保持特色与创新向奥运进军,加强“武德”、“口德”教育几方面提出发展思路,旨在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传统武术俗文化特征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传统武术应归属于俗文化的范畴,因此要把握传统武术文化的特质,除了剖析它与其他诸文化领域的关系外,不应忽视对它俗文化特征的研究。文章从“传统武术中主要的活动载体是广大下层民众”、“传统武术中反映的民间宗教意识”、“传统武术武德中体现出的下层民众日常道德伦理观”、“下层民众的文化素质构成与传统武术的拳种名称及传闻”几个方面作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拳种丰富,流派繁多,并在创新与守成的伴随下一路前行。一些拳种经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后不断完善发展,而另一部分拳种在“传承方式”、“理论体系”、“技术方法”的守成下逐渐萎缩甚至消亡。  相似文献   

19.
体会传统武术练功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述拙论是笔者基于对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拳种在基本功法理论的初步理解基础上,加之本人在多年的习武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点经验而形成的粗浅认识。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繁多,风格不一,即便是同属“内家”或“外家”的同一种类拳种之中,也分有诸多的门派。况且在中国武术众多拳种之中能立之为门派的拳种,必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与众不同的功法理论。加之一些传承者们在诠释前人所著述的拳理、拳诀时,因对前人使用的一些隐语在理解上存在的分歧,难免使  相似文献   

20.
张方 《精武》2009,(10):30-31
有一位练意拳的杨先生曾经“承认”,“意拳大师”中无一人能将“手接手”的妙招真正用于同散打运动员的手接手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中国武林界很少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单纯练习传统武术者尚无一人在擂台上战胜过职业拳击、泰拳及跆拳道和空手道,我们这些练传统武术的人已经没有理由夜郎自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