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就是说让学生能够履行孝、弟、忠、信等道德行为标准。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取得“随风潜入夜,涧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相似文献   

2.
张蔚芹 《上海教育》2002,(14):10-11
德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应体现在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上,这就是学校培养的人,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认识到:德育应置于人的发展的统帅地位;在育人的课程上,人文熏陶与科技认知必须相辅相成,形影相随。要培养现代新人,必须确立“以德为先,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黄晶晶 《学苑教育》2023,(19):24-26
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找到精准化的对接点。从学科中寻找突破无疑是最佳选择。学科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从宏观层面展开指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成正确的思维品质。以德育体系构建引领课堂是教学的必然选择。高中英语教学,教师不妨从德育视角出发,对课堂进行整合、规划,让学生在充分把握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塑造心性,提升英语核心素养,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需要通过德育的渗透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具体方法是需让教师充分地做到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充分立足课本教材;丰富教学形式,让教学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学科特点。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教育旨在培养人,如果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育就不能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就不能体现。真正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寓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德育与教学不是相互孤立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无处不在,如同细雨润物无声,而数学教学就如同浸润着细雨的泥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可见,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相互融合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理性思维品质,提高其思维的严谨性,实现以德育人,以智教人。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小学教学实践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在学科育人的观念下,教师不仅需要重视专门的德育课程,也需要将德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为此,从“充分挖掘课本素材,培养相关品德”“充分落实学科融合,渗透德育素材”“结合相关互动活动,渗透相应品质”三个方面,对立德树人观念下初中音乐德育教学策略展开探究。旨在于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已经融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事实证明,德育在语文等课程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应该渗透德育,而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结合问题和其他课程德育渗透的经验提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方法,让德育更好地渗透到小学数学教育中,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艺静 《学语文》2014,(2):72-72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德育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要得到“语言”和“文章”上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还应该受到“道”的熏陶。语文教学,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趋向至善之境,那便只是学词读句的“小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本文特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还要实现德育的多元渗透,促使学生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德育渗透有重点强调,教师要增强教学德育渗透意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创设德育渗透情境、丰富德育渗透方法、实现课内外德育结合,能够极大提升德育渗透力度,体现德育依附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德育的重要性也被提上了教育日程。如何提高德育成了一个热点话题。而德育渗透不仅体现在品德或语文课上,数学的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数学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占的比重很大,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阶段里更需要结合数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并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语文学科不仅体现了工具性,而且体现了人文性。简单来说,语文真正实现了"文道统一",也就是文以载道。所以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是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所以,在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育应该不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感受语文知识魅力的同时,接受德育知识的熏陶,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本文第一部分剖析了立德树人的内涵,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初中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分析了部分初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应该坚持的原则,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对策。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的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不断转变德育视点,形成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理念:善于选准德育载体,让德育分解为日常小事;拓展德育阵地,让家庭教育成为教书育人的助推力。在实现师生与班级同步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校社会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让我看到了德育在教育教学上的重大使命,也让我决定工作中把德育放在教育首位。学校组织去凤城六中学习,六中的副校长说:"德育创新为六中学生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让他们有了更广阔的翱翔空间。"学习期间,我也切实感受到了六中孩子们的与众不同。回来后,我把学到的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没想到,对我们这群农村的孩子也同样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田丽 《都江学刊》2001,13(4):46-48
贯彻“以德治国”思想,以德育人,全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必须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德树人,体现教育方针的全面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深刻内涵;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传统为积淀,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精神明教育融合起来;以创新为契机,让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成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谈起道德,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政治课的专利。其实,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引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才是终生的。我们知道,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德育,“德者,学之先也”。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也十分明确地突出了德育的主导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以道德引领学生,整体提高语文课堂的育人能力,让语文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保持“同一”,更好地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工作,已经成了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朱惠兰 《教师》2014,(25):45-45
正实施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战略,培养学生"会做人、善学习、有责任、高修养"的品质。一、坚持育人为本,必须德育为先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以德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制订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规划以及实施方案,始终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的理念,不仅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而且寓德育于管理之中、活动之中。大胆实施德育新举措,重点从"学做人"抓  相似文献   

18.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不同方面.在多元教学思潮的助推下,德育的魅力日益显现出来.德育是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要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微风化雨.初中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深度挖掘学科特色和德育因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德育已经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做到让学生钦佩你、信任你,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和基石。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06,(6B):46-50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是一个人人关心的话题。以下对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探讨,可以迁移到语教师的德育使命中去,甚至迁移到教学的德育使命与学校的德育使命中去。这是一系列很有意义的命题。让我们一同来破题、解题,从而实现学校德育的整体提升。[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