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汉代蹴鞠的历史地位中山大学梁龙发广州大学曹冬在中国古代体育的众多形式中,蹴鞠是颇具代表性的。它的兴起、发展、鼎盛及衰落,反映了娱乐性身体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汉代,民间蹴鞠已蔚然成风,成为汉代"国球"。由于以往体育史研究者已多次论及汉代蹴鞠的兴起及发...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汉代画像石中的蹴鞠图史料进行了探讨以展现汉代蹴鞠的具体情况.对收集到的24块汉画像石文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蹴鞠汉画像石在山东、江苏、陕西、河南、浙江这5省的9县市分布,纠正了一些学者对蹴鞠汉画像石内容的错误判断.以蹴鞠用具的不同为基点将汉画像石中蹴鞠分为使用大鼓蹴鞠,长袖舞蹴鞠,特定用具的难度技能蹴鞠3类,其方向动作有向下的踏鞠动作,向上的蹴鞠和膝盖上顶鞠动作,水平的蹴鞠动作,向后的脚踵蹴鞠动作4类.还通过汉画像石探讨了蹴鞠流行年代、场所、动作难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足球史话     
春秋战国时期,“蹴鞠”作为一种练兵的手段,出现了以行列“蹴鞠”的形式,民间则以“蹴鞠”作为健身、祈祷的手段,活动比较广泛。“蹴鞠”流传到汉代时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体制,建造了东西向的长方形球场称为“鞠城”,两端各有六个月洞式球门即“鞠室”,场地四周筑有围墙和看台。这时的“蹴鞠”与现代足球运动很相似,比赛双方各12名队员,6人进攻,6人防守,双方互相设一名队长,裁判员由双方推举。“蹴鞠”流传到唐朝,是“蹴鞠”发展的鼎盛时期。一是发明了“气球”。二是球门由汉代的“蹴室”改为挂网球门,即在球场两端各插两根柱子,在柱子之间拉一张网,充气球和挂网球门的  相似文献   

4.
汉魏人谈汉代蹴鞠及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足球包括汉代蹴鞠,唐代蹴球和宋代的一般场户等。古代足球在古代体育史上还有许多疑点,为了求得一个近真的论述,应该从有关的第一手史料着手,才能更有力地说明问题,这里就汉代蹴鞠  相似文献   

5.
蹴鞠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蹴鞠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齐国(今山东临淄),"蹴术"与"鞠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技法早在黄帝时代就已存在,汉代女子蹴鞠发展成为一种贵族娱乐,冰上蹴鞠在清代最为繁荣.蹴鞠有其产生、发展、成熟、衰落的独特发展道路,蹴鞠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有东线、西线和南线3条路径.中国古代的蹴鞠没有发展成为现代足球,实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学术界主要有3种足球起源学说,即英格兰说、波斯"哈巴斯托姆"说和中国临淄说.  相似文献   

6.
许多体育史研究者对各朝各代的蹴鞠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订,使其性质、特色、开展状况等得以彰明。尽管如此,我们仍须看到:一些结论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订、完善。如汉代蹴鞠性质问题,至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成都体育学院科学研究处所编《体育研究资料》第二辑将其当成一种练兵手段;谷世权、杨文清编著的《中国体育史》上说:“自汉代起,蹴鞠作为练兵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文物对照及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汉画像石中的蹴鞠内容进行探讨,明确了汉代蹴鞠运动特征、分类及分布情况,为今后研究提供可信依据.  相似文献   

8.
蹴鞠小考     
足球运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足球运动叫“蹴鞠”(蹴,踢。鞠,球)。早期的蹴鞠,是做为练兵习武选拔人材的一种方式。战国时已经流行,后来逐渐扩大为民间的娱乐、健身运动: 到了汉代,蹴鞠相当盛行,上自皇帝,下至寻常百姓,男女老幼皆以为乐。据说汉高祖刘邦称帝之  相似文献   

9.
正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素有"球类之王"的美称。足球起源于中国,但我国目前的足球水平,真有点令人失望。不过,最近广州恒大队夺得亚冠,似乎又给国人点燃了一线希望。我国古代把踢足球称为"蹴鞠",蹴,意为踢;鞠,即皮球。蹴鞠起源很早,据考古学家发现,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经有了类似足球的游戏—蹴鞠舞。汉代刘邦将蹴鞠引进宫廷,使其得以迅速发展。到了唐代女子踢足球已非常流行。我国在1986年发行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版)一书的作者在论及汉代蹴鞠作为军队的主要运动项目时写道:“在战争期间,蹴鞠仍是军中的主要运动项目之一。《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及《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相似文献   

11.
古时踢足球称“蹴鞠”,有时也称蹋鞠。蹴即踢,鞠是用熟皮革缝制成的球。“美人凌波蹴刀来”,就是元代郭翼《蹋鞠二首》词中对女子足球的描写。女子足球最早始于汉。南阳收藏有三块“女子蹴鞠”的汉代石画像,画中女子高髫(音迢),舒长袖,姿态潇洒。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有女子蹴鞠图形,图中女子穿窄袖襦,着蔽膝(围裙)及(衣夸),球放在一旁,弯腰作蹴鞠前的热身运动。汉古墓画像石有《蹴鞠舞》,伴舞的是拿着弓的男子,表演蹴鞠的是一个穿长袖舞衣的女子,不穿裙而着夸,方便踢球,这种《蹴鞠舞》反映的就是女子的球技表演。  相似文献   

12.
宋代蹴鞠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前蹴鞠简况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临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   汉代的《西京杂记》、《盐铁论》、《蹴鞠新书》、《刘向别录》中都有关于蹴鞠的记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蹴鞠之习依旧流行未衰。   唐代时,蹴鞠仍是一项很普遍的运动,杜甫有诗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但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三:   ( 1)有了充气的球:《宋朝事实类苑》中载:“颜师古注霍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足球活动最早的国家,也是有足球专业著作最早的国家,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我国就有了足球专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有《蹴鞠二十五篇》,可惜这部书在南北朝时就失传了,《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上,已经没有了这部书名。目前在社会上,留传下来的足球古籍还有四部,一是《事林广记·戊集》中的足球部分。二是汪云程著的《蹴鞠图谱》(又称《打  相似文献   

14.
蹴鞠是我国体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学的专家学者根据文本文献和汉画像石蹴鞠图片的解读,辩证分析了蹴鞠的发生、发展、消亡及影响原因,得出蹴鞠发展经历了多球门的对抗蹴鞠、双球门的对抗蹴鞠、单球门的竞技蹴鞠、无球门的白打蹴鞠阶段;曾经兴盛一时,但由于统治阶级的需求变化和蹴鞠本身创新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最后消亡了;蹴鞠的兴盛与消亡对现代足球的发生发展起到借鉴作用,同时蹴鞠的现代价值更应该充分发挥,并要赋予时代内涵,服务于当代.  相似文献   

15.
一具有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也是古老的球类王国。相传蹴鞠为“黄帝所作”。(1)据《史记》、《西京杂记》的记载,战国时期已经有众多踏鞠者。汉代的军队中在踢球,因此《蹴鞠》二十五篇被《汉书·艺文志》列入兵书类。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球类运动不断发展,并衍生出新的运动项目。进入宋代,社会经济空前跃进,全国垦田数超越汉唐盛世,其增长速度甚至连明代也难以企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普遍是唐代的1.5倍到2倍,其中江南两浙地区粮食亩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文化、体育面貌,除了史籍文字记载之外,大量的汉画像石中也有丰富的资料。河南的南阳地区,山东的临沂地区,江苏的徐州地区,都是汉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遗留下来的汉画像石也比较多。在汉画像石中反映体育活动的图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军事练武为内容的射箭、狩猎。一类是以娱乐活动为内容的舞蹈、蹴鞠、杂技、角低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马球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聪 《收藏》2008,(4):58-63
中原马球起源及在唐代的勃兴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原马球运动可能在汉代就存在。《西京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成帝(汉成帝刘骜)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  相似文献   

18.
论蹴鞠在我国唐代的发展及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体育活动发展到唐宋时期,进入了一个鼎盛的阶段。唐代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堪称古代世界体坛的一大奇观。在这一阶段中,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早在殷商时代就出现的蹴鞠活动发展到唐代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充气“鞠”的出现使蹴鞠活动有了划时代的发展,蹴鞠活动的规模、器材以及场地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蹴鞠活动的盛行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蹴鞠的繁荣也反映出体育活动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一、唐代充气球的出现对蹴鞠活动的影响1.蹴鞠活动的起源…  相似文献   

19.
文献记载与文物表明,我国蹴鞠运动最晚起源于战国,其后经过两汉和三国的发展,不仅使我国蹴鞠运动出现了普及化,而且还使娱乐性蹴鞠技艺表演形式出现了多样化;使对抗性蹴鞠竞技比赛形式出现了规范化,蹴鞠运动达到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20.
由唐代诗赋看蹴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从反映唐代蹴鞠运动的唐代诗赋中,可寻找出唐代蹴鞠的发展演变轨迹。通过多方面的文献调查、检索和梳理,发现在唐代有“充气蹴鞠”的发明和“双球门”的出现,以及女子蹴鞠的兴起,这为我们今天了解唐代的蹴鞠运动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