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论析罗润苍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为解决其领袖继承问题而创立的一种高僧法嗣传承法,是藏传佛教在法位继承方面有别于佛教其他派别的一个重要特点,发端于13世纪初期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后被主流派格鲁巴(俗称"黄教")采用、推广,成...  相似文献   

2.
杜镇 《华夏文化》2011,(3):24-26
佛教传人中土(以东汉末计)至魏晋南北朝时间总共不到两百年,而佛教通过西域僧人(其中还包括许多西北地区的僧人)的传播逐渐与政治发生关系。佛教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又和本土的儒家、道家哲学产生碰撞和磨合,经过文化与思想融合,最终佛教僧人在政治上与儒士、道士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3.
张笑峰 《寻根》2011,(6):90-95
西夏于1038年立国,都兴庆府(今银川)。其国号为“大夏”,自称“大白高国”或“自高大夏国”,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等多民族的政权。西夏曾先后与宋、辽、金成鼎立之势。《宋史》称其为“夏国”,《辽史》《金史》称其为“西夏”。  相似文献   

4.
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有100余座,主要分布在藏、蒙古、土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还因政教合一制度,成为一个地区的政冶、文化和经济中心,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青海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多修建于明清时期,翟昙寺与塔尔寺是其中的伎假者。翟昙寺藏语称“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持金刚佛寺”,位于乐都县程是乡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西宁约85公里。公元1392年,明王朝为加强对河煌流域和柴达木地区的统治,为著名僧人三利(三罗藏)拨款,后又派宦官主持修寺,经洪武、永乐。洪熙…  相似文献   

5.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6.
杨蕤 《华夏文化》2007,(3):47-49
西夏文化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西夏文化是在与周边文化不断地融合、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具体来说,有三支文化对西夏文化影响较深:中原文化,即一般所讲的农耕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回鹘文化。就中原文化而言,西夏学界常用“唐宋文化”一词代替。平心而论,“唐宋文化”的确对西夏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但“唐宋文化”这种提法容易给人造成唐宋一统文化面貌的误解。事实上,我们在承认“唐宋文化”有继承性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二者之间亦有较大的差异。李泽厚《美的历程》谈及唐宋文化不同时说…  相似文献   

7.
到藏区旅行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定要去瞻仰的 ,而各处寺院里的壁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早期藏族艺术家们从不制作供人单纯观赏的图画 ,而是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 ,布置出一种与牧人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 ,充满象征与超自然力量的幻境 ,以玄想的形式反映世界 ,让子民在通过视觉的欣赏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普照的佛光。这正是佛教壁画魅力之所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是在 7世纪中叶。那时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分别从汉地和尼泊尔传入吐蕃 ,佛教美术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了藏土。当时 ,在佛教发祥地印度 ,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孔雀王朝时期 ,就把佛经绘…  相似文献   

8.
敦煌变文《四兽因缘》中四兽本生故事的题材源自8世纪出现的藏文佛典。此藏文佛典又是据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翻译而来。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大力提倡、弘扬吐蕃佛教,是促进藏文佛典中四兽本生故事在敦煌僧侣中传播的重要原因。从形式上看,《四兽因缘》具备了汉传佛教讲唱文学的特点。敦煌变文《四兽因缘》是古代藏传佛教文学与汉族通俗文学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古代汉藏文学交融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佛教典籍中,《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的言教的著作才能称之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称作是“论”,以《坛经》冠名慧能的言教,足见“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刘孟学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先后出现了数百位佛经翻译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他们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罗什"意为"童寿",十六国时后秦僧人,原籍天竺,生于龟兹...  相似文献   

11.
王尧 《中国文化》2009,(2):82-91
大家知道,中国有藏传佛教、汉地佛教和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三大门派。佛教三大门派,在中国都有传承。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的藏族地区形成与藏区文化结合的特殊形式,然后延伸到蒙古地区、满族地区,在藏蒙满地区比较集中,都信仰藏传佛教。传到蒙古以后,比如现在俄罗斯境内的布理亚特人、卡尔梅克人,都是蒙古人的后裔,也都信仰藏传佛教,到现在也是。  相似文献   

12.
藏戏     
藏戏,是一种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文学(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它通过唱、舞和道白,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西藏及四川、青海、云南广大藏族地区的人民都普遍喜爱观看藏戏。其特点是不用帷幕,不要舞台,即席演出,有的头戴面具,边歌边舞,曲调高亢,唱腔多变,动作舒展,伴奏者不时齐唱帮腔,气氛十分热烈。相传在十五世纪初,噶举教派僧人汤东杰布立志在西藏各条江河上建造桥梁,他煞费苦心,募集造桥经费,虽经三年多努力,尚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姐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  相似文献   

13.
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 ,茶叶是僧人坐禅修行必不可少的饮料 ,两者密切相关。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 ,又说茶有三德 :坐禅时 ,通夜不眠 ;满腹时 ,帮助消化 ;茶为不发 (抑制性欲 )之药。它有利于丛林修持 ,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 ,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了不世之功。1.佛教的兴盛与饮茶的传播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 ,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自汉代传入中国 ,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  相似文献   

14.
西夏(公元1038-1227)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西夏先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立,结束了西北地区吐着、回鹤、拨鞋等民族长期不相统一的局面,对发展西北地区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夏钱币是我国优秀的货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西夏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初,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发现了西夏窖藏钱币数笔,其中有后钱、来钱,有“西夏元德、天盛、乾信、皇建、光定诸品”,还有“西夏梵字钱”,即西夏文钱。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发现,使人们对西夏钱币有了深入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  相似文献   

15.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人物,关于他与佛教的因缘际会,早已广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他“少年知...  相似文献   

16.
张掖大佛寺发现大批佛经新华社(95)兰州电:甘肃张掖大佛寺藏经殿的夹墙内,最近发现500多年前的佛经6000多卷。这是继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之后,我国目前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佛教文献。张掖大佛寺修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至今...  相似文献   

17.
张一鸿 《世界文化》2009,(11):42-42
不丹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七千多米高的山峦,保护和隔离着这个小国。公元7世纪,佛教从西藏传到这里。现在藏传佛教(噶举派)是不丹的国教。  相似文献   

18.
圆通山揽胜     
佛教胜地——圆通山,位于上杭县珊瑚乡,海拔千余米,形如巨桶,旧时人会意取名“圆桶山”,后谐音带禅意称“圆通山”。明成化六年(1470),明朝进士九一僧人(俗名不详)在此开山创业,历经五百余年风雨沧桑,留下了许多人景观,与旖旎的自然风光熔为一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周边市县游客。  相似文献   

19.
司徒一凡 《寻根》2009,(4):36-38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秦准区长干桥东南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明清鼎盛时期,其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也是全国最大并包容各派的佛教义学讲寺,更一度成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僧录寺所在地。该寺原址为建于吴赤乌三年(240年)、史称“江南佛寺之始”的长干寺,经历代兴废,至宋朝天禧元年(1017年)“诏改长干寺曰天禧寺”,  相似文献   

20.
杨昱璇  王纪鹏 《寻根》2023,(1):65-69
<正>一贵州省凯里市的苗族,主要为“噶囊”和“香囊”两支,大部分“噶囊”苗族常住清水江东南方向,大部分“香囊”苗族常住清水江流域西北方向,这两支苗族在服装、语言风格、传统习俗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凯里苗族婚圈婚礼习俗变迁为对象进行描述。改革开放前,“噶囊”的相亲(看当)一般会在大致固定的地点、时间进行。传统社会中,“游方”是苗族相亲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