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国戏的研究成为三国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明杂剧和传奇,对地方戏的研究较为薄弱。汉水流域是三国文化和三国故事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地理空间,产生和流传着大量的三国戏。学界尚未有论著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流经陕、豫、鄂的汉水流域剧种众多,三国戏主要出现在汉剧、湖北越调、汉调二黄、汉调桄桄等剧种之中,现存剧目和剧本90余种。剧作主要由小说《三国演义》故事改编而成,亦有改编自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和民间传说的戏曲剧目。戏剧活动一方面扩大了“三国”故事的传播和互动,另一方面重写中融入了地域和时代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流传于陕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种中迄今还保留着一出酬神戏《大赐福》,全部用昆曲演唱。本文将该剧与昆曲及台湾北管戏等剧种进行比较,从中探寻汉调二黄《大赐福》的艺术特色及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蕴涵的戏曲文化意义。根据此剧在剧本、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之间具有的承袭关系。而在陕西地区的戏曲剧种中,目前也仅发现汉调二黄剧种的此剧和昆曲及流播距离相对遥远的台湾北管戏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汉调二黄剧种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实施之际,作为传统社会民众主流精神文化食粮的戏曲文化,不再是影视屏幕上专给老龄群体的精神之钙,而成为传统文化自信回归和乡村文化强力振兴的基因。基于乡村文化振兴视域,审视汉水流域戏曲文化传承现状,以郧剧为中心,探研郧剧文化的传承特质及其当下启示,顺而提出汉水流域戏曲文化传承进路,以期彰显汉水流域戏曲文化繁荣进路和乡村文化振兴功能。  相似文献   

4.
以晋江流域、九龙江流域为主要区域的闽南地区流传着许多以朱熹为原型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通过闽南民众的文学想象将朱熹的笔墨能力神奇化,并且在庇护民众时发挥了独特作用。朱熹民间想象中所传达出的崇儒尚文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对于弘扬闽南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思想精华,规范闽南民众的思想行为,构建和谐有序的闽南社会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作为根植千年的思想传统,是中国文化的命脉所在。传统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被创作者注入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教化民众的功能。特选取养亲戏群、清官戏群进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并加以阐发,借以复归原始儒家精神。  相似文献   

6.
区域民俗在活跃氛围与维系亲情方面具有独特的功用.文化建设或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该牢固地坚守区域民俗文化活动这个重要阵地.在政策与管理层面上,必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具有传统特色与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重放异彩,以此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凝聚民众的精神.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收到成效,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与提升才能够拥有一个较好的氛围和较宽广的平台.区域民俗活动是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河南戏曲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内容,21世纪以来中原剧作家群现代戏创作成就显著,彰显了鲜明的群体特征。在艺术观念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为己任,同时追求古典向现代的观念转型,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力图开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精神品格上,将时代性与现代性相结合,洋溢着浓郁的主体精神,以精神的现代化来深入描写人的现代化;在舞台艺术上,从追求生活真实转向吸收传统梆子戏特质,强化本土剧种特色,传统戏曲美学原则得以复归和突破,重新步入了戏曲化的实践路径,重塑了多元形态的审美品格。21世纪中原剧作家的现代戏创作在中国戏曲现代戏发展中具有示范意义,未来应提炼出更加丰富的表现样式,以促进河南戏曲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真寺是回族人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开展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回族政治、精神、思想和文化的中心。清真寺除了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西海固地区的清真寺建筑装饰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海固地域民居建筑等的影响,在形式、内容、布局和色彩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伊斯兰教特色。  相似文献   

9.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对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从实践特色的维度、理论特色的维度、民族特色的维度和时代特色的维度继承和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老区精神才会在新时期新阶段绽放出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社会动员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共享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蕴含着深厚的共享思想,包括了大同理想、民生思想和均平思想。大同理想、民生思想和均平思想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文化基因,不管是在政治层面还是社会民生层面和分配层面上,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丁新星 《快乐阅读》2011,(25):63-65
我国独特的戏曲艺术,浓缩了灿烂中华的文化精神。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感悟浓缩在舞台艺术中的多彩人生和其独特艺术创造中的文化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晚清戏曲改良是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以爱国、民主为主导思想,以时装新戏为特色,戏曲的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时代脉搏,迈出了传统戏曲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和海宁市的部分民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应从加强宣传、发展经济、改革创新、区别对待等方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实现中国民众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转换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民粹主义是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重要标识,其构成远承中国传统的民本论思想,近受俄国民粹派运动的影响。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民粹主义不仅是革命实践中进行社会动员的情感元素,而且是文化建构中不断趋向大众、走向民间的思想资源。左翼知识分子在言说方式和言说姿态上呈示出了借重民间形式、靠拢民众情感、皈依乡土道德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河南、陕西、山西相近的地缘关系,使三门峡眉户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陕、晋传统戏曲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明显的陕、晋传统戏曲文化元素,增进了"黄河金三角"区域人民群众对三门峡眉户的文化认同,使三门峡眉户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杭嘉和是《茶人三部曲》中的灵魂人物,他继承了传统茶人的文化人格,将融儒、释、道家文化于一体的茶文化精神展现至极致,表现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儒家文化方面,嘉和以仁义为本,形成隐忍、克制、凝重的性格,以注重实际、务实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坚强不屈的精神来面对生活,有着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和森严的等级观念,表现出浓厚的和谐观;在佛家文化方面,嘉和并不信佛,但受茶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人生即苦的思想与平和冲淡、朴素无华的精神;在道家文化方面,重人贵生的理念和无为不争的思想影响着嘉和。嘉和体现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了一个纯粹茶人的风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戏曲的中和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精神是传统文化中古典和谐美的大背景,中华民族众多古老的艺术无不蕴涵着这种文化精髓。戏曲是反映社会生活而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所以必然受到中和审美思想的支配,而戏曲从形式到内容都处处彰显着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社会,上海因受吴越文化和海滨环境的影响,加之人们生存需要和对生命的祭奠,民众十分信仰城隍神,城隍庙文化极为兴盛。近代以来,上海城隍庙及其文化在都市文化的浸润下逐渐变得意象深邃,而祭奠生命的城隍信仰却渐趋黯弱,在民间信俗层面城区民众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摒弃、游离与坚守三种取向。在某种意义上,透过城隍庙这一历史窗口,可以窥知古上海的文化气象、城市精神和与之相关的历史真义。  相似文献   

19.
在对戏曲的认识上,王国维摆脱了正统观念的束缚,把戏曲当作“一代文学”、“纯文学”的代表来考察,从动作性、代言性的角度来阐述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还戏曲文学应有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宋元戏曲史的基础研究上,主要运用的是西方实证主义和传统的经学即乾嘉朴学的方法;相反吴梅则可以说是传统曲学体系的集大成者,较王国维研究,吴梅在对戏曲的认识上同样用文学进化论的思想来看待中国戏曲的发展,有一致性却更进一步,勾勒出中国戏曲历史的全貌。总的说来,吴梅在用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做戏曲史资料建设方面的功绩不如王国维,但是与王国维从纵的历史方面进行考察的特点相比,吴梅的戏曲史观更具有联系社会生活、政治、文化情况及联系其他文艺形式的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印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东方艺术特色,表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是中国人精神象征之一。其产生发展、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对印学进行阐释、研究,深入挖掘印学思想的学理内涵、文化背景,解读印学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以"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审美思想为生命意蕴,以"含蓄表意""情景交融"的尚意精神为艺术灵魂,彰显出印学丰富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论述了印学兼具金石文化与意蕴深邃的人文内涵。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发掘印学所蕴含的审美精神、思想根源、文化本源,同时,结合印学艺术的现代语境,探究印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如何实现印学艺术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