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伦斯在小说《虹》中对自然的生态书写、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非理性哲学的高度崇尚都体现了作者极富前瞻性的生态思想。作者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讴歌自然,其对"自然"的书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之思:人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都离不开自然,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寻求与自然和谐互惠的生存方式,尊敬自然,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小说"三恋"通过对女性在婚姻家庭与爱情情欲的书写,提出对于整个人类生命内在冲突的思考,最终目的是想达到男女两性和谐相处、互尊互助。王安忆以更加理性的姿态,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细腻特质,以超越性别的执着书写精神,实现了对于每一生命个体的尊重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怀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4.
印度科幻大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在俗套的戏路里融入了对人的深层次的反思,从人的肉体生命、情感生命、理性生命三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小说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她从自己生命体验出发,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对生命之真、生命之理的书写和思索。"生命"是迟子建创作的全部基石,她以温情之笔书写生命,传达"温暖"和"爱意"的生命本质,描述刚柔相济的生命形式,其终极指归是对"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追求。迟子建在其创作中融注生命美学意识,汇成了其独特的生命美学观,是其特立独行于当代文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卫慧、棉棉以及当下一些美女作家对眼下商业化大潮中的各种欲望化的生存景观的津津乐道不同,她的作品呈现的却是一幕幕带有终极意味的女性悲剧性生存景象的关怀.她的"三恋"系列,通过对"性"与"母性"的书写,实际是在发现、质询、反省和探究女性主体意识的迷失,进而思索女性的性别境遇及其生命体验,并为女性的性别本体复归而呐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爱德华·索亚的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现代性视阈出发,对比分析《拯救溺水之鱼》和《长河》,探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原始、非理性和谭恩美小说的历史书写与多维空间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方式,如何共同表征中国意向及建构中国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8.
《幽明录》是南朝刘义庆所撰的一部重要志怪小说集。其中的婚恋题材小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亦较为出色。根据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可以将《幽明录》婚恋小说分为人神恋、人人恋、人妖恋三类。分析此类题材小说,对于全面理解《幽明录》以及我国古代爱情小说、杂剧戏曲等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欣的《缠绵之旅》^[1]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样引起读者有关浪漫情感的阅读期待,其阅读体验也如《倾城之恋》一样归于俗世的朴实。揭开小说标题的浪漫假象,我们读到了实实在在的女性岁月流逝的悲凉,确认了实实在在的爱情是生活的装饰品的认知,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多元社会价值景观。  相似文献   

10.
叶兆言的中篇小说《追月楼》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关家族的作品,如"激流三部曲"、《四世同堂》、《北京人》和《倾城之恋》,存在一定的互文性,即《追月楼》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主题与它们均存在相似性。叶兆言重写家族小说,既是一种模仿和重复,也是对民国南京的怀旧与眷念,更反映出当代家族小说创作的局限性。当代作家不仅要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也要积极借鉴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更需要对家族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更新创作观念,当代家族小说才有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6,(3):63-69
李永平的小说大多具体细微地书写了人的行走状态,以"走"为切入点讨论加诸其身上的文学感慨——原乡与异乡,小说因而有了具体切实的阐释空间:以原始肉身书写行走生命的苍莽观照作者的原乡/异乡情结,剔除理念化的论述,从文学的审美性阐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与情感,凸显抱慰生命、呼唤个体生命原始体验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主要从王安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部作品:《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出发进行研究,正面和侧面进行举例研究,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挖掘文章所反映的女性的苦闷以及造成这种苦闷的原因,深入探讨王安忆在这三部小说中所展示的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人生态度等,最终得出王安忆独特的女性创作心态、创作风格和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3.
影片《庐山恋》《庐山恋2010》《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都是围绕庐山来表现爱情,但凸显的是完全不同的时代色彩。《庐山恋》以政治为主旋律,奏响了人情之美;《庐山恋2010》充分彰显了都市生活的时尚意味;而《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则是"小中求奇",山之静美与爱之悠远互相应和。三部庐山恋体现了江西电影创作审美取向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4.
奥尔罕.帕慕克是一位深受苏菲思想影响的作家。其创作都是以苏菲信徒的"纯粹之爱"作为小说的原形叙事结构。文章以其代表作《纯真博物馆》为例,再现了"恋之奴仆"的修道历程,揭示了"恋之奴"对"恋人"是"纯粹之爱"。  相似文献   

15.
对战争不同的生存体验──《倾城之恋》解读许焜云在四十年代初那战乱血腥腐朽的时代.张爱玲以她的以《沉香属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一批小说蜚声沦陷区的上海滩,被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奇特而不可重复的文...  相似文献   

16.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关于范白之间爱情的解读学界众说纷坛。笔者认为在《倾城之恋》中,张对于爱情的看法是矛盾的:既感到悲观迷惘,但又不放弃希望,在孤绝中坚守,希冀能够寻找一份真爱。小说中范白两人的相爱不是乱世中简单无奈的凑合,而是一份心意相通、患难与共的真爱,这寄予了作者张爱玲对爱情的美好希冀。文章试从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爱情叙事的方式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分析探究这种爱情观的书写形成。  相似文献   

17.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性作品,对于这部小说已经有了很多种、各角度的分析与解读。文章以写作文化为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写作文化的内在生成机制"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写作规范"来重新解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深层控制性因素——写作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分别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两部作品书写了几乎相同的逃离主题。大江健三郎和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逃离,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冷战背景下霸权主义扩张的结果——霸权势力的入侵导致了人生生存的不安定以致逃离的处境。此外,他们笔下的逃离也是现代文明背景下人无所适从的荒诞处境的真实反映,只有通过超越逃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19.
从作家的本质属性来说,任何作家的写作都是一种地方性书写。地方性书写对于"大小说"的意义重大。对于"大小说"而言,地方就是那只等待解剖的五脏俱全的麻雀。"大小说"的写作多从解剖地方入手,"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即是如此,三部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作为"地方"的苏北鲁南。当下许多中国作家感到困惑的是中国"地方经验"如何重构,"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写作实践证明,地方性书写必须回到乡村现场,作家要努力把自己的身心深深融进中国乡村大地,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真实的当下中国农村图景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20.
莫言是乡土文学的执笔者,他以生命为基点的写作,彰显了对生命价值的独到理解,特别是小说中多样的动物书写,向人们展现了鲜活的生命氛围,同时也回归到最原始的文化传统,反思了近五十年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幻,探索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本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试图对莫言小说中的动物书写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动物书写的功能。比如《生死疲劳》中的驴、牛、猪、狗,《蛙》中的蛙;后一部分分析小说中动物书写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以此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探求其生命叙事的本真,同时也为现当代文学寻求一份不一样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