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加爵事件主要是因马加爵情感缺失而引发的生命悲剧.目前各级学校教育对情感教育的相对忽视是导致马加爵积极情感品质缺乏的重要原因,它呼唤着我们目前的各级学校教育需要更多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充分体验生命的美丽与可爱.当然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同学们对马加爵杀害同学的行为非常气愤,他们说,马加爵不仅剥夺了同学的生命,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是他们学会做人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3.
落网,被提起公诉,马加爵父母登门跪求原谅,被害人家属提出巨额赔偿……马加爵事件还没有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这期间学校里的心理辅导讲座也好像一下子多了起来,这也是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最直接影响。 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教育  相似文献   

4.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终告结束。马加爵被执行死刑。一个年仅23岁的生命在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该为家庭为社会尽力尽责的时候,却因为不足道的事伤害了四个家庭,成了罪人,走向了刑场。在马加爵短暂的生命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学校读书,家庭影响对他固然重要,可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学校、老师、同学、社会。如果能够给他多点关爱;如果周围的人与他多些沟通,多些交流,他会怎样呢?本刊这期全文转载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崔丽对马加爵的刑前采访,马加爵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对人生的忏悔醒悟不能不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广西教育》2004,(7C):16-27
马加爵案件的发生距今已过去几个月.案件本身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它留给我们的除了震惊、惋惜、遗憾,更多的则是反思。如果马加爵能有几个好朋友,如果家长老师能早些发现他有心理问题,如果马加爵能早点悟到人生的意义……对马加爵来说,这些“如果”已经没有了意义,但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与马加爵有同样境况的人,反思这些“如果”,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浅谈高校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言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马加爵事件—2004年2月云南大学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因为  相似文献   

7.
马加爵案不是一个单纯的偶然事件,不应仅就该案进行个体分析,应联系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犯罪现象进行整体性思考。这一现象的出现应该引起我们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家庭教育的偏颇、学校教育的错位、社会教育当中对于弱势群体关怀的缺失均是引起马加爵现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8,(23)
由头与反思:云南大学生化学院四名男大学生,被发现残死在同一宿舍内,其凶手就是作为他们同学的马加爵。马加爵潜逃后被抓,并被执行死刑。五个年轻的生命,五位大学生的青春,就这样结束了。马加爵事件,除给五个家庭带来巨大悲痛和损失外,也给教育标树起警示。观察与点评:马加爵,出身贫寒家庭,父母含辛茹苦供养他考入大学。被害的四名同学也大多出身农村家庭。就是这个平时老师同学都认为与他们关系不错的马加爵,因为一些生活小事,以残忍的手段结束了同学的性命,也断送了他自己的前途。在教育中,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做人对教育远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轰动全国的“二-二三云大惨案”,以杀人罪犯马加爵被判处死刑而尘埃落定。然而,关于这个案件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马加爵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马加爵不健全性格形成的原因。回想起2002年清华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以及从近来报端披露的在大中学生中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案件,我不仅想问,在这些案件中,作为学校、  相似文献   

10.
马加爵案提醒我们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药家鑫事件昭示了我国高校目前生命教育的缺位.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教育实践的应有状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系统、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必须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  相似文献   

12.
【引言】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宿舍发现4具尸体,死者均为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2月24日,公安部发出了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悬赏20万元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3月15日晚8时许,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经过审讯得知,马加爵因为与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龚博4位同学发生矛盾,为报复泄愤,于2月13至15日连续3天之内先后将他们杀害。2004年4月24日,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一审作出判决,马加爵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双罪恶之手,毁掉了连同自己在内的5条生命,…  相似文献   

13.
教育界对“马加爵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有两个根本弊端,即未从人与人的互动对其进行考察,也缺乏从根源上对“马加爵事件”进行解析。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深入探讨“马加爵事件”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4.
殷黎 《班主任》2005,(9):12-13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早已结束,然而,他的穷凶极恶,他的极其凶残的杀人手段和他对生命漠视的态度,却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痛心地发现,在我们身边,与"马加爵现象"性质相同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不久前,我就目睹了这样一件事:学生甲在上学的路上无意中撞了学生乙一下,学生乙立刻破口大骂,学生甲为证明自己也非等闲之辈,立刻针锋相对,反唇相骂.  相似文献   

15.
徐锐 《班主任》2004,(9):26-27
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震惊全国.马加爵何以如此凶残?他在人生道路上受到过什么挫折与伤害?笔者从心理角度试析其犯罪原因.  相似文献   

16.
沸点背景:6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该报记者对马加爵临刑48小时前的独家专访。面对记者,马加爵谈了很多,其中给记者、也是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说的一句话:“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难道马加爵不曾有  相似文献   

17.
走出生命误区——从大学生自杀现象谈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特别是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并不断见诸媒体。2003年初在开学仅一个多月内北京3所著名大学,就分别发生了一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武汉市高校2003年从开学到5月16日止,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12起,其中10人死亡。据江苏省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1~7月全省大学生自杀造成死亡的就有6人。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虽然不是自杀行为,但是杀人者马加爵也有自杀倾向,并且和自杀者一样,都是对生命的践踏和对生命价值的漠视。自杀者中有本、专科生,有博、硕士生;有男生,也有女生;有家是农村的,也有家是城里的。并且自杀者的学历在…  相似文献   

18.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6S):40-41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回答.给很多人以震撼,然而这种回答.又何尝不是当前很多教育的真实写照?很多教育在聚焦学生智力发展、知识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甚至成为抹杀学生生命活力的教育!马加爵的悲剧,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马加爵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农民的后代,取名加爵就是期盼"加官进爵"的意思.在高中毕业以前,马加爵的经历,基本上是一个寒门子弟发奋图强的故事.马加爵天资甚高,从上初中开始,他就是班上的学习尖子,不费什么劲,就能进班级前几名.  相似文献   

20.
蔡平 《科技文萃》2004,(7):173-180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