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2.
心灵伴侣     
失去了什么 夏天的傍晚,一个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正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 “你年轻轻的,为何寻短见啊?”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的眼睛亮了:“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相似文献   

3.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4.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5.
英国一个法庭上,一位中年妇女正与丈夫闹离婚,理由是她丈夫有了外遇。法官问道:“尤斯太太,你能不能告诉法庭,与你丈夫私通的‘第三者’是谁吗?”尤斯太太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她就是臭名远扬、家喻户晓的足球。”法官听后哭笑不得,只得劝道:“足球非人,你只能控告足球生产  相似文献   

6.
心情驿站     
《今传媒》2004,(6)
新与正确年青人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他在朋友面前吹嘘:“你看过我的书吗?是一本很好的书,里面有许多新的和正确的见解!”“我看过了,”朋友告诉他,“而且对于这本书,我和你有同感。只是非常遗憾,这本书里的见解,凡是新的都不正确,凡是正确的都不新!”    如此解释丈夫在报纸广告上看见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自行车,便到商店求购。售货员推出一辆没有座凳的自行车,丈夫一看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辆车连座凳也没有?”“便宜货就是这样的,先生。”售货员说。“可你的广告上明明是有座凳的呀!”“广告上还有一位漂亮小姐,难道我们连她也一起给你吗?”订刊物该订下一年刊物了,宣传干事去找领导商量:“北京有个大型文艺刊物不错,大家都要求订《十月》。”领导头一摇,说:“要么订一年,要么订半年,哪有订十个月的!”干事欲说又止,怕领导下不了台,急忙岔开话题:“《八小时以外》也能订了。”领导一听更生气了;“八小时以外,人家邮局早下班了,你去订个屁呀!赶快在八小时以内去订!”局部地区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气象预报每天必听。一天吃饭时问家人:“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独家报道一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  相似文献   

7.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8.
陈烈 《出版参考》2004,(10):25-25
祖母去世以后,父亲成了孤儿,哥嫂因再雇不起店员,强令父亲辍学,在药店当了一名学徒,小小年纪,便做了店铺的伙计“抓抓匠”,这对于生性活泼、热爱学习的父亲,心灵深处无疑是巨大的创伤。60年代,父亲经常下去搞农村调查,空闲的时候,他和同事聊天还常常忆起童年的生活故事。我听奚原伯伯讲,父亲曾问他:你知道为什么做买卖的叫“生意人”吗?  相似文献   

9.
先讲一个趣闻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 “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 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  相似文献   

10.
“这条线是我跑的,怎么发了他的稿件?”作为报纸的编辑,我常常“聆听”这样的责问。在报社食堂的餐桌上,同人们也可以耳闻这样的争论——一个说:“这个行业历来是我联系的,你怎么跑去采访了?”另一个则“针锋相对”:“你包打‘天下,’包得了吗?”责问是否有理,争论有没有必要,谁来主持公道?对于这一切,长期以来,在我们新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1.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2):28-29
十美分硬币 “比尔森太太,您丈夫现在睡得怎样?”医生问,“我开的安眠药粉你给他吃了吗?”  相似文献   

12.
前妻     
我的第二次婚姻差不多弄得满城风雨。前后整整四个月,李速终于给我来了电话,我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心想李速你也有这一天。李速头一句话就是:“我实在是忍不住想问问你,听说你又离了?”我说怎么了,奇怪吗?他说有点奇怪,想想他又说,你这么折腾,你家难道没有人阻止你吗?我说你什么意思?他说我没什么意思,就是想问问你,看看你现在说话还正不正常,有没有精神病人的前期症状。  相似文献   

13.
一字之师     
郑谷是唐朝的诗人。他七岁就能作诗。有一次,老诗人司空图前来拜访他的父亲,看他聪明,就问:“你读过我的诗没有?”郑谷闪动着大眼睛说:“您的《曲江晚望》有两句:‘村南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师,可能是你,可能是他,路上不遇桥上遇,碰上谁就是谁吧。一天,我从乡下回城,公共汽车快开了,风风火火跑来一男一女。女的抱孩子在前,招手高声叫:“停、停!”回头又朝拎包的丈夫:“快、快!”身子刚进车厢,门“啪”地关上,她连忙跑到窗口伸手:“包、包!”站在车下的丈夫举包松手,女的挥手:“走、走!”我身边有个空坐位,她坐下,把孩子放在腿上,喘着气。“刚才你一路怎么都说的一个字?”我向她讨教。  相似文献   

15.
错过的舞会     
“你愿意在后备军官训练队舞会上 做我的舞伴吗?”里克问道。我不敢相信 他在邀请我,里克是俱乐部最可爱的小 伙子!他想要约我一起去?“你是认真的 吗?”“这是半正式舞会,所以你需要一 件连衣裙,而我的父母会付门票钱和车 钱。”他回答说。我还能有何奢求?我的 心兴奋得狂跳不已,嘴里吐出“愿意”两 个字。我以前从没有参加过这种半正式 的舞会,这次可是我的机会。这会是我一 生中最美好的夜晚! 我一回到家就告诉妈妈里克邀请 我跳舞的事。她立刻带我去买了一件合 身又得体的连衣裙。我们还去了发廊,预 约了周五舞会前的时间去美发并且修剪 指甲。我想让里克看到我时惊得目瞪口 呆。我想让他看我一眼就坠入爱河。这能 发生吗?我能成为美丽的公主吗?在我知 道答案前,日子已经一天天过去了。我根 本无法入睡,紧张得直恶心,头部也剧烈  相似文献   

16.
漫画与幽默     
禁止游冰在法庭上,法官问被告:“当原告下河游泳的时候,你为什么趁机偷走了他的衣服?“”要知道,那个地方是禁止游泳的,法官先生。”律师的自由“你是骗人的!”辩护律师向对方律师大喊。“你是说谎的!”对方律师指责说。法官用小木槌猛敲一下,凛然道:“现在表明了双方律师的身份,继续审案吧。”刀子法官问嫌疑犯:“你见过这把刀子吗?”“当然!”“这么说你认得这把刀子?”“一连三个星期了,您每天都把它拿给我看,我怎么会不认得它呢?”改行法官:“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我不想再在这里见到你了。”小偷“:怎么,先生,你要改行吗?”恶棍是谁乔治…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问我:“你知道在美国最受公众欢迎的人是谁吗?”“谁啊?”“此人不是总统,也不是艺坛明星,而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克朗凯特。”克朗凯特是电视新闻编辑和播音员。自1952年初露头角后,他名气日增,同行们称他为当代最闻名和最受尊敬的新闻广播  相似文献   

18.
看到这个题目的读者都很惊奇:你不是在以前的文章里,曾经强调:“酒香也怕巷子深”吗?你不是提倡“好书更要营销”吗?没错.我确实一直这样认为.但是,最近遇到了两件事情,让我有了更深层、更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在瑞典旁听过一起刑事审判。庭审结束后我问一位陪审员:你怎样防止自己腐败呢?他吃惊地问:我腐败?这怎么可能?我说:怎么不可能?他说:怎么可能……许多观察者都观察到,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势头迅猛的反腐风暴。我想借此机会,谈点瑞典的反腐经验。8年前,瑞典隆德大学提供一笔资金,邀我去访学。期间既不用讲课,也不用做课题,就是领你转转,让你看看,感觉在混吃混喝。临别前我颇有点内疚地问:你们花这么多钱请我,到底想干什么?一位教授说:我们想让你知道,这世界上有比美国更好的制度。瑞典只有1000万人口,是个蕞尔小国。这样一个袖珍小国,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一天,著名作家刘绍棠应邀到南开大学讲学。他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即使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和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这时,一位学生向他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写和有所不写,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刘就开玩笑说:“你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递条子的姑娘呈现迷惑和茫然的神情,刘微笑地解释说:“我是要看看,你的学生证上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疤的照片。”这位姑娘更感莫名其妙:“长疤时谁拍照片啊?怪寒碜。”刘因势利导地说:“是呀!你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