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阅读文本】杜甫《咏竹》、王维《竹里馆》、郑燮《竹石》、《诗经·淇奥》、管桦《竹颂》(节选)、纪录片《苏东坡》。【教学目标】1.通过诗与画的阅读,观"竹"之韵,形成初步的美感体验,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通过人与竹的比照,品"竹"之格,初步感受"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实现对民族文化中特殊意象"竹"的传承性理解。  相似文献   

2.
墨君堂记     
苏轼的表兄弟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是一个爱竹之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文同早年在永泰故居的竹林深处建立起一座“墨君堂”。在这里,他采撷竹的风采,领略竹的风骨,描绘竹的神韵,吟哦竹的情思,自比竹的节操。为此,他特地请与他性情相投、人品相近、爱好相同、感情笃深的苏轼为他写下了这篇《墨君堂记》。  相似文献   

3.
老师的用意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做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仿)问他,你一定会有收获。”第二天清早,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并告诉他说:“老师就在岛上,你自己去找吧。十天以后,我再来接你。”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琴师。他累【】气喘吁吁,心情烦(燥躁)【】坐在海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hài)浪拍击岩石发出【】“哗…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耳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页~18页。【教学目标】1.经历摸一摸、描一描等学习过程,体验"面"与"体"的关系,初步发展空间观念。2.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及圆的特征,并通过围一围、画一画等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教材简析】"认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  相似文献   

6.
!!!!!!!!!!诗文诵读心灵氧吧口语交际课标阅读【注释】①题画竹:在自己画的一幅画竹图上所题的诗。②这句是说,自己画竹“减枝减叶”,以少胜多,不仅突出竹子瘦劲孤高的神韵,而且寄托了画家的情怀。③这是总结性的诗句。由“熟”到“生”,由“极工”到“写意”,这就是郑燮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削弱了画家对艺术构思依赖性。如此,画竹而"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本文试结合中国墨竹画的发展来分析文与可画竹与郑板桥画竹创作活动的异同,并由此论证表现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尤其是创作构思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开窗启思】画家喜欢画"松、竹、梅",表示高洁的志向;人们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颂扬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抱负和志趣,或寄寓某种生活哲理,这就是托物言志。【技巧点拨】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耐读性、艺术性,启发读者做无限遐想和深深思索,去感悟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托物言志呢?一般说来,中  相似文献   

9.
【习作要求】今天,我们来为别人画一张像,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还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画好了再写一写,除了写他的外貌、性格、爱好外,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仔细审题】之前,我们已经有过"给自己画一张像,然后写篇作文"的经历。这次,依然是画一画,写一写,只不过画和写的对象换成了别人。画之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教学机智"?这个概念很难准确地界定。不过,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图》里有一段题词非常精警,值得我们思考:"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耳;板桥之无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莫道如是。"我们不妨"移花接木",教师的教案与"胸有成竹"差可比拟,"胸无成竹"则是对教学机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8页例6及随后的"练一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请问:如果要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预设:长方形。师:测量过教室的长、宽分别为8米和6米。请在纸上画出教室地面的平面图。【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看似信手拈来,实质是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将图形的放大、缩小与认识比例、比例尺结合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并能借助示意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折纸操作,激活思维  相似文献   

13.
正【活动目标】1.懂得眼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2.知道保护眼睛的主要方法。3.会做眼保健操。【活动准备】材料准备:黑布条,未画上鼻子的人物肖像画若干,幼儿日常记录表格,眼保健操音乐,《每日保护眼睛监督表》(附后)。【活动过程】1.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1)幼儿集体蒙眼,玩"画鼻子"游戏。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相似文献   

14.
<正>【案例描述】【案例一】1.出示竹蜻蜓:在竹蜻蜓飞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2.有关圆的知识我们刚学过,你会算圆的周长吗?3.出示长方形纸片,围绕长方形纸片的一条边旋转一周,想象一下,旋转后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图形?4.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反思一】游戏活动——鲜活新颖的引入,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相似文献   

15.
<正>【教材分析】《我有一盒彩笔》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儿童诗。小作者手握画笔,画"美丽的今天""明天的理想"两幅画的情景,抒发儿童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感。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使诗歌充满感染力。【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积累"直线、连绵起伏、宝藏、饥荒"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幸福生活,抒发美好心愿。3.发挥大胆的想象,仿写诗歌。【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6.
正【课型】精读引领课【学习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藤野先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68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213页《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内容。2.精读品味,学习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方法。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课前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文章《藤野先生》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废墟下的课堂》《零分之约》《汉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2页。【教材、学情分析】"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4》"口语交际"。【教学目标】1.了解漫画的特点,培养欣赏漫画的兴趣。2.在说话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设计思路】1.抓重点。三幅画的重点是第二幅,图上画了两只小狗在哈哈镜前的不同表现,是提示内涵的主要部分。为了突出这个重点部分,让学生有话说,说得具体,说得有条理,本设计给出了"拐杖",引导学生从姿态、眼神、尾巴三个角度比较两只狗的不同表现,指导  相似文献   

19.
【文题展示】仔细观察下幅题为"羡慕"的漫画,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思路点拨】这幅漫画虽然构图很简单,画上只显示了两个背书包的小学生看到身边有潇洒、时髦的女郎走过之后,不禁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玩味之余,让人颇有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