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认为理学是中国宋元明清之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学术思潮与理论形态,是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理学范畴系统始于本体论而终于境界论,其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内涵:理气论包含有美的本体论;心性论和知行论涉及到审美主体论;理学的理想境界则与审美境界相通。这使理学美学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即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伦理美学和理性美学  相似文献   

2.
宋明美学以悖论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 ,但在其认识论中却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造成这一悖论的直接原因是理学的修养学实践。这种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 ,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都是一种心理修养功夫美学。理学演变为心学 ,在心学内部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斥力结构或动力结构。正是这种斥力结构 ,理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并最终导致了理学修养美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就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文艺欣赏的极致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的最终根源就是自然精神。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就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文艺欣赏的极致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的最终根源就是自然精神.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不仅是理学建构的终极目的,是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成,也是理学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要达成的最佳境界,而这一境界主要是通过“乐”来体现的。理学家对“乐”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们一方面继承儒学前辈忧乐天下的精神,以大悲襟怀关注现实人生;另一方面又对“孔颜乐处”从本体论层次上加以阐释,从而为士大夫的理想审美人格找到了形上之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6.
虽然孔子的著作中并没有直接讨论美学的文段,但是其中体现的美学思想已经渐成隐形体系,因而被认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先河。社会现实与伦理政治是孔子美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所以孔子美学具有非独立型与实践性。孟子无疑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此外,孟子将"儒家道德隐形体系"显型化,其中自然包括美学的思想,即便如此,孟子也依然是从人生的道德境界上来谈美学的。学界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受制于"原始思维的天人不分的混沌、模糊思维的影响",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由于孔孟美学不以自身的感性素质启迪审美的自由,而将其印证道德的自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孔孟美学显然把强调重心放在了"理念"之上。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美学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明理学美学同儒家美学、道家美学、释家美学一样,都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明理学是集儒、道、释三家文化哲学之大成的文化哲学,它同儒家、道家、释家一样,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其社会思潮、理论形态和思维模式,都有极鲜明的特点,其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文艺现象与审美现象的探讨与解释,必然包含着某种审美观点与审美思想.一些理学家对文学艺术采取了排斥、否定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理学美学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以来,美学越来越强调对人的关注,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与追求,“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相互贯通”的原则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表明,美学研究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用现代美学理论作为新的坐标参照系和透视点,系统地分析、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揭示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奥秘,由此来建立新的科学体系。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着重考察了本世纪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着重强调“相互贯通”方面的内容,并进而指出当代美学与传统美学相互贯通、重建的可能与必然  相似文献   

9.
人生美学一直是中国现代美学所关注的话题。当代人生美学的研究已经从人生美学的基本理论、审美形态向学科层面推进。在已有的研究中,似乎较少关注自然与人生美学的关系。本文提出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其基本观点是,人生即是"向死之生"的自然过程,人生美学的研究似乎应该首先关注人在这个自然过程中的审美需要。从自然出发来审视人生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人生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的中心问题是建造起审美的自然人生,在顺应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社会法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超越,以满足人生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0.
宋明理学具有道德论与宇宙观相结合的特征,它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其实也是一种审美境界,理学的“乐”范畴则标志着对这种本体境界的感受与体认,标志着理学道德境界审美化的理论完成,理学的文艺美学思想则明显具有以理抑情的特征.宋明理学把道德境界审美化,使“境界”由艺术而走向了人生与生活,这或许才是理学美学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审美人类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本性和特质,人生论美学则是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新实践美学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历史地来到了将人的自身生产从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进行透视的交汇点上.新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为新实践美学统一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来阐述人的自身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实践美学紧扣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关键环节,从审美关系出发去研究人的自身生产,把人的本质研究和人的审美活动的研究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新实践美学的现实目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对于人的自身生产的研究走向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都以审美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儒家以安乐境界为最高人生境界,道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是突破现实,超越时空,无所待的逍遥境界.邵雍把儒家的安乐境界与道家的逍遥境界统一起来,追求一种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主要体现在:人生哲学的快乐原则,"造化在我"的本体境界,诗性的风流人格.  相似文献   

14.
庄子美学与自由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理学美学思想是冯友兰在其哲学思考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流露出来的,在性质上属于哲学美学。中西文化冲突、民族危机、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是新理学美学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对西方分析哲学和新实在论哲学的借鉴吸收、对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程朱理学)的扬弃这二者构成了新理学美学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冯友兰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性情则促成了新理学美学思想的直接萌生。  相似文献   

16.
人生论美学根植于中国古代美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人的生命活动与艺术的生命精神”、“生活与生活的艺术化”、“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美”、“文化理想与艺术—审美境界”。这些方面基本涵盖了审美、艺术、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现代美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冯友兰新理学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冯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就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可以大致概括为整体观照、方法论研究、本体论研究、艺术论研究、诗学研究和境界论研究六个方面。新理学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拓宽美学研究的新视域,而且对提升人的精神空间有一定启示,更对本土化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历程,就是对人生境界和社会生存环境不断追求的历程。时代的发展已把 人的审美素质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美学精神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趣味,丰富人的人生体 验,健全人的人格。人的审美素质和美学精神正在与现代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乐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先秦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音乐艺术的特征是和谐,推崇中正平和之音,强调音乐艺术的平和与适度,主张"乐与政通""乐通伦理",强调音乐的教化力量,音乐艺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在孔子儒家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其中,"仁"的理论是儒家美学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乐和"观,是儒家"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结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美的事物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实践中的前进要求和人类的进步理想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毛泽东的人生境界、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和谐统一,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和谐内涵表现为:美学价值与伦理价值相统一;审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审美气质和审美志趣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