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绘画是将三维幻象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空间的表现直接关系着形象的塑造和画面的整体效果。透视是表现空间的关键。中西传统绘画在空间的表现上各有特色,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层层推进,内容多而丰富,可以展现很广阔的空间,突出大场面。焦点透视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点,能突出主体,引人注目。随着画家的探索,中西绘画也在互相交流,现在表现空间的各种透视都只是为了表达内容不同而选择使用了。  相似文献   

2.
与西洋绘画相比,中国绘画有其独特的空间处理意识,即中国画的透视法.西画的空间表现可由三个方式概括:一、几何透视,二、光影透视。三、空气透视法,而中国画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追求、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其独特的空间意识,它打破了焦点透视的限制,而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来与其追求宗旨相适应,超越了“张素以远映”的空间表现意识和手法,成功的解决了“目有所极,所见不周”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3.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2):132-134
中国画的表现,有它的民族传统特点,在透视表现上,中国画有自己的特殊处理方法,它既遵循透视上的基本法则与规律,又不拘泥于一般法则与规律.就是说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打破焦点透视的视域范围去摄取景物,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这就是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去看,散点透视在摆脱科学的理性束缚后,反而有更独特的艺术空间表现力,并留出更多的意境空间供画家、读者去游览.这正是东方绘画的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4.
透视规律是在平面上再现物体的空间感、立体感和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将三维空间物体经过巧妙的变形再现到二维平面上,它解决了立体空间和平面、画者和对象的空间关系与平面的矛盾;是造型艺术的精髓,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绘画技法。掌握透视规律,能使作画简捷、准确,能迅速地构思、构图、写生,能提高对物象的观察、理解、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透视规律对于绘画教学,犹如语法对于写文章一样重要,正像达芬奇所说的:透视是绘画的缰和舵。中学透视教学主要是指线性透视中的焦点透视,焦点透视是由固定视点、一个方向在一个…  相似文献   

5.
透视技法本是绘画上用于在平面上表现空间深度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常被作家们运用于景物描写之中,达到并不亚于绘画的空间深度的美学效果。被借用到景物描写中的透视技法主要有如下诸种: 一、焦点透视法所谓“焦点透视”,是指视点集中在眼与物体之间的画面上所见到的现象,便形成了远小近大的透视现象。为此,在景物描写中,为了表现所见景物的遥远,可用夸张的办法,对远景作缩小的描写。如李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的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它无疑是中国画艺术表现技巧最基本的方面,每位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进行布局时都是“惨淡经营”。中国画较之西洋绘画艺术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 一、中国画布局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二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般说来中国画讲求以线造型,西洋画讲求明暗造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真;西洋画讲求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求散点透视(或移动透视)。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画布局形式比西洋画更富有主观、随意和灵活性。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一纸长卷将浩浩万里长江尽收眼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突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的各个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幅空间,把繁杂的“夜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上叙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动透视的形式表现的。而宋代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9,(5):36-38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空间观与审美意象上存在较大差异,针对空间观与意象造型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空间观上,中国绘画采用以小观大的散点透视法、点与线相结合的空间塑形手法以及动态开放的空间建构方式;而西方绘画采用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法、块与面相结合的空间塑形手法以及静态封闭的空间构建方式。在意象造型上,中国绘画秉持以意取象的意象观,通过水墨简约手法表现意象;而西方绘画的意象观经历了从逼真到变形的演变历程,以重彩夸张的手法表现意象。  相似文献   

8.
“三远”是中国画表现时空的独特手法,它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理论有本质的差别;中西绘画之所以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是其各自的文化基础决定的;了解中西绘画的画面空间构成特点,对于美术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它经过历代不断地革新变异,形成了融会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哲学观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画的构图与西方绘画构图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除人文观念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外,还因为中国画的艺术构成倾向于平面装饰性.并运用画面层次、空白的变化处理,使画中物象的组织既主次分明,又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对画面构图空间的把握和置列,具有超出于透视理论之外的空间处理法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在中西艺术比较中很是显著,其区别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所构成的科学表现模式,显得随意而为、不囿常理,而又真切自然、合于常情。着意从传统中国画的画面实体和背景的安排切入,论及空间构成中的空白处理、虚实关系以及特有的空间透视法,从而剖析中国画构图中空间表现的玄妙。  相似文献   

11.
中西艺术交流始于明清,这一时期最大的特色是"西学东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的进入促进了西方古典主义写实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融合与发展,一改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及线描风格。这个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集中在记实性,其中发展较为瞩目的题材包括装饰性壁画、人物风俗、人物肖像、战功图及祭祀等。本文以《乾隆皇帝大阅图》为研究对象,从造型、明暗、构图及透视等方面详细阐述西方绘画技法对中国画的影响,认为西方绘画技法促进了中国画对光影元素的运用、明暗和透视法的兴起以及色彩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焦点透视,只能在表现事物的深度和空间感上略占优势,而在情景交融方面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画由于使用的是散点透视手法,所以,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写的艺术和几枚朱印,溶诗、书、画、印于一炉,通过想象将诗情画意汇合成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因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较之西方绘画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焦点透视,只能在表现事物的深度和空间感上略占优势,而在情景交融方面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画由于使用的是散点透视手法,所以,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写的艺术和几枚朱印,溶诗、书、画、印于一炉,通过想象将诗情画意汇合成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因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较之西方绘画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中的空白,广义地说是在中国画中笔墨未涉及到的空间,即无笔墨处。空白虽然无笔无墨,却是中国画艺术不可缺少的表现语言,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独特风格的一大特征。可以说没有空白就没有中国画艺术。空白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古代,老子最先提出了“知其白,守其墨”的辩证观点,他虽然是从哲学领域提出的问题,但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引入画论的“知白守黑”,是指黑白虚实相辅相成的形式法则。在中国画里,虚实关系表现极为广  相似文献   

15.
从解析中国画空间构成来探讨中国画意象形态的表现特征,是认识和掌握中国画意象创作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画的空间构成特征,主要表现在多视域流动的空间组合和书法结构的渗透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构成手法之中。流动的空间组合形成区别与古典西画的焦点透视方法,集中体现在“流”字上,是流动而不是固定在一个角度观照物象,因而更能灵动地表现自然物象的生命空间,体现中国画人与物交融、纵身大化的宇宙生命态度。而这种流动的空间构成又渗透了书法的结构意识,在实为书法用笔移入的“骨法用笔”的写意笔法中,其“一笔画”之审美要求,使中国画的空间凝合着生动的气韵,创造一种虚灵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空间意象境界。这种独特的构成手法,区别与西画的造型,是中国传统化在中国画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历史悠久,传统丰富,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中国画以线描为造型基础,重视用笔用墨,以墨色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色调和造型手段.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具有独特的空间认识和空间表现.  相似文献   

17.
“透视法”的应用在西方绘画中是与他们的“幻觉主义”的“写实”画法息息相关,这种“幻觉主义”的艺术形式又是直接服役于“叙事”性绘画的美学需要。而中国绘画传统自始至终一直停留在所谓“远景短缩”的阶段,始终也没有表现过西方绘画中所能表现的“焦点透视”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一种追求艺术表现力的美学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中国绘画的透视问题,北宋画家郭熙提出比较完善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一直影响至今.今人把中国传统绘画透视谓为"散点透视"或"运动透视";现代派艺术家们又称之为"四维空间"或"多维空间" (即西洋画中的三度空间加上"时间空间").当代美术史学家王伯敏先生则在郭熙的"高远、深远、平远"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步步观".他认为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9.
绘画是一门空间艺术,作为最重要的形式语言,在西方的绘画历史上空间历来是艺术家探索的对象,尤其是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时期,艺术家们试图探索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中的空间之外的其他可能空间表现,所以他们从观察角度、表现方式都进行了变革,或是延伸、或是改造,甚至是打破原有的透视规律,使绘画空间得到一个大的解放,绘画空间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历史悠久,传统丰富,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中国画以线为造型基础,重视用笔用墨,以墨色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色调的造型手段,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具有独特的空间认识和空间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