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8世纪中期到10世纪末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改变了阿拉伯民族的落后状态,并由此催生了阿拉伯-伊斯兰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汇集和融合了中东地区多种古代文明的精华,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强势地位主要体现在它的文化成就和文化传播覆盖范围等方面。这种文化的强势地位使阿拉伯帝国境内各部族和各种族人民的共同心理认知得以形成。而强势文化和共同心理认知的结合又为近现代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犹太复国主义恐怖活动由来已久,在以色列建国前后达到高潮。犹太恐怖主义活动,动摇了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加快了以色列的建国过程。然而,犹太复国主义的恐怖活动,伤及无辜,破坏了巴勒斯坦的社会秩序,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犹太人为建立以色列国而实施的恐怖活动,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并在阿以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利用暴力恐怖手段来实现自身政治、经济目的的传统,加剧了中东地区“以暴制暴”“以怨报怨”思维的盛行,使中东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为中东和平和世界安全留下了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一直是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在中东争夺霸权,争夺战略要地和石油资源的工具。在美苏两霸的支持和纵容下,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一再侵犯阿拉伯国家,把世世代代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二百万巴勒斯坦人民赶出了家园,对占领区的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实行残暴的法西斯统治,推行“犹太化”的政策,妄图永远霸占阿拉伯领土。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剥夺了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的民族教育事业也遭到了摧残。一九七一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研究中心在贝鲁特出版的《被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教育遭到摧残》一书,从一个侧面揭露了美苏两霸支持和纵容的以色列所推行的反动教育政策。它在占领区,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歪曲、污蔑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千方百计地向阿拉伯学生灌输“犹太文化”,培植和扶持教育界的犹太复国主义势力,仇视和排斥阿拉伯民族的学生和教师,妄图摧残和消灭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和教育。现将该书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东和平进程的历史性突破祁天明中东地区冲突的实质是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的斗争,冲突的根源是犹太复国主义。继1936年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发生第一次大规模流血冲突至今,阿以之间分别于1948年、1956年、1967年和1973年爆发四次大规模战争,即四...  相似文献   

5.
张郭 《滁州学院学报》2011,(6):33-35,56
美国提升与埃及和伊拉克外交关系早在罗斯福时期就已经酝酿。主导中东既是美国领导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美国提升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战后中东阿拉伯世界的呼声与现实要求,使美国提升与中东的外交关系成为可能;英国在二战后的实力不济也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外交机遇;中东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驱动美国提升与中东外交关系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6.
这场战争不仅改写了萨达姆及伊拉克国家的命运与历史,也将改定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版图。美国在开战之前就声称,它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整合整个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为建立一个美国统治下的世界新秩序辅路。伊拉克战争轻易取胜,大大地振奋了五角大楼在中东地区推进民主的信心。对此,中东各国各怀心事。中东地区将陷入一种怎样的未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东面临的第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冲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中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战使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崩溃,为中东现代民族国家疆界的基本形成奠定基础;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出现,世俗的民族主义在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非阿拉伯国家蓬勃发展;在民族主义精神的激励下,现代化的改革之风吹遍了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半岛。三种因素交互作用,使中东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摆脱异族压迫和外来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阿拉伯民族的强大社会思潮和运动,长期在中东政治中居支配地位。70年代后,虽然在政治领域,阿拉伯民族主义让位于国家民族主义,但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仍很活跃,它直接影响着中东的未来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两伊战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宣传战,这就是事实上的心理战,以泛伊斯兰主义对付阿拉伯民族主义,以什叶派思想对付逊尼派思想,以伊朗民族主义对付伊拉克民族主义,以人海战的心理威慑对付化学战的恐怖效果,以袭城战和袭船战互相摧毁敌方的士气和民心,以期实现以战促和的目的。相对而言,伊朗在国内的心理战富有成效,伊拉克在国际上的心理战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0.
1957年1月出台的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政府的新中东政策,是其全球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台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短短的18个月时间内,艾森豪威尔主义就破产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出台的背景、实施及作用、破产原因对于我们怎样正确认识美国当今在中东所作所为及其结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19世纪初叶起,随着泛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传入新疆,受化泛突厥主义思想影响,并在其理论基础上,由新老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经过长期反动思想理论宣传,形成了“突厥化共同体论”的民族分裂主义化观,它不仅和马克思主义化观完全对立,而且在理论和史实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是为分裂主义政治目的服务的腐配没落的剥削阶级反动思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中东地区出现了新的文明———伊斯兰文明。在该文明中,伊斯兰城市文明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伊斯兰城市文明的诞生是伊斯兰教的基本需要。军事要塞、已存城市的伊斯兰化、哈里发及随后统治者建立首都与行政中心是中东伊斯兰城市的三个重要来源。其中军事要塞不仅是阿拉伯人征服的产物和进一步扩张的跳板,而且其城市布局为后世的伊斯兰城市奠定了基础。伊斯兰城市文明的创设为阿拉伯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为促进各民族交往、各种文明融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曾一度执世界城市文明之牛耳,是世界城市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3.
艾森豪威尔政府初期,美国试图将埃及纳入遏制苏联的战略轨道。然而,英埃苏伊士运河基地问题和埃及激进的民族主义政策阻碍了美国目标的实现。美国虽然促使英埃妥协,但在援埃上的推脱延宕反而促使埃及向苏联靠拢。苏埃武器交易和苏伊士运河危机使得美国政府将埃及视为苏联在中东扩张的马前卒。为了遏制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和苏联影响的扩大,美国出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但是这一政策成效有限,到1958年,美国在权衡利弊后,缓和了与纳赛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民族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00—1921)是民族主义的萌芽时期,主要目标是争取从奥斯曼帝国的自治。第二个阶段(1921—1932)是争取实现独立及初步建设民族国家的时期,委任统治名亡实存,作为民族国家的伊拉克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第三个阶段(1932—1941)是推进民族独立和阿拉伯统一运动的时期,本阶段伊拉克获得形式上的独立,但由于民族主义运动内部的冲突和失误,泛阿拉伯主义运动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15.
凯末尔主义和纳赛尔主义都是20世纪中东最具特色的社会思潮,在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影响了中东其他国家地区的现代化历程。尽管凯末尔和纳赛尔的民族主义在国家政权的建构上都采取了共和模式,坚持政教分离,在意识形态上都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思想又有很大不同。如,对民族主义内涵理解;对伊斯兰的认同;以及他们的思想实践的效果又有很大的差异,这体现20世纪中东民族主义的统一性中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点击新鲜事     
中资电视台中东开播8月1日,中国人在中东地区经营的第一家电视台——亚洲商务卫星电视台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迪拜开播。其讯号覆盖中东及北非地区21个阿拉伯语国家,约有4亿观众可通过卫星收看。该台将向阿拉  相似文献   

17.
大英帝国在近代外交史上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英国对中东阿拉伯诸行省的安排,既给阿拉伯人许诺,支持阿拉伯人"独立"和"统一",又给犹太人允诺,支持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同时允许法国人得到叙利亚(包括黎巴嫩),与法国共同受国际联盟"委托"统治阿拉伯地区。而英国的真实意图则是如何建立自己在中东的持久控制,既不想让犹太人建国,也不想让阿拉伯地区统一,还不想让法国人过多染指。事实上犹太人、阿拉伯人看到希望却得不到实利;法国表面上与英国平起平坐,实则受到英国支配。最终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陷入失控状态,以不体面的方式收场。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依托其盟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中东战场与协约国集团展开激烈角逐。奥斯曼帝国为了维护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多次打击该地区日益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德国外交官员则与土耳其人交涉,维护中东犹太人的利益,并且在“雅法驱逐事件”中保护了巴勒斯坦犹太人。本文以“雅法驱逐事件”为切入点,揭示德国在一战期间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原因与利弊得失,并进而剖析了德国在这一时期中东局势中的战略取舍。  相似文献   

19.
第14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3月28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落下帷幕,由于以色列的阻挠,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等在中东有影响的人物缺席。会议通过的以沙特中东和平新建议为基础的“阿拉伯和平倡议”,受到各方  相似文献   

20.
正据世界大学新闻网2013年11月22日报道,近日,第一届北非和中东地区大学领导人论坛在阿联酋召开,来自33个国家的170位大学领导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该论坛集合了北非和中东地区的高等教育智囊团,讨论高等教育的最新趋势和挑战,并确定了未来合作的战略路线。北非和中东大学校长协会在论坛期间成立。该论坛由来自10个阿拉伯国家的15位大学领导人组成,旨在通过大学领导人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不同的理念和经验,加强国际和地区机构间的合作,进而有效促进北非和中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