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宋代的宜州处于广南西路西北地区,相当于今之广西河池地区大部和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之地。宜州是西南诸蕃与中央王朝联系的中间交接点。自西汉王朝在该地区开建制之端,历代均有建制。当赵宋王朝在西北边事紧张、国力极弱之时,宜州成为宋王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的前沿阵地。此时宜州建制得到空前的发展,弹丸之地有羁縻州十六,县六十三;宋王朝还曾以该地为主体,单设路级行政单位黔南路。  相似文献   

2.
宋王朝统治下的乌蛮分布在吐蕃诸部的东边和大理国北部,正处在向近现代藏缅语民族的发展进程之中。由于宋朝的主要矛盾在北部边疆,所以对乌蛮以安抚为主,双方的"贡赐"不断,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对稳定宋王朝的西南边疆和乌蛮自身的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3.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以后,世居宁夏的党项贵族不断南侵,从宋王朝手中掠夺土地,人户和财产,逐渐成为宋在西北的一大强敌。特别是李继迁叛奔地斤泽后,严重地威胁着宋在西北的安宁,边民不时刻遭受掠夺和蹂躏,而宋王朝一直无能为力,便一方面采取“厚推辞与降诏”,给“藩任”,“姑务宁静”①的暂时办法,以求苟安。另一方面采取弃城,以缩短边境线。谆化四年(公元993年),“密诏废夏州,隳其城。”②当时河西行营都部署李继隆知道消息后,立即  相似文献   

4.
明清王朝的治边思想基本继承了汉唐王朝"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思想,两代王朝在西南边疆驻军、移民、屯垦。特别清雍正以后,迫于人口压力,移民规模浩大的问题,建立了比明代卫所制度更为重要的汛塘制度,更进一步地促进了西南边疆的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农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大理地区更是如此。农业生产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目的地改造,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必然引起大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从秦汉到元明清各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开发,宋王朝十分重视对南方民族地区的经营,推行了羁縻州制,因宋史上没有关于羁縻州的统一数字,作者通过有关文献资料对宋代在南方民族地区羁縻州建置情况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和分析,并阐述了羁縻州制的特点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编入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古代诗词曲三首》一文中,有元朝著名《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此曲表面为慨叹王朝兴裹,其实是衷怜人民饱受王朝更替的战乱之苦,明示封建政治与人民的严重对立。可谓意境深远,实为难得之佳作。曲中首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路”字,教材中未作出注释。绝大多数初、高中教师都保为“道路”或“古道变宋、元历史资料和。故。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路”,是我国宋、元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称。亦兼有现在我们的“军区”的相似性质。也还有少数只为军事而特别…  相似文献   

7.
苏舜钦政治诗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他生活的时代,宋王朝已经历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社会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日益暴露。在他出生前四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便大举侵宋,结果达成“澶渊之盟”。到他正式从事政治活动时,矛盾更趋尖锐。宋王朝在抵抗外族入侵战斗中屡遭失败,国势日见衰竭,仁宗不得不于庆历三年(1043)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一批老臣推行“欲尽革众弊以纾民”的所谓“庆历新政”。面对这种政治形势,“少慷慨有大志”的苏舜钦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新政”。因此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就成为其政治活动的一部分。他曾“数上书论朝廷大事”,并上疏范仲淹“奋舌说  相似文献   

8.
公元一○○四年,宋王朝与辽国契丹族政权订立了“澶渊之盟”,这是宋王朝建立后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和约。对于这个和约的性质以及由它带来的历史影响和后果,学术界在评价和看法上很不一致,意见分歧也比较大。本文试就这个和约的性质及有关的几个问题,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宋初的淮盐政策,承袭五代、南唐旧制,实行官运官卖,然而到北宋第二代皇帝太宗时,政策时有变动。宋太宗在位21年,淮盐政策的变更竟多达6次。宋太宗对淮盐政策的频繁变更,是从调整江南盐法开始的。江南盐法早在南唐晚期至宋初一直是行征收商税的自由贸易制,而长江以北的淮南地区和部分荆湖地区实行的一直是官卖制,这种淮盐销区内通商和官卖榷禁并存的政策,一直维持到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是年2月,太宗颁布了著名的全国榷禁诏令。此诏不仅宣布“悉禁”原“先通商处”——“江南诸州盐”,而且,布置了这些州军如何实行官卖,以及从何处调运官盐。就连各地的盐价,也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除歙,信、虔州等少数地区搬运浙盐和广盐外,江南路的绝大多数州军,荆湖北路、两浙路的一小  相似文献   

10.
中唐以后的二百多年,经历了从藩镇分立到五代十国,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的割据混战,严重地分散了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力量.统治阶级由于力量的分散,不仅当黄巢大起义急风骤雨般地冲击着地主阶级及其政权的时候,立刻陷入混战之中,而且从五代以来对北方契丹贵族统治者的步步进逼,也显得无能为力.北宋政权的建立,官僚地主阶层代替了过去门阀士族地主垄断了政权.这个阶层占据了社会的上层统治地位,迫切要求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为广泛地接受和容纳全国各地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集中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极大地加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专政.五代时,后周王朝已经开始压抑武装割据势力,北宋统一王朝建立之后,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更加突出;因此,宋初在消灭分裂割据势力,加强统一的战争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集权于中央的措施,逐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建立宋王朝,采纳了赵普的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将政权、财权和军权一齐收归中央.1.军权的集中(即“收其精兵”).国家机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军队.唐末五代以来,  相似文献   

11.
“澶渊之盟”是宋王朝在完全能够收复燕云失地情况下接受屈辱的不平等议和。“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的发展不能看作是议和的“积极的作用”。“澶渊之盟”暴露了宋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内实行镇压、对外推行投降政策的反动本质。它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和掠夺欲望。赵匡义出兵北汉后揭开了宋辽战争的序幕、辽国是契丹族新兴封建王同汉族地主阶级的结合政权、和势必然几种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限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其社会发展进程远比内地缓慢得多,元“大一统”后,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认识到了云南在全国的国防、经济地位,从而加强了云南的边疆建设.明末陈用宾主政云南巡抚时,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不仅对云南的边疆国防极为重视,而且大力发展边疆经济,构建边疆文化,为云南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自宋仁宗宝元、康定(1038——1040年)以来,宋王朝内外矛盾不断加剧,国势日趋孱弱,内忧外患连年不断,严重动摇着宋王朝的统治。宋统治集团和一般士大夫日益感觉到,如不进行一定的变革,势必动摇宋王朝的统治和影响士大夫切身利益。在这种形势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范仲淹最先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并于1043年间付诸实施。范仲淹的改革正值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所以这次改革就称为“庆历新政”。范仲淹为了扭转“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局面,以稳定宋专制主义的统治,首先进行官僚政治的整顿工作。这个  相似文献   

14.
“西南夷”地处边陲,其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是从汉武帝刘彻对“西南夷”经略开始 的。汉武帝时期,随着汉王朝的强盛,经略“西南夷”的条件日趋成熟。汉武帝通过设置郡县加强 对“西南夷”管理,同时实行“故俗治”、“毋赋税”、募兵屯垦和开凿交通干线等一系列开明的政治、 经济、文化政策,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加快了“西 南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教学资料     
“通判 ”的 地位 通 判 是 “通 判州 事”或 “知 事通 判”的省 称。 宋初 ,为了 加强 对 地方 官的 监察 和 控制 ,防 止知 州 职权 过重 ,专擅 作大 ,宋 太祖 创 设“通 判 一 职。通 判由 皇帝 直 接委 派, ”辅 佐郡 政 ,可视 为知 州 副职 ,但 有直 接 向皇 帝报 告的 权力 。知 州 向下 属 发布 的命 令必 须 要通 判 一起 署名 方能 生效 ,通 判之 名,也因 上下 公 文均 与 知州 联署 之故 。通判 的差 选,初 由 朝廷 选京 官 任职 ,后改 由 转运 使 、制置 使及 提举 司等 监 司奏 辟。 通判 之 掌除 监 州外 ,凡…  相似文献   

16.
照丰之际,宋王朝在东南诸路推行将兵法。元丰四年二月,在东南地区组建成十三将,其中,“淮南东路第一,西路第二,两渐西路第三,东路第四,江南东路第五,西路第六,荆湖北路第七,南路潭州第八,全、邵、永州准备广西应援军第九,福建路第十,广南东路第十一,西路桂州第十二,邕州第十三”。①不久,又规定:“东南团结训练诸将下兵五千人处置将、副,三千二百人处置单将”。②关于宋王朝在东南地区的将兵状况,王曾瑜先生在《宋朝兵制初探》一书中曾有所说明,他据南宋时的文献  相似文献   

17.
各个历史时期在南方开疆拓土和设置郡县,是中央王朝对广西进行行政管辖的篙矢,所具有的意义深远.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和多民族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隋唐以后对广西地区的管辖手段开始进行了诸多切合实际的调整,如“绥抚”政策灵活运用、军事实力的增强、行政建置的细化等,均体现了中央王朝更加务实的治边理念.这些举措客观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扩大并稳固了封建王朝统治的版图,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略论曾布     
曾布(1035~1107年)是北宋时期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仕途坎坷,几度沉浮。他生当北宋王朝“内忧”不断,“外患”迭起的动乱年代,到宋仁宗时期(1023~1063),北宋王朝就已陷入“积贫积弱”的深渊,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不断地向宋王朝发出要求改革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先后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革新运动,尤其是后者,不仅在宋代,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关  相似文献   

19.
陆游的散文在南宋“几乎可称独步”。《渭南文集》中的《入蜀记》“领异标新”,而其中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更是这“可称独步”的散文中的佼佼者。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陆游携家眷由家乡山阴赴夔州通判任。他取道长江,经过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于同年十月抵达夔州。一路上他游览了山  相似文献   

20.
一 “狼人”与“狼兵”,是土司统治时期(主要是明、清时期)汉族统治者对广西西南部部分土著山民的带侮辱性称谓。这个称谓,多见于当时汉文书载之中,如: “狼人种山猎兽,食生馀血,取牛肠渣滓以为羹汁,性颇驯,不事剽窃,服役输赋,谓之熟狼。” “太平土州分三街七甲,皆土狼也。” “万承土州地僻土饶,狼人戮力田作。” “安平土州西接交趾,因为莫夷蚕食,今存者四十四村,皆狼人。” “恩城土州治有二厢,亦狼人。” “茗盈土州与全茗土州相距二里许,皆狼人。” “龙英土州所部有二洞,四季、二皈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