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讯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要文体,因此,人们常常形象地把通讯和消息比作新闻的两个“车轮”。通讯能够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题材、风格丰富多彩。当前,在通讯写作中,还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把通讯写成了“鉴定表”。所以,充分认识通讯写作的要领,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反对新闻八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新闻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更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不应写成八股文。八股文是新闻的大敌。它把新闻写作变成了僵死的教条。不错,新闻应有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等部分组成,要有五个W,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写成八股文。纵观新闻八股大抵有以下几种表现:语言概念化。不是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报道生动的内容,而是用一套固定的老套子和概念化的语言表述新闻事实,或用概念搭架子,里面填充材料,千篇一律,了无新意。结构公式化。新闻报道的布局谋篇、报道手法与技巧,基本上是老套子、老办法。写领…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国内不少报纸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新闻作品,但是公式化、概念化、程式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人甚至认为,写维吾尔族的报道加上“亚克西”、写藏族的报道加上“亚古都”,就是民族特色了。其实,这是简单片面的认识,是对民族报道的一种误解。回顾我写的《三千苗胞出山,招财进宝百万》一稿  相似文献   

4.
导语靠什么吸引读者?窃以为写出“具象美”的意境,给人以审美愉悦和享受,当属重要的途径之一。“具象美”是绘画美学中的一个名词,指艺术作品中“摹拟”客观生活现象的艺术形象。这里谈的新闻导语“具象美”是指借鉴绘画的手法,在导语写作中摆脱概念化、公式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收看概念化和模式化的电视新闻,工厂、农村、街道、城市等“万能”画面充斥各种体裁的新闻“,近段时期”“、取得阶段性成果”等模式化语言更是无处不在,干巴枯燥、公式化、概念化似乎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通病,甚至有的观众一看到新闻节目便会立马换台。而烟台电视台《烟台新闻》的小尾巴(倒头条)却一改往日沉闷的风格,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为配合城市文明建设,烟台电视台自2005年7月1日起开播的新栏目叫《天天30秒》。大多采用隐匿镜头拍摄的方式,揭露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和不文明举动,其中有算命的、沿街乞…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报道要摆脱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的通病,必须重视挖掘受众易于接受的生动朴实的群众语言。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明快、轻松有趣,易于“抓住”受众的眼睛;群众语言与人民群众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易于“装进”受众的大脑;群众语言能够引起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形成价值评论上的共识,易于“切入”受众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普通常识。多用事实写新闻,也是新闻界的一句老话。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不少新闻概念化,空话多,具体事实少,缺少感染力和说服力。这说明,“常识”还未形成共识,老生还得常谈,再作些研究和强调是必要的。这对提高新闻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报道,是县市报宣传的中心.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宣传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的问题,在于经济报道未能跳出枯燥化、公式化、概念化的旧模式,表现形式基本上是千篇一律、面孔死板,读来倒人胃口.如何让经济新闻“软化”,用生活气息浓厚、接近性强的报道去代替那些生硬的报道,既是读者的要求,也是提高农村经济新闻品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但长期以来,不少经济报道内容呆板乏味,缺乏可读性、鲜活性,以及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等屡见不鲜。因此,经济新闻难写,而受众对一些肤浅的经济新闻也不欢迎,使读者群受到一定限制。经济新闻在报道的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恰恰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的“拦路虎”。本文从提高经济新闻报道写作的可读性入手,探讨了写作经济新闻如何走大众化之路,以及如何让新闻更具接近性和亲和力,以期经济新闻的写作更能体现民生民意、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0.
有些话可以作两方面的解释。“脱颖而出”这四个字通常是说一个人才思横溢,文字流利;但是,如果这种“脱颖而出”和创造性失去联系的话,它也可以形容一篇文章的作者语汇何其贫乏,陈词滥调何其多。我们的新闻中有些公式化的语言确实  相似文献   

11.
刘海民 《新闻实践》2005,(12):32-33
缺乏个性的新闻语言如今还是绵绵不绝地充斥着报章。除了新闻事实的类同,新闻语言的袁述也如出一辙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习惯了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永远找不到快乐和松弛。看到那些空洞、繁冗、毫无生气的公式化的新闻语言,不能不让我们扪心自问:当记者的,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话呢?  相似文献   

12.
会议报道过多过滥,报道形式单调枯燥,报道内容冗长平淡,是长期以来困扰各级党委机关报的一大难题。人们在谈及新闻报道的公式化、概念化时,会议新闻往往首当其冲。如何改革会议报道,新闻界多年来一直在探索这一课题。改革会议报道的目标:让领导满意,让读者爱看临沂日报在改革会议报道中,首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新闻界在探索新闻贴近性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当数一种温馨的传播表达样式:心理表达式新闻。 所谓“心理表述式新闻”,是指新闻记者自觉运用新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模拟受众自身在现场目击新闻事实后必然产生的普遍或特殊的心理活动轨迹出发,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准确表述客观事实的报道。把握这一类新闻的采写,除了事实本身包孕的新闻诸要素需精心结构外,还要注意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符合传播对象接收此类新闻时的心理活动规律,二是要运用生活化语言的表述,力避公式化、文学化或说教性语言以及变相广告用语。  相似文献   

14.
善待标题     
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题好文半,说明了标题的重要。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这只“眼睛”又非同一般,对它的要求应当是鲜活的、明亮的、有神的、传情的。读者看报,先看标题,这既是习惯,也是一个规律。特殊情况下,时间紧张,读报是浏览性的,那就看标题的功力了。新闻界老前辈徐铸成说:“一个鲜明、准确、生动的题目,会使文章生色,增强它的力量。如果题目平淡、晦涩、公式化、概念化,那就吸引不了人,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应努力做到四个基本要求,即:准确第一、一语破的、简洁明  相似文献   

15.
还原为“身边的人”,体现人物的真实性与贴近性 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是会败坏受众的脾胃的。恩格斯在论及文艺作品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  相似文献   

16.
一篇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笔者以为,将导语喻为“新闻的生命所在”一点也不过分。近年来,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新闻导语来讲,至少有三个最常见的毛病:一是概念化,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二是公式化,就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多种内容,不是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是形式窒息内容。这些导语给人往往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是冗长。有的记者写的导语运用了成串的数字,繁琐庞杂,令人不知所云;有的…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全国新闻摄影界的同行们都在寻求自我超越、自我否定、自我改造、自我强化,摆脱经验和“轻车熟路”的束缚,努力追求新的突破。兵团新闻摄影界的同志也不例外,纵览近两年兵团的新闻摄影,我认为起码有四点新突破。一、表现形式的突破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是每个手持相机从事新闻摄影的同志所头痛的事,因为它受新闻真实性的约束,所表现的必须是特定环境、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的真人真事,这就使表现形式往往处于尴尬的局面,拍出来的照片出现雷同化,单一化,概念化等问题。新闻摄影界的同志曾在这方面做过很大努力,如尽量运用线条,图案美来增强新闻照片的美感;采用仰角、俯角等多种角度避免视觉和画面上的雷同,摒弃新闻照片单一、平稳的格调,追求简洁、奇特和强烈的风格。这些追求无疑使新闻照片摆脱了一般化、俗套化、公式化,拓宽了新闻摄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在全国邮电记协工作会上,针对邮电通信事业飞速发展、邮电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实际,提出了邮电新闻(包括新闻摄影),要“走出绿色围墙”的要求.这无疑为提高邮电新闻摄影在观念更新上和拍摄思路上,选择了一个切合实际的“突破口”,从而也为打破邮电新闻摄影存在的程式化、模式化、概念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使邮电新闻摄影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我自己近几年来的拍摄实践证明,“走出绿色围墙”绝不是一句口号式的语言,它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邮电新闻的摄影记者,我清醒地认识到,邮电事业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经济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内容呆板乏味而缺乏可读性,不能迎合读者对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新闻报道应积极转变视角,采用故事化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相似文献   

20.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