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康海作为“前七子”之一,在当时文坛上有重要影响,其诗歌作为时代和作者个体的重要资料,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康海诗歌的情感取向是多面的,主要有关中情结的流露,有儒家情怀的抒写,有老庄思想的宣泄,有日常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诗歌内容正是康海自身生活、情感和性格的真实体现。因情命思、缘感而发、比物陈兴的风格正是康海诗歌创作动人之处。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关注个体情感到融入宏大历史书写的情感变迁:作者在少年的时期,将情感倾注于字词,以凝重的笔调、稚拙的手法,描绘出多愁善感的"少年人"形象,《旧锦囊》写尽了少年人的感伤和寂寥;震旦大学的革命经历使诗人认识到革命斗争本身的艰巨性,流血和死亡的震撼使1927年至1932年期间的他开始回避实际的政治斗争,对革命的热情逐渐冷淡,他将爱情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我的记忆》和《望舒草》写出了诗人与施绛年爱情中的喜悦和苦涩;抗战的爆发使他冲破了多年以来与政治和革命文艺运动的隔膜,此时的诗歌不再是纠缠于个人的小悲欢,而是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灾难的岁月》呈现了抗战时期作者的沉痛和悲愤。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独特的情绪和现代知识分子隐秘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情感诗学视野中的"兴观群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诗》论中的“兴观群怨”本为学《诗》用《诗》之法。但在有《诗》风气渐衰、通经致用的文化背景逐渐淡去之后 ,“兴”在某些情况下流转成为作诗之法。到王夫之以“兴观群怨”提举其诗学理论时 ,他改而同时从作诗和用诗两个方面扩展了“兴观群怨”的意涵。从情感诗学的角度分析 ,王夫之的开拓性在于 :以“情”为核心理念 ,牵动“兴观群怨” ,藉以贯释古代诗歌和诗论 ,贯通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这种彰显和开掘 ,从根本上复现了孔子《诗》学情感的超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新月派”诗人中,林徽因诗歌的情感历程是较曲折、复杂的,其情感历程的变化较典型地表现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本文拟对这种情感历程作一剖析,并从中总结诗歌创作中诗人情感的定位与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5.
管美华 《学苑教育》2012,(22):38-39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指出:“情感既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又是诗歌的主要特点。”白居易还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于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情感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丁锋 《语文天地》2015,(2):10-11
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建构有效阅读课堂应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现以七年级说明文《凡尔赛宫》教学为例谈一谈个人的几点尝试。《凡尔赛宫》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不少西方建筑艺术相关概念学生缺少直观的印象,应作为难点加以突破。前两篇课文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与《巍巍中山陵》,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建筑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因此,《凡尔赛  相似文献   

7.
梁小斌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朦胧诗”浪潮中创作出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令人传诵一时的名作,但以1986年《断裂》的发表为标志,梁小斌开始宣称要写一些带有“生活流”色彩的诗,他的诗风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变得更重“写实”,却也变没了曾有的光彩,使得他的诗歌创作陷入危机。在1987年以后,梁小斌不得不停下诗歌创作的笔,转入了隐秘的思想随笔的写作,但在所谓“真实”的大旗下,他又把真正有智慧的思想火花和一些无意识的粗鄙碎片混杂在了一起。“真实”这把双刃剑,可能给他带来了一些荣誉,也可能不小心伤害到了他自己。本文认为:如果我们可以把情感和想象视为诗歌“灵动”的两翼的话,梁小斌正是在用“真实”这把剪刀对自己双翼的“自裁”之中不断向下坠落,坠入了泛滥的“个人经验”海洋,使他再也没有创作出可以超越“朦胧诗”时期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多数学不仅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而且诉诸了丰富的个人情感。运用理性分析和情感诉求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三农”问题研究中,只有理性与情感互补,科学与人相融,只有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才能把“三农”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才能更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末北岛移居国外后,其诗歌的创作风格和情感主题发生了巨大变化,曾被其极力批判的“故乡”成为他唯一的精神避难所。但是,他的“归乡”之梦在直面历史现实之时却深陷“迷途”困境。欲归而不能所引发的焦虑和困窘不仅构成诗人精神世界的主要矛盾,而且幻化成为诗歌创作的情感兰旋律。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以在戏曲创作中肯定情感称于世,其卷帙浩繁的诗歌创作也同样蕴涵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但这两种学样式中的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其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更为雅正和和理性,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理想与价值观,这一特征是他“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与具有“言志“传统的诗歌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评价学的标准是艺术的感染力与其感染人的程度。《三国演义》的大量情感描写表明,作有意以情感人,以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渗透弥漫于全书,使这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历史小说,又从哥德《浮士德》、司汤达《红与黑》等成书情况看,《三国演义》是根据于前代资料而由罗贯中个人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表明: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古典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一种艺术体验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中分别指出:学生必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和“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等。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古典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古典诗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古典诗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一、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每一首古典诗词,我都要根据古典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蕴想方设法创设一种生动鲜活、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或者播放一首雅乐,或者播放一段名家配乐朗诵视频,或者讲述一个与古典诗词内容相关的有趣故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引导学生快速地走进古典诗词文本,唤起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构建鲜活、精彩的古典诗教学课堂。比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时,上课伊始,我便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精美的《旅游中国·魅力庐山》风光片供学生欣赏。学生听到画面中儿童深情诵读《题西林壁》的声音和名家饱含激情的解说,看到画面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缭绕时,对庐山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溢于言表,全身心地沉入《题西林壁》中所描绘的庐山美景之中。随后,我便以班得瑞的名曲《安妮的仙境》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摇头晃脑地高声诵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中,我无需担心学生对诗歌所营造的和谐、美丽意境的情感体验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论认为,诗歌要表达人们的感情,具有情感性特征;在诗歌创作中,情感是创作的动因,是驱动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动力;在诗歌接受时,读者一方面要深入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情感也被激发、感染和调节。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吟咏情性”、“诗缘情而绮靡”、“披文入情”的“情感中心说”是从先秦到晚清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情感学习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超越教育中只关注学生认知发展,注重促进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达成人的全面发展所进行的重要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也是当下体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对于社会情感学习理论自身的深入理解,对推进现实基础教育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从社会情感学习产生的背景、社会情感学习中的“社会”“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学习”如何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进行了梳理说明。  相似文献   

17.
张小文 《课外阅读》2010,(7):121-12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本文结合《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从三个方面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相似文献   

18.
唐高宗武后朝骚体诗歌创作反映了初唐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探索和创新。高宗武后朝骚体诗歌的个体性和抒情化明显较为突出,体现出不同于宫廷诗歌主流的情感表达特征。骚体“重情”的表达倾向促进了唐诗的变革,体现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博收众长的取向,展示了初唐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诗歌对琵琶女的音乐演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琵琶的音乐之美。诗人通过偶遇琵琶女来展开叙事,饱含了白居易丰富的内心情感,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亦甚为独特。《琵琶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涌现出了许多借鉴《琵琶行》的音乐诗和同悲诗。准确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以及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整体把握《琵琶行》,并由此而推广至其他诗歌的深入领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门外》为代表的三十年代诗歌,充分体现了辛笛诗歌中西融合,古典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的挖掘既说明了手笛与穆旦等其他“九叶诗派”诗人的差异,也纠正了以前对辛笛诗歌地位的误判,为解读辛笛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